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中国的城市,放在一个班级里,那深圳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当之无愧的优等生。
比经济成绩、比设施建设,比科技创新等等,深圳无不是收获了满满的小红花。
但要是谈到一个点,深圳可能就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那就是“有故事”。
这里的“有故事”,准确来说是指一座城市在影视剧故事中出现的频率。
对比同属大湾区的香港和广州,它们两个一个凭港片闻名世界,一个以历史和烟火扛起岭南影视文化的传播重任,相比之下的深圳似乎显得像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
然而,深圳真的没有故事吗?
非也。如果你密切关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会发现深圳正在快速赶上,在中国的影视史上留下越发耀眼的深圳故事。
不仅如此,爆红的《哪吒2》故事背后,也藏着一股离不开的“深圳力量”。
在最近召开的“光影双辉·星耀鹏城202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与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上,更是云集一众深圳好故事和深圳技术大牛。
在文章的开始,让我们先回味下过去的深圳故事与深圳力量。
01
大湾区故事的主角
中国故事的“隐藏主角”
深圳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奋斗者故事”。
就像无数经典励志片的剧情一般,深圳从一个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渔村,一路“打怪升级”,成长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深圳本身,便是励志片“成长-成功”这一恒久主题的现实写照。
城市面貌,是城市里的人的面貌集中展现。正因如此,在深圳,你很难找到一个“没有故事”的人——从华强北的电子档主到南山科技园的码农,从大鹏渔村的民宿老板到前海创业的00后CEO,这座城市的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跌宕起伏的奋斗故事剧本。
他们,也正是深圳故事最坚固的核心,也是为深圳影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
当《奇迹·笨小孩》以14亿票房刷屏时,无数深圳人在影院里红了眼眶——主角景浩在华强北维修手机、台风天追车求订单的片段,分明就是父辈的青春写照。
影片中“笨小孩”的原型,正是那些用“笨蛋式努力”在深圳扎根的普通人:他们或许不懂资本运作,却敢把全部积蓄押注翻新机市场;他们可能连PPT都不会做,却能用一双手拆解出87%合格率的手机零件。
《奇迹·笨小孩》剧照
没有多少先例可参考,老一代的深圳奋斗者大都如邓公所言的“摸着石头过河”,靠着一腔热血,踏过无数次失败,才到达成功的彼端。
正如一位龙华市民观影后感慨:“景浩的奋斗,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缩影。”
这种真实感,让深圳故事自带共情基因。当深圳跨入“科技创新”的新纪元,也依然是新一代奋斗者的源动力。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这是一段激荡的岁月
这是一个阳光普照充满希望的春天
我们信心百倍
我们曾经一无所有
我们终将无所不有”
这是电视剧《青春之城》中,主角提及的一首诗,也是整个故事的灵魂。当科技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新一代深圳人如何迎难而上,追寻梦想?《青春之城》聚焦的,就是一群以实现高新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化为梦想的创业者们的故事。
所谓“青春之城”,当然就是现实中的深圳。剧中,创业者们在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的每一次技术突围,都能让科技园的“深漂”们会心一笑。毕竟剧中的角色,都是他们自己在荧幕上的投影。
奋斗故事不是深圳的专属,它更像是以深圳为灯塔,照亮大湾区身怀类似故事的人们的身影。
2022年,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福田区委区政府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湾区儿女》,也是一曲“格局更大”的奋斗者赞歌。
故事的主角麦斯钰,是一位生于澳门的渔家女孩。“一条船、一家人、世世代代都在船上”是疍家规矩。
但彼时正值澳门行将回归,深圳城市已经崛起以及大湾区逐渐融合之际,麦斯钰想走出来,看看更大的世界。
麦斯钰的身影,穿梭于澳门、深圳等大湾区城市间,在灯饰行业的阶梯上一路向上,直至行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一些追剧的深圳人,很快想到了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厂。大湾区各处的追梦青年,都能在深圳找到心灵共鸣。
深圳,是一座由五湖四海的人构成的移民城市。因此,深圳也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作者,讲述五光十色的“深圳故事”。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深圳市委宣传部携手共创,由胡歌等知名艺术家参与的精品短剧集《奇迹》于近期正式启动,同步面向全球征集深圳故事,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曾执导《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等热门剧集的沈严,在发布仪式上表示,说到深圳,所有人印象中最能够代表她的两个字就是“奇迹”,“在深圳任何奇迹都会发生。我期待看到这些故事,这不仅是深圳故事,也是中国故事。”
《奇迹》将采用短篇集的结构,每集10分钟,以一到两集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阐述涵盖创业、怀旧、青春、喜剧、悬疑、科幻、歌舞等各种类型的故事,为观众呈现精彩纷呈的影像画卷
短剧拍摄成功后,将会在央视1套播出。对于心怀电视剧梦想的人,作品上央视,无疑能在职业履历上留下光辉的一笔。正如《奇迹》短片想要传达的理念:努力可以造就奇迹。
除了直接书写故事,深圳也为更多、题材更广的故事注入深圳力量。
最近十几年来,影视工业化的概念广为流传。后期特效,便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强调视觉冲击力的大片来说,特效属于重中之重。但要让特效够“真”、够“震撼”,背后需要依托强大的特效产业。
而深圳的特效产业力量,就是托举中国大片的一只强有力的大手,堪称爆款大片后的“隐藏主角”。
拿最近刷新中国票房纪录的《哪吒2》来说,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是《哪吒2》的主力视效制作团队之一,深度参与了影片中多个高难度特效镜头的制作。
该公司负责了“裂空爪”岩浆特效等复杂镜头,涉及8层不同材质流体和上亿能量粒子的分层堆积效果。
还有华强方特(深圳)电影有限公司、深圳泽森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瑞云科技等深圳企业,也都在不同方面给《哪吒2》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可以说,《哪吒2》破纪录票房的背后,有深圳的一份“原始股”。
《哪吒2》之外,《白蛇:缘起》《姜子牙》《熊出没》《流浪地球2》等爆款作品的背后,也少不了深圳视效团队的贡献。
而且他们的野心不止于技术——还在于用代码重构东方美学。例如在《深海》的“粒子水墨”场景中,黑屋文化将中国传统水墨的晕染效果,转化为3.6亿粒子的动态模拟,让水墨在银幕上如活物般流淌。
从国漫崛起到科幻爆发,深圳视效军团用一行行代码改写着中国电影的基因。这里没有横店的仿古建筑群,却有全球一流的视效产业;没有好莱坞的百年积淀,却有用“深圳速度”迭代的技术革命。
除了传统的影视行业,作为“科技大咖”的深圳,也在新媒体短片的领域,用技术和创意引领发展变革。
02
短剧
就看深圳“智”造
2024年,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用户超6.6亿。
当新媒体短片成为当下时代影视创作的热点,深圳也早早完成了布局,在新赛道上一路飞驰。
短剧、短片,短的是时长,而不是品质。
说起深圳短剧,肯定绕不过深圳卫健委。本以为公众号上的各种趣味图文,就已经是深圳卫健委的“整活”极限,没想到到了短剧领域,“深小卫”还能再上一层楼。
有趣当攻坚的冲锋队,专业科普坐镇大本营。这是深圳卫健委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
《我在霸总剧里当怨种医生》、《我在霸总剧里当怨种护士》两部爆款短剧,也不例外。
它们成功解构了市面上流行的“霸道总裁”故事。通过医生、护士这样原本跟“霸总”故事几乎毫无联系的角色的加入,跟“自信爆表”却“医疗白痴”的“霸总们”产生搞笑冲突,带来一出出爆笑喜剧。
不过,别看剧中“霸总们”一个比一个荒唐离谱,其实在现实中医务人员确实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离谱”病人。
比如护士面对霸总“服务员”的称呼时怒怼“这是上完大夜班又开会的班味”,既吐槽了职业偏见,又精准传递了医护工作者的真实状态。
除了治疗疾病本身,帮助患者们养成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同样是医务人员的重任。搞笑之余,深圳卫健委的短剧从来不忘夹带健康知识的“私货”,比如早防、早筛、早治,不要谈癌色变。
《敦煌遗书》也是诞生于深圳的现象级爆款短片。片子播出不久后,“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词条就冲上了热搜首位。
当早年流失英国的中国文物被拟人化,哀伤地道出“我想回家”的心声,屏幕前的观众仿佛都能切实体会历史留下的失落与悲痛。
深圳短剧短片,可以搞笑,亦能走心。
常言道,内容为王。那技术,便是托起内容的王座。
作为科技创新名城,深圳短剧的繁荣离不开一个大招——科技赋能。
在深圳,拍片可以享受“一条龙”般的体验。
华强北的电子元件、腾讯的IP孵化能力、大疆的拍摄设备,共同构成了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链条。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爆款短剧,便依托深圳的硬件优势实现了电影级画面质感。
还有大家更熟悉的AIGC。
深圳的AIGC有多强?这么说吧,它可以把拍片从一个剧组的规模,缩减成只有AI的“独角戏”。
去年的端午节,深圳光明实验室AIGC短剧《嫦娥奔月》便登陆央视网、央视频App,这部短剧从导演、剧本设计、配音到镜头和画面设计,全程由AI完成,是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领域的一次里程碑式探索,展现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
光明科学城的“创意未来”科幻短片大赛,更让程序员与编剧联手,用代码写出赛博朋克版的“深南大道故事”。
长短片两手抓,台前幕后两开花,也许正因实力如此“全面”,也让深圳成为一众影视行业节日、大会的举办地。
就像是最近的2月19日至23日,“光影双辉·星耀鹏城202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与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便在福田区、光明区同期举行。
03
影视梦想与星光
在深圳闪耀
先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
自2010年创办以来,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每年在深圳举办一届,每年吸引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千部影视作品参与,是国内外业界一致认可的国际重要短片节,并成为国际短片联盟成员单位之一。
如第八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评选委员会主席蒋雯丽所说:“电影是造梦的地方,而短片是梦想的开始。”
2010年,在首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上,《哪吒》的导演饺子,凭借动画喜剧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网络人气奖”和“金鹏奖评委会主席褒奖”两项大奖。这成为他创作生涯中迈出的重要第一步,给日后从短片到大电影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像饺子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
开幕式上,获得本届短片节年度动画短片奖《神弦曲-时光铃铛》的制片人王景就表示:“饺子导演的《哪吒》成为全球动画票房榜冠军,我为他感到高兴,为中国动画电影感到自豪。饺子导演从动画短片走向电影,我们也在经历这个转变,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动画电影《神弦曲》。”
踏梦而来的甚至还包括国外的创作者。本届短片节共有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448部短片、微短剧参与。
关于对短剧的扶持,深圳还准备再加大力度。
开幕式上,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主导下,由腾讯、荣耀、广电集团等多家深圳龙头企业发起的深圳微短剧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整合深圳优质微短剧资源,搭建行业政策与产业合作对接沟通的桥梁,实现联盟内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同时,还打通微短剧创作、生产、发行、出海全产业链,开展微短剧产业跨区域合作。
再来看下影视行业的“开年第一会”。
2月20日,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简称“深交会”)也在深圳盛大启幕。
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以“精品引领,向新向质”为主题,汇聚全产业链核心力量,突出产业发展和交易的功能,促进资源精准对接;并全面汇集产业链精英和影视明星,集结各大平台,聚焦长短剧融合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会中的“金树林·绽放之夜”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年度盛典。
这场盛典将推选从编剧、导演、演员、制片、表演、美术、音乐、摄影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台前幕后优秀表演者和创作者,彰显中国影视剧集行业的不凡力量。万千星光汇聚鹏城,共同见证这场属于影视剧粉们的高光盛宴。
你在去年追的《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等精品剧,都参与到奖项的角逐中。
“短片节”和“深交会”将通过资源互 补、产业 协同和国际合作,为全国影视剧产业、网络视听行业注入多维度增长动力。
“一节一会”作为深圳构建的影视业双子星平台,将一方面用心涵养产业发展的“成长根系”,厚植生态沃土。
另一方面,它们还将激活原创内容生产的“精彩富矿”,打响“深圳出品”品牌,让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深圳风貌成为影视作品的流量担当。
落实到具体层面, 作为两大盛会主办地的福田区和光明区,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影视产业布局,帮助深圳故事走出去,也欢迎来自各地的故事萌芽到深圳生长壮大。
福田区已形成“影视+科技”产业集群,拥有深港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中国(深圳)新媒体广告产业园等平台,吸引了华谊兄弟、腾讯视频等头部企业入驻。
光明区则以光明科学城为中心,突出科幻元素,举办光明科学城“创意未来”科幻短片大赛,并聚焦AI运用,推动“影视+科技”深度融合。光明区还将出台影视产业扶持政策,规划打造科技影视城,助力深圳影视产业发展。
从《奇迹·笨小孩》到《嫦娥奔月》,从华强北的电子档口到光明的虚拟片场,深圳正在证明:最好的剧本不在好莱坞,而在2000万普通人柴米油盐的日常,和城市蓬勃的科技脉动里。
当景浩们的故事被光影定格,当科技园的代码成为艺术创作的推手,这座城市的影视野心早已超越娱乐——它要用自己的方式,给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圳答案。
当你走在深圳街头,或许该多留意下四周——那些霓虹灯下的身影里,或许正藏着下一个爆款影视作品的源代码。
文丨深圳微时光
本文为广告内容,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