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梳子姐
最近几天,热搜被一个名字刷屏了——郑某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个在周星驰电影《美人鱼》里饰演“郑总”的导演、商人郑某峰。
这个顶着多重光鲜身份的男人,因涉嫌猥亵儿童被刑拘后,多名演员接连自曝曾被他侵害的经历。
从威胁删戏到强迫“潜规则”,从12岁少女到忍辱八年的受害者,这些血淋淋的指控让人愤怒到窒息。
但更魔幻的是,直到今天,许多报道还在用“郑某某”或者“郑某峰”这些模糊的代称。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喊出他的全名?为什么还要给一个性侵犯留最后一块遮羞布?
(一)
曝光真名,是对受害者最基本的尊重
当阚琳娜在微博上含泪写下“罪有应得!恶有恶报!”时,她不仅是在控诉郑冀峰,更是在用勇气撕开娱乐圈的脓疮。
这个女孩初一面试电影角色时,被郑冀峰以“拿剧本”为由骗进反锁的办公室猥亵,随后又遭删戏份、换角色的威胁。
而这样的经历,竟在《猪八戒·传说》剧组中反复上演——“七仙女”的演员们几乎都成了猎物,甚至有人被明码标价:“摸大腿保三场戏,亲嘴加特写,陪睡当女一号”。
可悲的是,这些女孩们隐忍多年,直到郑冀峰因另一起案件被抓才敢发声。为什么?
因为她们怕被封杀、怕被报复、怕“这辈子别想演戏”——这正是施暴者精心设计的恐怖逻辑。
如果我们连加害者的真名都不敢公开,岂不是变相默许了这种威胁?曝光郑某峰,让阳光刺破娱乐圈的黑暗角落,就是告诉所有受害者:你们不必再为恶魔的恶行背锅,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是施暴者,不是你们。
(二)
遮住名字,等于给“下一个郑总”铺路
看看郑冀峰的“犯罪产业链”吧:
助理假意提醒新人“别单独接触导演”,实则默许他在办公室装密码锁;
选角团队专挑单亲家庭、外地小演员,因为“父母不在场好控制”;
甚至以“签保密合同”威胁受害者:“你敢曝光,这辈子别想演戏”。
更讽刺的是,这个猥亵惯犯还拍过“儿童安全教育”电影,戏里教孩子防坏人,戏外却把魔爪伸向12岁少女。
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至少3位家长报警,警方还在郑冀峰手机中发现大量不堪入目的聊天记录。
这样的双面人生能持续多年,恰恰得益于“某某”式的模糊报道。
当媒体用化名轻描淡写时,施暴者换个马甲就能继续作恶。
试想,如果吴某凡事件初期就明确点名,还会有更多女孩受害吗?遮住名字,等于给娱乐圈的“潜规则”留后门——今天放过一个“郑某某”,明天就会冒出更多“王总”“李导”。
(三)
“社死”不是终点,而是保护未来的起点
有人担心曝光真名会干扰司法,但这完全是伪命题。
警方通报早已明确“郑某某”的身份,案件也已进入司法程序,公众有权知道谁在践踏法律。
更何况,郑冀峰不是素人,而是利用“香港资本大佬”“电影出品人”身份作恶的公众人物。
他的社会影响力,本就是犯罪工具的一部分。
更现实的是,娱乐圈的权力结构太容易滋生“郑总”们。导演、制片人掌握着角色的生杀大权,一句“换掉你”就能掐灭新人的梦想。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让施暴者可以肆意将试镜间变成犯罪现场——比如郑冀峰常以“夜戏情绪到位”为由,要求演员深夜到酒店房间“试镜”,甚至强迫换贴身戏服。
只有让“郑冀峰”这个名字彻底臭掉,才能斩断这条黑色利益链,让后来者不敢效仿。
(四)
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每次性侵事件曝光,总有人搬出“隐私权”“无罪推定”当挡箭牌。
但请记住:郑冀峰不是“嫌疑人”,而是已被刑拘并报请批捕的犯罪嫌疑人。
他的恶行也不止一桩,而是多名受害者交叉印证的系统性犯罪。
当16岁少女因“年纪太大”逃过魔爪、当12岁孩子被威胁“删戏比打骂更有效”时,我们还能用“谨慎”当借口吗?
事实上,模糊化处理反而伤害更大——它让公众注意力分散到猜谜游戏,却弱化了性侵议题的严肃性;它让潜在受害者无法识别危险,误以为“郑总”只是个虚构角色;它甚至变相鼓励施暴者:“你看,只要有权有势,连名字都能被保护”。
我们要的不仅是“郑冀峰社死”,而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世界
是的,郑冀峰必须“社死”。但比起让一个人消失,我们更该打破让“郑总”们滋生的环境和土壤。
最后,请大声念出这个名字:郑冀峰。
只有让阳光照进每个阴暗角落,才能让“潜规则”无处可藏,让下一个怀揣演员梦的女孩,不必再经历阚琳娜们的噩梦。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Liurushi2022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