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哪吒2》海报 图源网络

从《封神演义》到《哪吒》:人文化让我们放弃了封神

文/海北尬生

《哪吒2》现在已经突破了100亿的票房,这即使是对于春节档电影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成功。我们的公号最近发了不少关于《哪吒2》的文章,比如:。那现在,我打算就哪吒这个话题,写一些我比较关心的点。

总共我看过三个版本的哪吒,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只有两三岁时看的动画片《哪吒传奇》、十几岁时看《封神演义》(也包括最传统,最原本的那些宗教中的哪吒故事),以及最近看到的哪吒电影系列。而如果要把我心中对哪吒这个角色以及故事本身评价的正面程度按0到10做一个定量描述的话,应该是看完哪吒传奇后是7,看完《封神演义》后降到几乎为零,最近几年又恢复到一个8到9的位置——拜哪吒系列电影所赐。

所有的这些作品都希望营造出一个勇敢的、义气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所有作品中看出来。但是三个(组)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塑造,安排了不同的情节,并为哪吒周围的人物设置了不同的性格和作用,结果就是有些效果很好,有些却多少有点适得其反。

封神演义当中的哪吒故事是用一种很扭曲的方式展开的。它的确是一部封“神”的故事,在这部故事里,无论是凡人的情感,还是凡人本身都没有地位可言。比如说封神是这样塑造李靖和哪吒的关系的:哪吒与龙王一家发生冲突后,李靖想过要杀死他避祸,哪吒悲壮地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之后,李靖仍不原谅他,在他托梦给母亲建庙以恢复自己的真身时亲自砸毁了哪吒庙。哪吒复活之后,怀着巨大的怨气要找李靖复仇,李靖被迫随身携带着镇压哪吒的宝塔,成了托塔李天王。

请问这是什么父子关系?

我的确看到一些人这样辩解:哪吒他们本身就是神,李靖夫妇只不过是他的生身父母,哪吒不过是借他们的躯体完成在人间的诞生而已。但如果真是这样,这恰恰说明了我的观点:《封神演义》单纯在把这些人当做神来写,主动地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他们的人性。甚至《封神演义》成书之后,很多改编的话本小说里也回避了这些令人不适的情节。当然,这种写法也并非《封神》自己独有的问题,比如宝莲灯故事当中的二郎神:一个当舅舅的,何苦如此责难自己的外甥和妹妹?这个故事里或许需要一个反派,但为什么要是他呢?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老版《封神榜》中的哪吒 图源网络

因此,《封神演义》的确建立出来了一个英雄哪吒形象,但是作者许仲琳却安排了一大堆让人觉得人物不可亲不可近不值得羡慕的情节。同时,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标签化,比如妲己没有什么其它太值得说的,就是个狐狸精。这部小说显然是以历史故事为主线来写神话故事,似乎有点像三国和西游的叠加,但这两部小说取得的成功远非《封神演义》可比。尽管鲁迅说它“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它仍然不标签化,而且仍然给你一种他在描写真真正正的人,而非无感情的机器或者神的感觉。白帝城托孤和挥泪斩马谡写的就是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而且虽然在鲁迅这样的专家来看,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塑造有瑕疵,但他也承认关羽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上面两句话的后半句就是“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更有参考价值的,当然还是西游。同样是塑造神仙,《西游记》却能在既让人承认他们是远超于凡人的神仙的基础上,因为发现他们有人性而产生共情。很多人都说“小时候希望自己是孙悟空,长大了觉得自己是猪八戒或者沙僧”,说明他们无论是性格还是言语还是情节,都非常与凡人贴近,由此才产生了读者中广泛的共鸣。当然,有些事儿更反映了社会的一些事实,比如“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都是没后台的”。这是《西游记》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样的成功也远非《封神演义》所能比。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老版《西游记》中的哪吒 图源网络

这种问题,在03年的动画片《哪吒传奇》中就做了一些纠正。这部动画片看的时间距离现在过于久远,很多情节已经记不太清了,但仍然记得虽然申公豹什么的也是标签化的反派,李靖夫妇在这里却是为人父母的正常模样:爱孩子,宠孩子,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而至于哪吒的人文化的定位,最后的片尾曲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有时他很聪明,

有时他也犯傻,

他的个头跟我一般高,

有时他很努力,

有时他也贪玩,

他的年纪跟我一般大。

很多人应该也像当年的我一样,希望成为《哪吒传奇》当中的小哪吒。因为我真觉得他是我们这些孩子中的一员,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尤其如此。而相反,应该不会有多少人希望成为《封神演义》中的哪吒。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哪吒传奇》中的哪吒 图源网络

而饺子的《哪吒》系列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点:太乙真人是个嘻嘻哈哈糊糊涂涂的大胖子,第一集中的敖丙便不再是单纯的反派,他和哪吒首先是朋友,然后才有冲突。第二集中,申公豹也不再单纯是反派,制作者花了很多时间交代他为什么变成这样。至于原有的顽童形象的哪吒、为人父母的李靖夫妇,则仍然保持了和《哪吒传奇》一样的设定。这样的表现显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多人都评论说“在申公豹上看到了自己”之类的。我想这是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

所以从明朝的《封神演义》,到那些回避某些情节的话本小说,到世纪初的《哪吒传奇》,再到今天的电影《哪吒》,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很清楚的主线:我们在赋予主角越来越多的人的情感和人的特质,简单来说,我们不再“封神”,我们在“造人”。而且我们越来越认为,好人和坏人首先都是人,然后才有好坏之分。他们的变化是有理由的,他们的形象也应该是复杂而多元的。

这种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人性,人的价值的观点其实就是人文主义的内核。而这个理念早在一发源的时候,就在艺术上体现了这些价值观。那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在那之前,欧洲的圣母画往往是这样的: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他们画出来的圣母像却是这样的: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呈现出来的画面能有这样大的变化,原因很多,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使用了更贴近现代技术、性质更好的颜料,在数学的帮助下画家掌握了有效的透视法,解剖学的发展让人体的比例更加准确,等等,不过立意上的变化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即使是在画圣母和圣子,拉斐尔他们也是在表现他们拥有人性,而且是在通过塑造、强调他们的人性来凸显他们的神性。

现在我们当然也在试着做这样的转变,只是比欧洲人要晚很久而已。有人说《哪吒》这部电影“挑战了西方大片向我们传递的价值观”,我看却未必。票房上的确是个挑战,也的确是个成功的挑战,但要真的去谈它传递的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铸就它成功的价值观,我们会发现这些东西反而是舶来品。《哪吒》没有挑战这些价值观,相反,它在用中国的故事进一步践行并宣讲这些东西。

这种价值观的引入并出现在电影行业,其实也要感谢那些好莱坞大片。在它们来到我们这里之前,我们在看什么呢?我们在看样板戏。在那里,好人就是正义的神明,绝不会有弱点,也永远不会恐惧、心碎,哪怕是失去了父亲;坏人则是邪恶的恶魔,不会做一点好事,也不会有任何善心、良心,哪怕只是心软一下。我曾经和一位当年负责演这些的人聊过,他说,哪怕是从化妆上都可以看出来好人坏人:好人的脸会画的更红,还会专门在上面涂一层类似油脂的东西(抱歉化妆品这些东西不太懂),以便可以在灯光照上时显得更亮;坏人则会故意把脸画的青一些。于是,哪怕是演经过严刑拷打的人,演员照样“红光满面”,这显然不符合现实。演员,化妆师之类的人都知道,但他们必须如此。

当然,重灾区还是文学。苏联著名作家拉夫拉尼约夫有一部小说叫《第四十一》。这部小说在苏联成功的被出版并被改编成电影,但在中国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判,还把它当做“现代修正主义的艺术标本”。书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女主人公马柳特卡是个坚定的红军战士,有一次她和战友一起押送一个长相帅气的白军军官,遇上了海难,只有她和军官幸存。二人流落荒岛,马柳特卡,本来就对他的长相很认可,现在更是有了一些爱意,虽然他们对事物的观点往往完全相反。她开始犹豫,自己究竟是该做一个红军战士把他打死,还是该做一个恋人。最终,当白军的船路过小岛,白军军官准备离开的时候,她下定了决心,开枪把他打死,但仍然痛哭了一场。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第四十一》剧照 图源网络

要真从纪律的角度,马柳特卡也没有犯什么严重的错误,她最终还是打死了白军军官。但有些人不满足,他们的意思是连犹豫也不能有,一见钟情也更绝不应该,应该从一开始就把他崩掉。对此,只能呵呵一笑了,说这种话的人要不然是违心,要不然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机器人。对于前者不必计较,而如果是后者,也完全没有理论的必要,因为注定是鸡同鸭讲。钟叔和先生后来调侃过:要是女红军后来退休,当了董事长,白军军官成了富翁,从海外过来投资,这不又是拍电视剧的好素材吗?

总之,那个时代里有一些人彻底否定了人性和人文主义,要借用儒家的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然而,王阳明他们却惊奇地发现,天理其实就是人欲,人欲被否定,天理也就荡然无存。极度鼓吹“灭人欲”的人,往往要不然作茧自缚,要不然被人发现表里不一,比如朱熹就有和别人争抢官家妓女的“光荣史”。真正的马主义者也认可人性,所谓的党性,无非是人性的一种,没有人性,哪有党性?

特殊时代结束之后,我们一度有点彷徨。那些时间里,我们被告知好人都是绝对的好,坏人必须是绝对的坏,二者中间就没有一个灰色地带,但我们最终却发现所有人其实都是这个灰色地带里的。有那么多人要和父母、爷爷奶奶之类的“划清界限”,但难道那么多年的生活经验不能告诉他们父母和爷爷奶奶是什么人吗?我们隐约地察觉到这些,但不敢写出来拍出来,刘心武写的那篇《班主任》其实仍然是“三突出”的写法,但仍遭到了不小的非议。

在那之后,美国的这些大片被引入,我们终于学到并确定了一点:英雄人物不需要被塑造的完全正面,恰恰相反,他们有缺点,反而更容易让他们被人接受。甚至很多时候都不需要专门刻画英雄人物,刻画平凡的人也可以塑造出英雄形象,讲好英雄故事。坏人也是如此,而且讲述他们有好从坏的转变,也更利于提升电影的内涵。

《哪吒》把神变成人,《封神演义》把人变成神 | 二湘空间-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图源网络

即使是到了拍《哪吒》的时候,我们仍然在学习。《蝙蝠侠大战超人》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叙事视角:给普通人,特别是给那些超级英雄冲突的受害者们提供了一个表述空间,让他们阐释“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这应该是美国电影、也是其他任何英雄题材电影第一次用这种视角。在《哪吒1》当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也许是饺子他们看过蝙超大战,觉得是个很好的角度,就引用了过来,但我更希望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角度:这说明他们真的有这样的意识。

所以《哪吒2》的受热捧对我而言,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票房奇迹。它传递的价值观与观众的反应说明这么多年以来,人文主义的观点越来越被中国人接受。虽然我们这个国家仍然有一些人因为怀旧情怀和斯德哥尔摩群候症的症状表现,仍然在推崇着样板戏之类的,绝大多数人毕竟向前看了,觉得人不应该再是一个标签或者一颗生锈的螺丝钉,人就应该是人。这种意识是让我们远离那种封神、打鬼却偏偏造不出来人的时代的真正保障。

作者简介

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