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苑广阔

  “四川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高开疯走”,创造中国影史新纪录。哪吒这个经典IP再度爆红,各地“抢吒儿”大战也拉开序幕。天津、安徽等地相继发文,自称哪吒故里。被誉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四川宜宾,也于2月6日携哪吒行宫、龙太子“骸骨”等20余处哪吒实景“参战”。(2月7日光明网)

  《哪吒2》成为现象级电影,随着票房的持续攀升,不断刷新着各项影史纪录,作为货真价实的国产动漫电影,确实值得我们自豪。而随着电影的爆火,哪吒这一经典IP也再度爆红,不少地方找出各种证据,以求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哪吒“故里”。

  哪吒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所以他本身就没有所谓的出生地,自然也就没有“故里”之说。其实包括争抢哪吒“故里”的人也知道,争抢只是表面现象,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蹭一蹭电影的热度,打响当地的知名度,然后为地方发展旅游经济作贡献,才是真正的目的。这样的想法是值得鼓励的,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乃至普通网友,都想为家乡经济的发展献计出力。

  进一步说,虽然哪吒没有所谓的“故里”,但是“哪吒文化”确实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在一些地方的影响力还很大。就像这次加入争抢哪吒“故里”的几个地方,在当地确实存在很多的“哪吒元素”,其中一些地名和《封神演义》小说里出现的地名也都一致。最关键的是,哪吒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允许和鼓励这些地方深度发掘“哪吒元素”,梳理“哪吒文化”,并且让这些“哪吒元素”“哪吒文化”成为地方的一个文化招牌,为当地旅游文化、旅游经济作出积极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户籍”和“故里”的哪吒,反而会帮助更多的地方从这个经典IP中获益获利,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不管是四川、安徽还是天津,在发掘“哪吒元素”,打造“哪吒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神话传说,考虑群众感受,不能过于牵强附会。尤其是考虑到随着两部哪吒电影的火爆上映,哪吒也成为全国无数影迷心中的“宠儿”,如果一些地方在打造“哪吒文化”过程中过于牵强,甚至附会一些有损哪吒形象的故事、传说,那么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说到底,我们不一定非要“独占”哪吒,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营造“哪吒文化”,同时也受益于“哪吒文化”。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