没有什么是长盛不衰的。
时代在不停的变化,所有人有义务顺应时代,追赶时代。
追不上的人会落伍,被赶出局。逆着潮流的人会被潮流无情碾死。
2021年9月25日,每周六晚为观众带来无数欢乐的节目《快乐大本营》停播。
看到消息后很吃惊,但也在意料之中,综艺节目的寿命本身就很短,而且事实上,我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这档综艺了。
从节目诞生到落幕,《快本》共陪伴了观众整整24年,可以说是90后甚至00后专属的青春回忆。
01
1996年,湖南卫视为和湖南经视《幸运3721》争夺收视地位,策划了节目《快乐大本营》,这是《快本》的雏形。
直到一年后,湖南卫视才正式推出这档综艺娱乐节目,主要内容是以明星参与游戏、表演为主。
那时的主持阵容和节目形式还未定型,仍处于摸索阶段。
最开始是由李湘和《乡村发现》的主持人李兵两人担任,但因为从农村和娱乐两个领域相差悬殊,李兵水土不服,只主持一期后便离开了。
之后顶上岗的是电台播音员海波,但同样因为不适应,在主持了几个月之后也离开了。
正愁找不到合适主持的节目导演,一下子相中了那时还在央视主持《大风车》当“毛毛虫”的何炅。
都说事在人为,但金子的事,石头是做不来的。
《快本》的舞台是为像何炅这样高情商,口才了得且反应敏捷的年轻人准备的。
正式加盟湖南卫视后的一年,《快本》收视飙升,何炅和李湘一起成为湖南台的台柱子。
随着节目越做越红火,主持人阵容也有待扩充。
1998年,何炅推荐了自己的中学校友李维嘉,来《快乐大本营》担任外景主持人。
印象中,李维嘉属于业务能力中上,但不争不抢不出风头的那类人。
当《快本》其他主持人都出去上各种综艺时,他几乎都不怎么出现在观众面前。
凭借着扎实的主持功底,李维嘉成为快乐家族的一员,跟李湘、何炅组成坚实的铁三角。
再之后便是谢娜。
说起来,谢娜第一次登上《快本》舞台还是以嘉宾身份来的。
由张卫健主演的《少年英雄方世玉》剧组来做宣传,把演员表前二十都排不进的谢娜给带了上来。
谢娜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很普通的丫鬟,那时的谢娜还处在看不见前路的艰苦发展前期。
或许是性格活泼招人喜欢,节目效果足,给何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0年,经何炅推荐,谢娜以临时主持人“叶子”身份加入了《快本》。
谢娜的风格几乎在那时就已经定型。
但观众不吃这套,反响不好,谢娜只能暂时离开。
她的职业生涯还挺波折的,2002年回来《快本》工作,三年后又离开了。
中间2004年时,李湘告别《快本》。
到了2006年,谢娜又回来了,一起加入的还有新人吴昕和杜海涛。
用了近十年时间,快乐家族的班子才终于组建完成。
02
时间快速来到2016年,这是《快乐大本营》最火的一年, 1月3号的那期节目收视率达到4.8%,创造了收视率最高记录。
来对比下,就知道这个数据又多么吓人。
如今快被盘出包浆的《甄嬛传》,收视率最高时是2.5%。
在这一段时期,是《快本》的巅峰期,也是快乐家族事业的上升期。
每个人都已经找到自己在组合中的角色,相互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从亲身体会来说,就是身边的人几乎都在讨论《快本》中请的明星,设置的游戏环节,然后一起期待着周六下一期的播出。
随着节目的爆火,他们还不约而同投资了其他行业,可谓是名利双丰收。
《快本》从最开始请明星艺人来,转变到之后一拨人抢着要来。
娱乐圈的规则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流量明星这四个字出现后,粉丝就变得更加疯狂。
为了让主持人照顾自己的偶像,粉丝们开始攀比式送礼。
欲望是无穷大的,礼物也只能越来越贵。
而粉丝多是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还未走出校门自己挣钱。
种种行为只会毒害他们的心灵,危害社会的发展。
现在看来,风光时收的礼物都成了下坠时身上的石头。
03
也许是行业整体环境不好,快乐家族没有实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何炅是行业中的翘楚,不管是主持能力,还是人脉资源,都足以在圈内继续走下去。
《快本》解散后,何炅新综艺不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和自己的节目告别。
《拜托了冰箱》和《向往的生活》相继落幕。
如今已经快50岁的何炅展现出了应有的疲态,而在节目之外,观众是否也对他产生了疲倦感呢?
李维嘉是最不声不响的人,一直以来,很少看到有关于他的新闻。
除了不久前的代言奶茶,让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新闻。。。
谢娜的路人缘一向是个谜,看似有很多粉丝的同时,又有好多人在骂。
这次上《乘风破浪的姐姐》又被群嘲,这次是因为唱跳业务配不上节目组给的镜头,以及比赛排名靠前被质疑不公平。
吴昕倒是不声不响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人们看着她从萌新傻白甜一步步变漂亮,变得更加专业,因此观众缘要好得多。
而且也很有投资头脑,副业遍及餐饮、服装,每年光是副业就足以当个小富婆。
杜海涛给人的印象是,自带搞笑气场的气氛选手。
这个特点太过明显,以至于没有人去关注他的主持能力。
但日久见人心,从许多事情能看出杜海涛并不像他的外表表现的那样人畜无害。
快乐家族就像是一个运转精细的系统,5个人在一起的效果是1+1>2。每个人各司其职,配合起来天衣无缝。
不过这样的不足是很明显的。
就像大厂里的螺丝钉,离开了这个系统,就要贬值,除非自己能力强,技多不压身。
比如作为团队主心骨的何老师,到别的地方还能再撑起一个团队。
而其他长期扮演一种角色的偏科生,就要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