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幕》场刊,0-4分
《天空的另一面》3.4
《异梦》 2.7
《如果有腿,我会踢你》2.6
《冰之塔》2.6
《生息之地》 2.5
《玛丽埃尔都知道》2.5
《想飞的女孩》2.0
《阿里》 2.0
《热牛奶》 1.8
《死钻倒影》1.7
华语媒体场刊,0-4分
《如果有腿,我会踢你》2.9
《母亲的宝贝》2.8
《死钻倒影》2.6
《天空的另一面》2.6
《生息之地》 2.4
《阿里》 2.4
《玛丽埃尔都知道》2.4
《想飞的女孩》2.1
《异梦》 2.0
《蓝月亮》1.9
《音讯》1.5
《热牛奶》1.4
《冰之塔》0.6
陀螺小分队评分表
柏林Day3-4:
《死钻倒影》
《天空的另一面》
《冰塔》
《如果有腿,我就踢你》
《想飞的女孩》
柏林Day2晚场,《死钻倒影》的口碑分化,《银幕》场刊与华语媒体的评分就表现出差距。媒体场放映还没过半,许多持证观众就纷纷离场。影片散场后,又有许多朋友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当然,这很难用简短的语言解释,我们只能在影院观看,否则难以理解这个幻觉、记忆与视觉冲击交错的影像世界如何成立的逻辑。
伊莲娜·卡泰特 / 布鲁诺·福扎尼
《死钻倒影》主竞赛
那些广告般、重复到泛滥的视听呈现,我们看到伊莲娜·卡泰特与布鲁诺·福扎尼的影像意识运用的若干可能。观众还没反应过来这些方法运作的机理,下一次冲击又很快抵达,只觉得可怕。他们使用近乎无耻的手段,为电影的发生创造了一种新的速度:极端的运动形式和快速的剪辑节奏组成了紧凑的节拍,这些节拍后夸张的器官和纹案相近的图像,通过视觉暂留悬浮在银幕的表层,怜悯地为我们取得了短暂的喘息。感官的体验始终濒临极限,许多观众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也许有人批评这些形式的游戏的重复,看上去像是影像已经束手无策的退路。但事实如此吗?伊莲娜·卡泰特与布鲁诺·福扎尼已经在数部前作呈现了他们将简单的影像处理为惊喜的能力。而在《死钻倒影》的开头,啤酒的绵密泡沫释放,烟头燃烧,他们与肌肤和海水触碰,随即消散。场景中能够成为电影的所有可能都被发现,短短几秒就很惊人地将“不是电影”的指控归谬。然后,影片的后段又重新搬出各种电影存在过的形式,进行类型的“展览”,很有力量。
《死钻倒影》剧照
不过影片确实缺乏了节制的美德。无限扩大那些触感,电影的幻象吞噬了一切。既然杀手沉溺于过去,我们为何能在他的幻觉迷宫,始终听到那些皮革、石油、海水、钻石等材质与皮肤摩擦的粘稠质感与细微声响?就像银片反射与钻石折射的交错光线,影片五光十色,但还是过于饱和。
2月16日,柏林陀螺小分队的记者看了《天空的另一面》《冰塔》以及《如果有腿,我就踢你》。早场的《天空的另一面》获得了许多友邻的好评,不过柏林陀螺小分队的两位记者 @欧 和 @Parity 均给出了一般的评价。
加布里埃尔·马斯卡罗《天空的另一面》主竞赛
巴西政府以经济复苏之名,为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强制垂直隔离制度,将他们安置在一个隔离区。77 岁的Tereza住在亚马逊地区的穆里蒂村,当得知年龄限制降低,自己也被包括在内时,她惊呆了。走投无路之下,Tereza踏上了一段隐秘的旅程,避开官员的追捕,穿梭于河流、船只和地下世界之间,试图秘密实现自己最后的愿望——坐一次飞机。
《天空的另一面》进行了这样的动作:开始就建立政治的幻象,其中警察巡逻、售票员例行询问,所有都按照严苛的制度运行。不过这些制度的表演没有及时形成说服力,初看有些滑稽,我们与主角Tereza处于同样的疑惑的、不断打探的状态。至此这个背景还很抽象,Tereza还没有对整个世界作出反应,只是与邻居对话,解释了形式的部分样貌。随后导演就割裂了这些秩序,将我们迅速带离,进入另一个破碎的空间。
破碎的空间是巴西与亚马逊流域,导演拍摄风景,正常地进入现实的情景,躲避治安的、底层的生活铺展在巴西的水域、河岸与小镇之间,Tereza始终处于流动的夹缝,目的地的选择迟疑而不可信。在一个意愿强烈的出发后,接下来就变成了漫无目的、没有选择的旅途,她听信,她就选择进入下一段冒险,执行的方式简单到有些无聊。
主角从村落出逃后,第一场与船夫的邂逅尚有几分亚马逊雨林特有的自然而神秘的气质——教授开船技巧,将某种蜗牛的蓝色黏液滴入眼中,陷入迷幻,窥见未来。记者 @Parity 认为,作为全片落点的第三场邂逅,第一场的亮点连同设计草率的第二场均沦为了推动剧情的工具,比如“斗金鱼”的赌博,她轻易地获取了自由,和贩卖电子圣经的老人建立了友谊。
角色在水上行进,最终的目的地却是高空。那些场景之间衔接横移的跟拍,都像是旅游Vlog会做的处理。乘船行驶时的地平线常在银幕的高处,河水以另一半天空的倒影将他们笼罩;地面行走时的地平线的常在银幕的底端,画面是相对静止的Tereza和移动的天空。而通过Tereza的看,我们没能看到属于电影的可能:蓝色汁液的软体生物、金鱼的争斗……这些与Tereza产生的关系,就是迟迟出现的疑惑/惊喜的表情,挺索然无味,缺少电影的层次。
影片轻松诙谐地展示了一个强硬政府在乡野间如何整合力量,落实政策并出现漏洞;而情节和表达高度的走弱,无法将主角的行路,和与每个具体的人的邂逅转换为切实的、逐渐剧烈的抵抗。
露西尔·哈兹哈利洛维奇《冰之塔》主竞赛
第二部差评的电影是《冰之塔》,露西尔·哈兹哈利洛维奇的导演作品,玛丽昂·歌迪亚饰演女主角。其实看过哈兹哈利洛维奇与歌迪亚第一次合作的《纯真》,看了一会,就被她的方法惊讶。
《冰之塔》和她往常的所有作品一样,用空间的封闭将女孩囚禁,其中充满象征、隐喻和诡异的事件。而女孩在其中始终是没有自觉性的木偶,被一个更抽象的存在操纵了行动。相信喜欢这种方法的观众会始终喜欢她的电影,而不喜欢的影迷每次都会难以忍受。
那是1970年代。年轻的让娜逃离了家庭,来到一家电影工作室寻求庇护,在那里,她被《冰雪女王》这部电影中神秘的女主角Cristina(玛丽昂·歌迪亚饰演)深深吸引,陷入了她那令人着迷的魅力之中。
《冰之塔》开始,女孩还没有进入那个封闭的诡异的空间,而是处于偷窥的位置,以闯入的身份划清了舞台与舞台之外的分界:至此,影片还暂且停留在勉强好看的地步。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个分界的存在没有为空间提供任何可能,只是建立了Cristina和女孩的初步关系,为符号的形成做下铺垫。然后,女孩进入了这个剧场,被观看的身体在其中隐匿,进行表演。
这个表演的空间乍一看挺有趣:现实、元电影、幻觉以及梦境都在这个场景发生。但他们如何发生?故作高深的方法被导演重复使用,场景里笼罩着迷雾,乌鸦飞过,我们看不到女孩和Cristina在其中行为的任何逻辑。慢慢从奇怪的姿态变得夸张,她们在任何情境下都在表演,却不知道在为谁而表演。与牢笼对比的是开篇的滑冰场,意外的出现让女孩的眼神短暂地拥有了美好的动态。不过当这个滑冰场的意象被再次使用,我们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如同《纯真》中喷泉所代表的把戏,我们又对露西尔失去了信心。
操纵她们表演、使她们互相接近又远离的喻体,究竟是什么?正如露西尔往常所做的那样,她套壳安徒生《冰雪女王》的故事,引导我们为这些失去自觉性的行动作出解读。但又如露西尔过去的所有电影,就算我们对其进行解读,所得到的,始终只有无聊的标准答案。
玛丽·布隆斯坦《如果有腿,我会踢你》主竞赛
2月16日的晚场我们观看了玛丽·布隆斯坦执导的第二部长片《如果有腿,我会踢你》,Rose Byrne饰演职场母亲的形象。
剧情介绍:当生活逐渐崩塌时,来自长岛的治疗师兼母亲琳达(Rose Byrne饰演),在情感的雷区中艰难前行。她必须面对孩子的神秘疾病、缺席的丈夫、被摧毁的家园、失踪的人,以及与自己治疗师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同时还要继续治疗那些处于危机中的患者。
不像前作仅限于有限的朋友关系,《如果有腿,我会踢你》延续《酵母》不断发酵的危机,呈现了角色整体失控的生活。
继2008年导演首作《酵母》之后,布隆斯坦带着《如果有腿,我会踢你》首先亮相圣丹斯电影节,被A24在美国发行。本片为Elara Pictures公司的制作,该公司为《原钻》导演萨弗迪(Josh Safdie)与玛丽·布朗斯坦的丈夫、编剧罗纳德·布朗斯坦(Ronald Bronstein)运营。可能对《如果我有腿,我会踢你》给予了过多的期待,记者 @欧 看完更多是失望。
疲惫的面孔在摄影机下始终无处安放,悬浮于焦虑的地带。玛丽·布隆斯坦坚定地执行了这个策略,我们只能看到Rose Byrne的表情,无法看到女儿的面孔。《酵母》更多的可能是不安而局促的身体,《如果有腿,我会踢你》则更加碎裂。我们看到A24的性格传染了影像的各个角落,就像那无法填补的屋顶的漏洞,不断干扰我们听觉的背景杂音,偶尔出现的惊吓,以特效呈现的幻觉。好像一切都过于可感、过于浅薄地作用于影像表层的逻辑,带着刻意的不安定,以及无意义的自救。
如果说《原钻》的紧绷源自节奏的加速,这部电影则是持续的溃败,缓慢但坚定地滑向更深的疲倦和窒息。琳达的世界有些极端,甚至连物理空间都在坍塌,所有对话都像是自我催眠。孩子的声音在空气里浮游,没有脸,也没有名字,像一场未曾醒来的梦,成为母职困境的最直白的隐喻。身份的破坏不仅是她的女儿,甚至延伸到琳达本身。自我被疲惫吞噬,那些虚无的心理学术语将其反复塑造,又反复摧毁。
在《如果有腿,我会踢你》中,“崩溃”并非高潮,而是持久的背景噪音。它不会结束,不会在哪个时刻宣告开始,只有漫长的侵蚀,让我们越陷越深。甚至不再寻求任何喘息的可能。情绪始终濒临崩溃,无法真正释放,不再具备松弛的、可理解的能力。
记者 @Parity 对影片评价不错,以下是他的短评:
迷茫焦虑的呢喃核一代已然步入中年家庭的泥沼,我们在对罗斯·伯恩不断挣扎的面孔特写中,体验解离性精神障碍作用下在时空中的间断跳跃,并直面具象化焦虑甚至于惊悚的情绪冲击。屋顶破洞(-女儿肚子上的造口)的意象,和主角作为心理医生-接受心理诊疗的病患家长的身份均有双重性的设计;而不论哪一重,都持续扩张着源自“家庭”的无底黑洞。知名说唱歌手A$AP Rocky所饰演的邻居角色在为影片提供幽默调剂的同时,曾数次给予故事走向以好转的希望,但似乎别无选择地,影片的基调仍一路堕落下去,以至于在结尾我们终于看到女儿从未正面出现的面孔时,无法确认这是积极的信号,或是下一轮恶性循环开始的标志。
文晏《想飞的女孩》主竞赛
17号15点,Berlinale Palast迎来另一部主竞赛,也是最热门华语片《想飞的女孩》的首映。现场人头攒动,“存/淇我爱你”的尖叫此起彼伏,出前的热情也让影片的放映有所延迟。
影片以略显惊人的暴力场景开场:刘浩存饰演的田恬在逃离毒窟的过程中杀死一名毒贩。而后她前往投靠在影视城担任武戏替身——在片场饱受霸凌的表姐,也就是文淇饰演的方笛。
故事的发展中,两人的过去在采用更窄画幅的插叙中被不断揭开;她们的关系也逐渐修复,并一同试图从犯罪分子的围追堵截中逃脱。
陀螺小分队的记者 @Parity 认为,本片角色塑造的问题与导演文晏前作《嘉年华》类似,影片中的两位主角依旧缺乏能动性和人物弧,两人的和解以及情节的推动几乎都在依赖由作者随意指定的反派人物行动和突兀的事件,如毒瘾的发作;而相比《嘉年华》更糟糕的,本片还在三个反派人物身上设计了大量喜剧桥段,削弱了紧张感,使得观众更难与两主角共情。
@Parity 认为,从第一场插叙中我们尚能寻得“工人下岗”这样似乎导致了后面一系列悲剧的时代线索;然而随着影片继续,插叙愈加失去与“现在”联系的锚点。同样的悲剧、单层次的人物形象在插叙中不断重复,作者反复而笃定地向观众传达着悲剧之源的答案,也即本片的议题,未能留下什么思考空间。接近结尾时单次插叙甚至包含了多场戏,使得观众很容易一时疑惑于每场戏在时间线上的位置。
对于这些插叙的段落,我们看到日本影评人影评人Nanako认为,插叙倒叙被使用得过多,而导致影片看起来有些混乱。记者 @欧 不同意这个观点。影片每次进入闪回的段落,其实都已经把握到了当下叙事情节“需要发生中断”的时机,不顺势进入另一条线索,就会陷入紧绷而尴尬的状态,无法动弹。
这种时机的把握,记者认为,其实无法看作导演自觉的调度。不像《嘉年华》谨慎而有效的回避,导演类型叙事的缺点在这部影片被放大了许多。不管是回忆还是当下,每个场景被带到高潮的方式都低级得趋同。制造一个惊诧的动作,然后重复。砸门、撞墙、注射、怒吼、追逐、扔盘子,威亚吊的几次牵拉(同时可怕的逼迫)还一定要撞上生理期的折磨。
类型片的影迷其实不难看清,这些为了无效地传达紧张的动作与语言,只是导演没有尝试寻找更合理的方式。所以当演员摆出这些姿态——即使完成地出色——看起来都过于滑稽。更何况她们还要正经地说话与表演,直至场景抵达某种预定的力度。实在难以抑制说出那个最难绷的段落,她们开始使用逼迫的语气,话语反复拉扯,然后用方言念出最令人震惊的“我杀了人”。
文淇试镜那场戏的笑场,可能是安放这些滑稽的写作的合理选择。不过还是更难想象在这个安排了各种吸毒、赌博、黑社会运作的议题的影像,如何能使两位00后演员摆出谐谑的姿态。尚可理解,导演在其他地方制造了错位,把黑社会进入片场的部分写成了黑色幽默的段落。遗憾的是,两位硬汉与一个怂货的配置,还是呈现为了国产小品喜剧的桥段。黑社会控制的毒、赌的犯罪系统,这些宏大的罪恶,在现实中是失真的吗?令人怀疑。不过影片所呈现的至少是这样——前文所提到的国产喜剧配置,就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佐证。
两位女性如何亲历、纠缠并尝试逃离这些危险?《嘉年华》用两种互不交汇的路径,以受害者与旁观的、以另一种方式亲历的形象,各自敞开视角。至少两种视角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将其组合,能够将那些罪恶的系统,呈现为局部,隐藏着危险的联系。而《想飞的女孩》舍弃了这些原可以很珍贵的东西,我们不再能看到那些视角的差异性,她们共同面临的危险,都被抽象为不可靠的类型元素。
@Parity 认为,影片的收束方式也堪称生硬。方笛成为真正的武打主演,在戏中身穿黑色(对应田恬自称家里的乌鸦)从城墙一跃而下,直白地点回电影的标题。而后另一场戏则回到田恬出生时,描绘此时家庭的温馨,电视里播放着香港回归的新闻——实在是有些牵强的拼贴。
2月18号是柏林的第五天,终于要看拉杜·裘德和林克莱特了!我们期待他们的表现。
今日陀螺福利
-
关注【陀螺电影】公众号,并右上角设为✨星标。
-
在本条推送下点“赞”和“在看”并留言,并且转发本条推送到朋友圈。
-
将朋友圈截图,发送到微信后台。
我们将在一周后(2.26)于本文评论区开奖,抽出1位朋友送出柏林周边小别针。
/THE END/
法国“废柴巨婴男”,柏林电影节目前最佳
《风林火山》到底是在柏林哪个单元?
重发|第75届柏林电影节片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