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5月19日电题: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唱响“深山里的巴洛克

作者熊佳欣

“拿起锄头就种地,放下锄头就唱歌。”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群拥有“天籁”之音的苗族村民,他们组成了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简称“小水井合唱团”),以西方美声唱法演唱世界名曲与云南民歌,屡次登上国际舞台,唱响“深山里的巴洛克”。

2002年,小水井合唱团在富民县小水井村成立。在这个只有140多户人家的苗族村落里,村民们从小就跟父辈学习唱歌。团长张晓明介绍,18世纪,来自西方的音乐传入小水井村,当时正是巴洛克艺术风格最为兴盛并诞生歌剧与美声唱法的时期,美声合唱通过口口相传在小水井村传承至今。

张晓明表示,近百年来,西方合唱艺术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小水井却保留了最传统的美声合唱技巧,由此吸引了不少国外音乐学者到此“寻根”。“大家很难想象,在中国西南边陲的深山里,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以西方美声唱法演唱巴洛克等风格的音乐,与当地苗族民间音乐相融相生。”

“西方美声唱法需要充分利用身体发出共鸣,这种感觉很奇妙。”在小水井合唱团现任指挥张茉绿看来,种地就像与自然交流,唱歌则是同自我的对话,二者都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地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2004年,小水井合唱团首次通过电视节目在中国观众面前亮相,随后同俄罗斯爱乐乐团在北京大学合作演出,从此不断登上愈发广阔的舞台。

2018年,小水井合唱团应美国纽约爱乐乐团、英国伦敦爱乐管弦乐团邀请,前往美国、英国参加中国新年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费舍尔大厅、英国皇家节日大厅等剧场进行了16天演出。

“在海外的每场演出,都能收到观众热情的掌声与赞美。”张茉绿回忆,“我们身穿苗族服饰,以美声唱法用英文演唱,这样的反差带给观众巨大惊喜。”除了世界名曲,巡回演出曲目还包括《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向各国观众展现云南民族文化。

当合唱团走向世界的同时,小水井村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合唱团刚成立时,村里都是泥土路、土坯房,下过雨时只能光脚踩在泥地里排练。”张茉绿说,在艰苦的岁月里,是音乐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分享其治愈心灵的力量,宛如点亮生活的光。

“因为热爱音乐,我们也向往歌词中描绘的真善美,并努力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张茉绿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小水井村民都盖起了砖房洋楼,合唱团也有了演艺厅。如今,小水井村发展种植蔬菜200余亩、林果1000余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人民币。

最近,小水井合唱团正忙于一场重要演出,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主办的民歌大观“深山里的巴洛克”音乐分享会于5月19日拉开帷幕,当天也是小水井合唱团成立20周年庆典。

“我们希望尝试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全新形式,让更多观众听到小水井合唱团的声音。”张晓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