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清明上河图》是一部超时空电影,它是纪录片,纪录着各种大宋黑科技;
它是恐怖片,细节深处,隐藏着让人不适的阴谋;
它也是剧情片,讲得是酒后喜剧;
它还是一部谍战片,只需要聊聊几个背影,就说出了世界格局的暗战……
等等等等,这一切情节,我们从一个名叫“手卷”的古代词汇说起……
手卷=超时空电影
曾经,这位外国专家,在介绍中国“手卷画”时,创造性的使用了超时空电影(SuperDimensionfilm)的概念。
我们通常理解,《清明上河图》有5米多长,就应该像故宫办特展一样,全部展开了欣赏。
但是事实上,它属于手卷画,古人一般都是独自一人,或者最多叫上一两位密友,一点点卷动观看。
这样,手卷其实就是胶卷,古人会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会跟着卷轴移动,深入故事。
但同时,手卷也不是胶卷,因为它不局限于单一维度的每秒24帧,而是需要你成为侦探,根据各种线索联想、破案,然后,你看到的,就是伪装成一幅画的N多部电影,在脑海中同时展开。
是不是很神奇?
比如,这间诊所当中,桌面上的东西是算盘吗?
可算盘不是说元朝才发明吗?
再比如,这位留着发辫的壮汉,他是金国间谍吗?
而这位官衙前的小哥为什么穿着红内裤躺在街上?
还有这位,像不像你猥琐的大学室友,喜欢抠脚,还喜欢肆无忌惮的把胳膊搭在你肩上?
以及这位,他为何只想静静?
还有这辆货车,罩布都是书法真迹?
这难道合理吗?
包括这里的风向标和泰国国旗,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
话不多说,我们赶紧跟着导演张择端的笔触,一起走入这场1000年前的大宋超时空电影吧。
场景一:奇怪的驴队
电影开场,是诗意的田园,可小桥、流水之间,张导没有画人家,而是画了一支奇怪的驴队。
驴拖着某种长条形的东西,它在领路人招呼前,就已经将头转向了小桥的方向,看来这条路它熟,但他们要去哪儿?
运送的货物又是什么?
故事,在悬疑中开场了。
或许,这悬疑的答案,我们已经很难猜出,但当年看画儿的宋徽宗应该只需要稍微想象就会微微一笑。
仔细看驴驮的货物,是不是很像木炭?
但《卖炭翁》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据记载,大宋汴京百万人家,哪儿来这么多木炭取暖,人家大宋高科技,早该烧煤了,因此,这里的驴队为何还要运炭贩卖?
理由很简单,五个字——城里温酒用。
啊?
这是要喝多少酒?
没错,《清明上河图》是一部酒后喜剧,我们记住这个开场,然后,跟随驴队,一同进城……
场景二:张导的私货
第二场,小桥、流水、人家,张导很懂行的在驴队之后,立刻布置了一户空寂寂的人家。
这是当时的文人八股,就像今天拍电影都要有流量明星一样。
可这户人家真的是空山不见人的意境吗?
仔细看,原来它是张导在夹带私货。
首先,《清明上河图》属于界画,而所谓,绘画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界画师使用这种带套的毛笔和带槽的直尺作画,于是,文人雅士们会认为,这不过是一群画得很像的画工而已,他们出身底层,没啥文化,不懂得山水、意境之美。
其次,张择端的一生,只有71字的记载,全部被一位收藏家,记载在了画卷背面。
我们从中得知,他小时候也读过书,但早早的辍学,在京城学习绘画,然后,因界画出色,而进入了翰林书画院,(专门为宋徽宗服务)代表作是《西湖争标图》与《清明上河图》(这都是画给宋徽宗的“电影”),如此而已。
可从这第二场戏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张导的自述。
他在说,房子里有人吗?
乍一看,这绝对是空山不见人的意境,但仔细找,我们发现了一个背影,像是个老妇人,刚刚做完农活儿,因为,她身后的那头猪,显然正在探出身子,吃着她刚放下的饲料。
而更远处的农具——碌碡斜躺着,也像被刚刚转动过一样。
这就是生活啊,再看农户门前支出的凉亭,这是供来往行人歇脚的茶舍,看来,大宋商业已经深入人心,张导用这样一个大意境中的四处小细节说,我也曾是读书人,但迫于无奈,从事界画,可我并不鄙视它,我会用它来纪录社会,也许你们现在不懂,但终有一天,你们会懂……
场景三:死神来了
意境中的浓雾散去,第三场,张导忽然让死神降临。首先出场的第一人,他抱膝坐在地上,留给我们一个背影,就像在说我想静静一样。
可是,他在逃避什么?
很快,我们看到了他房子后面的断柳,很明显,柳树的整个枝干从中间断开,它即将砸落下来。
而柳枝下,是一队看着另一方向,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行人。
在宋代,这种断柳经常出现,可能我们现在很难读懂,但宋朝古人一看就懂,这是死神来了……
这队出行人,似乎也正在向下,走着一条通往黄泉的道路。
而此时,再看那位我想静静的背影,是不是他出卖灵魂,帮人预谋好了这场事故?
而他要针对的这位老妇人是谁?
有人说,这就是大宋慈禧——向太后。
她把两代小皇帝——8岁的哲宗和18岁的徽宗,相继扶上皇位,长期以来,她垂帘听政。
但当年,张择端把这幅画进献给宋徽宗的时候,向太后已经去世,宋徽宗正在收拢权力。
所以,当他看到这棵断柳时,明白了这是张导对自己拢权的支持,略感得意,可接下来,卷轴继续打开,徽宗却又心头一沉……
孩子,回来。
首先,在断柳之上,是另一组踏青归来的队伍。
轿子上插着花枝,有人说这是紫荆花,因为这样符合《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过的北宋风俗。
可仔细看,轿帘被掀开一角,里面的人似乎被什么惊动,正在向外看。
果然,视野展开,前面的随从、路人们正在呼唤一头“惊驴”,而这头“惊驴”,由于画卷残破,只剩一个驴屁股了。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它是惊马,或者惊牛什么的。
可这里有一张残片,这是1973年,装裱《清明上河图》时,掉下来的一块,它离惊驴不远,与画中的驴头拼合上以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头发情的母驴。
而那匹残破的“惊驴”大概率就是被它所吸引而失控。
原来是一场交通事故,可就在事故现场,一个孩童站在路中央,他还没有意识到危险,路边的父亲,则正在呼喊他,让他赶紧回来……
这一幕着实惊险,就连对面酒家里的路人和牲口都纷纷看了过来,甚至仔细看,墙垣外面,还露出两颗小脑袋,他们也在好奇的打量着这一切。
有人说,这两颗小脑袋,代表着当时正在崛起的西夏和臣服许久的高丽,车祸是宋辽冲突,百姓、大臣们不以为然的看着。
而如此一来,呼唤孩子的人就是徽宗,他似乎没有危险,但他的孩子——钦宗,却很可能因为这场车祸而遇险……
如果,徽宗当年也看出了这层解读,那他一定有些不高兴吧。但张导怎么忽然说这个?
会不会是自己想多了啊?
果然,接下来,立刻画风一转,张导又从悬疑片,转到了纪录片。
这不,就在那几位吃瓜群众的上方,张导画出了一片静谧的田园生活。
然而,为什么这幅图叫《清明上河图》?
首先,这个名字是宋徽宗看完以后给题写上去的,但这个清明、这个上河究竟是什么意思?
徽宗当年没有明说,于是,就搞得我们现代人一头雾水,有人说这是政治清明,有人说是清明时节,还有人说是指汴京城的清明坊。
然而,最终破案的证据就隐藏在这一小段田园当中,不知道大家能否找到呢?
这里画了象征着大宋科技的辘轳车、冬小麦和半自动灌溉系统,可仔细看,这棵树上挂着什么?
秋千啊。
我们今天虽然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荡秋千,但在北宋的时候,这是专属于清明节的习俗啊。
比如,宋词中说,清明将近见秋千,牡丹开过解秋千。
再加上,前面轿子上的紫荆花,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张导在讲大宋小长假之清明节的故事。
可接下来,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
很快,画轴继续展开,汴河出现了……
场景四:盛世的阴影
有人说,张导在这儿,用三个人物,描绘了盛世的阴影。
首先是那坐在袋子上的船老板,他究竟在运送什么货物?
其次是这算命人,他为何步姿妖娆?
最后是这神秘人,当时正处于小冰河期,清明汴京平均温度只有9℃,他为何脱掉上衣?
破解这三层谜团,我们首先,分享一个有关汴河的故事,说是公元991年,汴河决堤,宋太宗亲自去视察,一着急就径直走入了泥泞当中,大臣们都劝皇帝回宫吧,但太宗却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
转是古代陆路运输的意思,槽是运河水运的意思,也就是说,汴京上百万军民的粮食,全靠这条汴河输送,如果汴河出事,那皇帝都睡不安稳。
然而,汴河却又很不稳定,它是一条人工河,如果引黄河水,那么水量大、运力大,但缺点是泥沙多,会结冰,搞不好冬天冰、泥具下,随时冲毁运河。
如果引洛河水,则不结冰,淤泥少,但运力又无法保证。
所以,到了北宋的时候,工程师们想出了好办法,那就是在冬天来临前,在汴河与黄河接口处,筑冬坝关闸,等到来年清明这天,再掘冬坝开闸,这样就即保证了运力,又防止了泥沙和冰冻。
于是,清明时节,非常热闹,船只在歇了一冬天以后,终于又把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商品运进了汴京城。
因此,上河的一种解释出现了,类似上街、上集,上河也是一种开心的北宋CITYWALK。
可问题也随之来了。
如此重要的漕运和粮食供应,官府难道允许所有人经营?
很显然,从唐代起,大运河物流,就有发运司管理,严禁民间货船扰乱市场。
发展到北宋初期,旧党欧阳修更是说,发运司,权力过大,有点可怕。
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说好的发运司呢?
显然,船老板不是发运司啊,他这是在明晃晃的私运粮食啊,而且你看那船,吃水线很深,船上还有很多粮食没有卸货,再看老板那得意的笑容,估计运完这趟,又少不了会所嫩模……
而且,徽宗时代,欧阳修这种提倡宽简为政,不要扰民,妄图削弱发运司的旧党,早就熄火了。
现在是强调朝廷集权的新党得势,发运司按理说不应该更强大吗?
没错,发运司这会儿确实更强大了,因为,有两个《水浒传》中的词汇,分别叫做花石纲和生辰纲,纲就是发运司以十条漕船为编织的基层管理单位。
当时发运司的官船都在忙着运各种纲呢,你再看看颐和园的那块连乾隆皇帝都不敢玩儿的败家石?
我们先前专门说过,你能因此而想想花石纲的奢侈吗?
把如此几百吨的奇石,从太湖源源不断的运到汴京,所过之处,拆桥毁槽,百姓苦不堪言。
而发运司呢?
他们哪儿管你百姓啊,皇帝好这个,我们就当然只运这个,至于粮食吗?
这个皇帝不关心,你你你,你们几个去运一下,这样我们还能多收点回扣,妙啊。
因此,这笑盈盈的老板,这深深的吃水线是什么?
是张导画出的盛世阴影啊,只是不知道徽宗有没有看懂,或者这一切也是徽宗的无奈?
管粮食漕运的就是自己的表哥——向太后的子侄们?
自己还一时搞不定这权力?
张导是在暗示徽宗可以用暂停花石纲的方法去收回这权利?
这当中的联想和解读很多,大家见仁见智。我们这里分享的只是其中一种。
接着,张导画了一位步姿妖娆的算命人,一位百姓向他问卜,旁边的大胡子也忍不住偷听,或许,盛世之下,前途未卜,这就是百姓的心声吧?
陛下,您有必要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说第三位脱掉上衣的神秘人,他为什么脱衣服?
有人说是抓虱子,而有人却说,他是民间疾苦,脱掉衣服,向船老板展示肌肉,可船老板并没有雇他,他这会儿正在无奈的穿上衣服。
他脚边那个奇怪的行头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类似卖糖葫芦的商品支架,有人说是劳动工具,而有一个观点很独特,认为这是方腊摩教的法杖——他之所以不被雇佣,是因为他奇特的宗教信仰……
而他的真实身份,也不是劳工,而是潜入汴京的摩教刺客,与刺客信条、阿萨辛派系出同源,这个北宋南方摩教问题,是被我们忽略的历史大案,方腊起义不仅农民起义,也是宗教战争,这些先前的《沈鸟儿》和很多北宋公案故事里我们都提到过。
接着看,斜街之上,是王家纸马店,看来清明烧纸,北宋有之。
再说一个奇怪的建筑,这个空无一人的高台,通常被认为是旺火楼,负责城市火警,张导在这里画一个空无一人的旺火楼,是在曲谏徽宗,城防懈怠。
然而,我们的一位朋友敏锐的指出,说这话的,绝对是没朋友的大学教授,他就没上过班儿,但凡你上过班,你敢在你老板面前如此直白的说,那谁谁谁昨天没下班就提前走了吗?
这不叫曲谏,这叫找死……
我深以为然啊,而且,我朋友还拿出这样一幅图,这才是宋代的望火楼,很高,和《清明上河图》里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这个高亭究竟是什么?
目前,我还没有找到靠谱的答案。
接着看汴河大船,细节控张导在这里画了一个梯子,一共6级,每级步长30厘米,因此折算,这条大船净高不低于4米5,什么概念?
哥伦布首航美洲的旗舰——圣玛利亚号(SantaMaría)高度也不超过5米。
接着,汴河船全都使用平衡舵,而且可以升降,平衡舵由于舵杆在中间,这样,操控时,其实利用了杠杆原理省力,可以让一个瘦小的工人,就得以操控画面中的巨船,比如,这里这位埋头休息的船工,他应该就是舵手,不仅负责舵的方向,还负责此时,进入浅水区以后,将舵上升,防止搁浅。
接着是船工百态,有生火做饭的,有船顶独酌的,有忙着干活儿的,还有客货两运,客舱里的红衣宝宝和愁眉妈妈,又有船顶凉亭里聊天扯断的哥俩好,还有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
接着,在下一幕,我们看到了麻将的原型。
这个人为什么拿三炷香?
其实这不是香,而是筹,他正在给搬运工发筹,你看那些搬运工手里,也都拿着这些长长的筹。
原来,这叫做计筹法,码头上很常见,我小时候都还见过,你搬一袋货,船老板就给你一根筹,结账时,你们数筹结账。
然而,如果是后世的郑和海船呢?
或者更麻烦一点——郑芝龙的海盗集团呢?
我们干得都是海盗勾当了,哪儿能每次都刚好工资日结?
于是,筹就一点点发展,从一条变成了九条,九条升级,又变成了一筒,九筒再升级是一万,海盗、水手们拿着这些巨筹,等着上岸结账,于是,无聊时,互相摆弄筹码,就发明了麻将。
也许是这样吧,这是麻将诞生的一种解释。
热闹兴头正高,可忽然,下一场,张导又植入了一段悬疑剧情……
场景五:他们是谁?
第五场中,上中下三段,结构清晰。
这是张导重点指给你看的细节。
可是,看不出来什么问题啊,上段中,船上的人在做饭,在吆喝,在开窗通风,远处还有拉纤的纤夫,没问题,这很生活啊。
可问题是河边吊脚楼里那几人是谁?
按理说,这会儿是码头正忙的上午时间,他们是摸鱼喝咖啡的文人吗?
带着文人的帽子,可是,正经文人谁来码头喝咖啡啊?
不信你问问CBD白领,他们去不去火车站喝星巴克。
更何况,他们面前没有茶碗。
而且,他们也不是上岸休息的船老板,衣着不同,胡子没有,再说,船老板那都是洗浴中心的主儿,这会儿正在忙着发愁、指挥呢。
所以,他们是谁?
再看门外的店老板,张端专门画了他的神态,有点儿,孔武的将军肚?
因此,有人怀疑,这是一处情报茶馆,是西夏、高丽、大辽或者金国人的情报站?
接着看下段,一样的构思,极日常的夫人倒洗衣水,衣服晾在船篷上,这一晾,还让我们终于破解了北宋开裆裤的问题,确实是露屁股的啊,屁股倒三角,是被长长的上衣盖住的,穿完以后,大概这样。
然而,河岸上,那个骑着马的壮汉是谁?
他为什么留着发辫?
他对周围的环境不管不顾,前面的领路人还拿着大雨伞,似乎远道而来,可为什么不坐船?
骑马的原因是因为他来自北方黑龙江的地方吗?
因此,有人认为他是金国间谍,甚至还脑补出各种故事,但无论真相如何,张导在这里,显然是用三段结构叙事,让观众的情绪忽然紧张。
而当你沿着中段画眼看过去,八人摇橹,正所谓,一橹抵三桨,这八人橹想必正在把这条小船摇到飞起吧,然而,它的船身被树挡住,上下段的情绪让你本能的感到危险正在靠近……
而接下来,画轴跃过树木,全篇也来到了最紧张的一个场景……
场景六:虹桥危机的10种解释……
这个场景,就是大家熟悉的虹桥危机。
一艘大船,眼看着就要撞上虹桥,船上的人,在着急忙慌的操作大宋黑科技——可眠桅,这是一种能放倒过桥的高级桅杆。
而桥上的人在看热闹,在指挥报警,也在翻过围栏,扔绳子抢险。
接着,我们看这虹桥,又叫达芬奇桥,不需要一颗钉子,传说能一夜之间飞虹横跨数十米宽的河面,由一位神秘的牢城废卒发明,曾经我们都以为这是传说,哪怕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古画,我们都认为这是古人在扯淡。
然而,后面的故事呢?
我们先前专门说过,这种虹桥真的是江南木客的秘传啊,人家至今会做……
而真当他做出来的时候,我们难以置信,竟然如此巧妙。
故事回到虹桥危机,通常我们理解,危机只有这一桥、一船,它象征着大宋的危险,船上那不合理的妇人与孩子,可以代表徽钦二宗,也可以代表小徽宗与向太后,还可以代表,徽宗之前的小哲宗与向太后,等等等等。
然而,危机真的只有一船、一桥吗?
当我们按照古人方法,一路手卷过来,就发现,大船后面,还有一艘八人摇橹的快船啊,它的视线被大树挡住,看不见前面的险情,而再看它船头那人,似乎还在问,你们说啥?
我听不清……
因此,它是否暗示着即将抄大宋后路的金国呢?
继续看桥洞之下,隐约有一根木杆,船头人都在对这木杆大喊大叫,然而,为什么要对木杆喊叫?
原来,穿过虹桥,这也是一艘快船的巨橹,船上人也被虹桥挡住了视线,根本看不清后面的危机,因此,有人说,它预示着大宋当前的敌人——辽国吗?
虹桥是大宋国内的方腊、宋江、新党、旧党,这个不怕,桅杆可眠,不会撞桥,但前有大辽,后有大金,这才是真正难以避免的危机啊……
好了,解释还有很多很多,碍于篇幅,我们就分享这一种。
紧接着,画轴穿过桥洞,我们会发现一个支撑这种解读的有力证据。
船舱里是什么?
穿过桥洞,岸边停着两艘同款可眠桅大船。
有人说,这预示着,大宋危机,终将过去,然而,仔细看,这船舱里是什么?
好像是一盆盆花,可为什么宝贵的漕运大船要运花儿?
翻开史书我们忽然发现,北宋时,很多官员都在汴京上班,洛阳休假,于是,他们就追捧洛阳牡丹,然而,有一次,徽宗也来洛阳度假,也想买点牡丹回家。
可一问才知,花市里的花都已经被高官们订购一空,自己没得买了……
于是,徽宗下令,洛阳牡丹,每年都要运入京城,皇家林园,必须常备。
看似不经意的指令,而这背后呢?
洛阳牡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辰纲,每年4月初,清明节活体快运,4月中旬皇宫盛开……
徽宗很开心,官员也跟风,而唯独苦了百姓,本应保障粮食的漕船都去运这些东西了,几年之间汴京粮价,涨了6倍……
所以,张导为何在危机过后,黑不提白不提的画一船牡丹?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曲谏吧——渡过危机,咱再赏牡丹不迟……
场景七:虹桥百科
第七场,虹桥百科,张导在惊心动魄的曲谏之后,画风又转到了剧情片。
你看这扭着屁股,勾搭着肩膀的妖娆男,很像你骚气的大学室友吧?
一人之隔,又有更妖娆的男男勾搭,大宋当真如此风流?
只要张导没有瞎画,这就是真实的大宋民风,至于原因,后面会有一个强力证据出现。
先继续看,搭肩妖娆男头上,有一个像风向标一样的长杆子。
很多人都将它解读为大宋黑科之——最古老的风向标。
包括我原来说虹桥的时候,也认为它是风向标,但就在我这次细看时,忽然发现,这绝不是风向标。
因为,左右相对,这两颗风向鹤为什么头对头?
难道上游再吹西风,下游再吹东风?
不可能的啊。
于是,我决定给大家介绍它的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北宋城管。
话说当年,大宋朝的赵家皇帝还在给周世宗·柴荣打工的时候,汴京就已经是商贾云集的大城市,早就不是大唐市(市场)、坊(居民区)隔离,每晚宵禁的状态,这里俨然一幅《清明上河》的繁荣景象。
可是,当时汴京没有城管,商贩们层层叠叠,摊铺侵入街道,这一度让柴世宗的羽林军都难以通行,于是,柴世宗想到了一个派驻城管好办法,他说,古代贤君,都有表木,今天所谓的华表,就是表木,我们也在汴京街道上设置表木如何?
你们城中老百姓,但凡有什么建议,就直接写成书信挂到表木上,老百姓一听当然拍手叫好。
可世宗又说了,表木神圣,你们为它留出通道可好?
这样,我的表木官才能顺畅的收取建议,维持治安。
于是,古代城管上岗了——名义上的表木,实际上的侵街红线,表木之后,街道必须空出。
所以,仔细看图中的疑似风向标,所有街铺,都在它之后,它其实就是表木啊。
接着,驴腿上是什么?
原来,这也是大宋黑科技,防止驴前蹄打滑,叫做后鞧棍,五代南唐的画作中就已经出现,可为什么拦住后蹄,就能防止前蹄打滑?
这是很复杂的力学原理啊,古人怎么发现的?
再看下面,饮子,这是宋朝的奶茶店。
奶茶店后,又隐藏着一场小小的危机,驴子眼看着就要撞上前面的卖货郎。
而卖货郎全然不知,他正在像一对父子,兜售玩具。
张导在全篇中画了很多父子,这似乎是他在暗示自己的童年,我们不妨先记住这处,后面细说。
再往左,我们看到了北宋外卖小哥,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两只碗,腰间还背着找零、服务的大包,根据《东京梦华录》介绍,当时最厉害的小哥,可以从手到肩一次性外卖20碗菜肴,不仅不撒,还能记住这20碗分别送给谁,多少钱,怎么走最快,可谓脑力十足。
当然,小哥背后,是一件名叫”脚店十千“的大酒楼,吗?
显然,酒楼的名字不可能如此奇怪,原来,新丰美酒斗十千,十千、美禄、天之,这都是美酒的代名词,而酒店呢?
按北宋法律,它与正店相对,是只允许售酒,不允许酿酒的分店。
可就是这样一间酒店,你看它门口这车,好几个人,正在把一捆捆铜钱往上搬,由此可见它有多赚钱,宋朝人有多爱喝酒。
再往上看,是巨大的店招广告和泰国国旗一样的旗帜,上面写着”新酒“,原来,这是当时的酒旗,和泰国国旗撞脸。
桥头又有牙郎,安禄山就是牙郎出生,传说粟特牙郎,生下来父亲就会给他喂食蜂蜜,让他嘴甜如蜜,他们是各种生意的中间人,你看他的袖子又大又长,这是用来在里面比划价格用的,古人羞于讲价,于是,牙郎职业应孕而生,再加上安禄山那种粟特语、波斯语、突厥语、蒙古语、汉语全都甜如蜜跨国牙郎来华,我们于是看到了另一个不敢讲的大唐故事。
而这里的牙郎又何尝不是微缩版的安禄山,左右两边的客人,都在请他,而他则从中制造矛盾、获利无数,真是厉害啊,你们这些中介……
还有桥上的轿马之争,通常人们将他解释为,暗指北宋的文武矛盾,但事实上,北宋只有女人才坐轿,比如新党王安石,失势的时候,宁愿骑驴,也绝不坐轿子上街……
文人坐轿,那都是南渡以后的风气,北宋,还是很孔武的。
而且,这里仔细看一人指右,一人指左,分明是在自行疏散交通,毕竟,桥上没有表木,侵街严重,可能当年柴世宗的羽林军,就是这么左右比划着穿越京城的吧……
再说桥头那卖黄胖的妇女,很多人说,这是大宋妇女解放的缩影,黄胖是一种黄泥做的胖人偶,清明祭祀物。
然而,当街卖个黄胖就算解放?
想当年,旧党司马光,给仁宗皇帝谏言说,市井艺伎,妇女手工您看看也就算了。
但您别明目张胆的出现在女子相扑的现场啊……
那个,对吧,日本现在女子相扑都穿衣服了,您那会儿,男女相扑是一模一样的啊。
您看要不要禁止一下如此有伤风化的体育运动?
仁宗回复说,与民同乐,有何不可?
这才是真正的大宋,虽然清明上河图里女性不多,但有人认为,当时武大郎卖个炊饼就能养活一家,那还有几个女性会像黄胖老板娘一样抛头露面的去当街叫卖呢?
那是男人的活儿啊,女人上街,都会坐轿。
好吧,赶紧进入下一场,否则一个小时都说不完了……
场景八:路口送别
这一场,张导再讲繁华过后的落寞。
你看那远处走来的驴队,木炭卖光了,可主人却抱手低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
下面这人,身边摆着扇子,衣冠儒雅,有人说,这是下海说书的文人。
为了生存,他放下尊严,而究竟是什么逼着文人下海呢?
继续往下看,又是一组文人分别的凄凉场景,高高的马和矮矮的驴子形成对比,身后的小二正在收拾他们的酒杯,后面的轿子里,是赶来送别的女眷吗?
骑驴那人,是被排挤的新党还是旧党?
徽宗朝廷,此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新旧党争的控制,这本是他爹、他爷爷最拿手的皇家秘籍,皇帝要想坐得稳,必须当裁判,让大臣们互相争斗和监督。
可宋徽宗呢?
显然他是被向太后送上去的傀儡,他就不是学过这些的皇储,他正在对大宋失去掌控。
再看送别那人,旁边的大马预示着他还站在台上,而这是否也意味着,他将在送别好友后,对政敌发动最致命的攻击呢?
画面继续向下,我们看到了极其豪华的牛车,注意看轮子,有一人半高,轮边那人,态度嚣张,车上盖着象征豪华的棕榈毛,这是来信那样的奢侈品,而前面拐角处还露出另一辆豪车,它撑着一把象征身份等级的华盖伞。
他们是谁?
正当你疑问时,你会惊鸿一瞥的发现,队尾骑马那位,竟然也有发辫……
而张导十分巧妙,在大树下布置了一个瘦弱的穷人,他身心俱疲的看着这支豪华的车队。
紧接着,大树之后,又是问卦。
只不过,这次的客人,明显比前一次要提升一个阶级。
最后,送别的场景以这样一个诡异的官衙结束。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这也是张导的曲谏,告诉徽宗,官兵懈怠,然而,这真的是官兵吗?
仔细看,唯一端坐的那人,端着一盘鱼?
为什么会端鱼?
再看衙门内的马,有人专门喂养。
衙门的围墙上,还有防爬钉,以及官兵们斜靠在上面的长矛、旌旗和象征身份的华盖伞。
右边的几人在抱腿休息,在埋头大睡。
左边的在张望,墙角根的在缝补,而最夸张的是这位,露着红裤衩,在呼呼大睡。
所以,这都是官兵懈怠的证据。
然而,有一个细节却否定了这一切,那就是,红裤衩,不是说好的北宋开裆裤吗?
这人为什么会穿红裤衩?
很显然,这与他们的职业有关,他们要常年骑马,你穿开裆裤试试,所谓胡服骑射啊,这红色短裤,就是用来骑马的胡服。
他们是皇家的职业快递员,运送荔枝的那种。
所以,端条鱼干什么?
因为,这是他马上要送的紧急货物,他们服务皇家,确实很累,需要休息……
继续看,这位扭着屁股,对着娇子行礼的人是否有点奇怪?
他这是下马拦轿吗?
可他的骏马为何是黄色的?
黄马在大宋象征着什么?
黄袍加身就是从大宋朝开始的啊,再仔细看,他似乎戴着面具?
所以,他是谁?
有人猜想,他就是出宫密会李师师的徽宗皇帝。
这太夸张了吧,这场景张导也敢画?
具体八卦,我们会员频道细说……
总之,凭管他是谁,在他身后,终于出现了那个大宋男人多妖娆的最直接证据。
这摊贩在卖鲜花,而买花者呢,却是一胡子大叔,他是要买给自己的娘子和情人吗?
想多了,人家就是自己用、自己戴,比如,苏轼曾说,那天我喝多了,被人扶着回家,一路上有小姑娘都卷起珠帘偷偷看我,可她们哪儿是看我啊,一定是看我头上的那些花儿,我那花儿啊,真羞人,如此美艳,却戴在了一个半老醉汉的头上,我醒后想想,都觉得花儿挺惭愧……
这,太凡尔赛了。
我们再看一个朴实点儿的,光老师虽然反对女子相扑,却不得不支持男子戴花,虽然他也认为这有伤风化,但架不住全民风尚,人人都戴,于是,光老师也只好紧跟时尚的戴一朵,但又惺惺作态的告诫家人,我们只能戴一朵在耳鬓,别像苏轼那种凡尔赛,都戴成葬爱家族,不分男女了,成何体统。
再说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千人千面,而要说他们的共同爱好,那就是都爱戴花,比如,满脸横肉的刽子手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
亡命之徒阮小五,那也是鬓边插朵石榴花;
还有浪子燕青,小李广花荣,病关索杨雄等等等等,全都戴花。
因此,这么一看,《图》中各色妖娆,也就不奇怪了吧。
接着,花店旁边是一家披萨店,更时尚,但其实,它卖得是披萨的亲戚——胡饼,如今叫做囊。
可你注意看,摊边一小孩,赤着脚、抱着膝,似乎是那位热情摊主的孩子,可他为何如此落寞呢?
几乎同一条直线,小男孩儿下面,则是一位挺有身份的父亲,与人寒暄,身边还有求抱抱的幼子。
两处父子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们说过,全图中有太多这种父子场景。
有人说,这光脚小孩,可能就是张择端自己的童年,本来读书,可家中变故,父亲早亡,不得已投靠京城卖饼的亲戚,孤独、落寞,书没得读了,他也再等不到那个带自己逛汴河的爸爸,他只能默默的画画,想把当年爸爸汴河上给自己买糖的场景永远画下来……
而张爸爸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加速寻找……
场景九:城门的重点
接下来的一段场景,跨过护城河,我们来到了汴京的城门。
很多人认为,这一场的重点是城门,城门上没有防备,城门口象征胡人的骆驼随意出入,这又是张择端在曲谏宋徽宗,真是有完没完,如果你是宋徽宗,想必看到这里就直接把画儿撕了吧。
你这张界画,嘴太碎,很显然,高情商的张导这一定不是什么没完没了的曲谏,而是仔细观察,你看到城门,但看到城墙了吗?
想必99%的人都看不到城墙,因为,城门边,那些大树,就是城墙。
这是是经常带我儿子去北京的元大都遗址,北土城公园爬山,我才忽然读懂的故事。
北土城的那几座长满树木的荒山可不是山啊,而是元代北京的内城城墙,是土城墙。
所以,这图中的大树之下,就是宋元时代的土城啊,当时汴京城内,哪儿来什么砖城?
砖城那都是皇城,外城才有的配置,内城城门本就是不设防的土城啊。
你见过二环上的收费站吗?
收费站都是出五环才有的啊。
所以,张导在这里没劝谏的意思,反而在不经意间画出了一个十分内核的重点,那就是这个诡异的拖车,里面的货物看不清,而外面罩布十分清楚,草书真迹啊。
这也未免太有文化了吧?
可是,这种货车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前面已经暗埋了一处,所以,这是什么?
曾经,苏轼被蔡京封杀,全国上下,不准留下任何痕迹,于是浩浩荡荡的苏轼文集销毁活动展开了。
还比如,神宗时有个画家叫郭熙,他的画有济世情怀,神宗很喜欢。
但后来,微宗不喜欢郭熙,于是,画院里就有画工把郭熙的绢画批下来当抹布。
因此,如此草书真迹当罩布的原因极可能也是文人被贬,党争失败。
连带着他的著作、书法全部拖出城去付之一炬。
而眼前的这位文人呢?
可能已经在斗争中去世了吧,因为,拖车后面的轿子上,俨然坐着一位夫人,戴着帷帽,神情悲伤,她已经无法承担坐轿离京的费用,她只能不顾风尘,用帷帽出行。
有一位故人拦住夫人哭诉,可这人身后,分明也站着一位监督人,没有胡子,拿着小本本,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想必这人也是夫人丈夫的同僚吧,如今也在党争中被革职查办……
张导把这出戏画得十分生动,紧接在赤脚男孩之后,这是否是他在向徽宗述说,自己的身世和父母呢?
自己为何幼年沦落京城,也许,皆因一场反复无常的党争而起吧。
党争让自己父母双亡,而N多年以后,皇帝又平反了父亲,自己终于在受尽白眼之后,得以进入翰林画院,他想用这种方式暗示徽宗,自己不仅仅是画师,也可以是入朝为官的文人之后啊,自己有手段,有能力,有抱负,如果您能让我试一试,我一定肝脑涂地……
这就是中国文人啊。
场景十:城内风光
入城,这里应该是税务局,为首的官员背后,也有草书。
而左边有大秤砣,他负责对商品征税,税金有点高,吓得那商人张大了嘴。
接下来又是名场面——孙羊正店。
一家孙氏,经营羊肉的正店,生意很好,门前挂着栀子灯,这是艺伎服务的标识,柳永很熟悉。
正店持证酿酒,京城内一共七十二家。
这里,张导特意画了两个细节,一是后院露出的”18层“酒缸,我们因此得以窥见宋朝人的人均饮酒量。
还有二层阁楼里的温酒壶,和如今用来温房县黄酒的酒器一样,这证明,当时可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蒸馏酒工艺,黄酒中的杂醇已经不多,烫一烫就能喝。
而不是像房县南边长阳包谷酒一样,必须用小锅隔水煮一下才敢喝,那杂醇太多,很下去,能醉三天,眼睛还模模糊糊的,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接着,正店旁的这个拉弓、大桶小店,很多人解读过,但我想跟大家介绍一种新颖的解读,是说,这是消防站,是官府为了保护孙羊正店这种纳税大户,特设在这里的消防站,那两根圆头的扑子,在《梦华录》里有记载,粘上湿抹布,可以救火,叫做麻撘,这里的官兵也很认真,正在拉弓锻炼。
而大桶里,自然装得是救火之水了。
再看正店另一侧的小铺,一个大胡子屠户正在跟路人侃侃而谈,有人说他是伊朗商人,正在跟大家讲一路见闻,可无论说什么吧,注意看,他吸引的都是僧、道、百姓。
而对面还有一个说书摊,明显是一先生模样,吸引了一批读书人围观,有人说,他背后的解字,暴露了他是一间解铺的说书人,专为考生服务,帮他们解读时政,也预测考试结果。
比如,这位已经花钱解过的大户考生,他正准备骑马离开。
而那些围坐的,显然是舍不得花钱买VIP,只能在外面铺子里听免费版的穷学生们,讲话那人,知乎大V,逼格很高,刚下飞机……
而街对面的大胡子说书摊,他的逼格,非常直接——斤六十足,每斤肉六十”足钱“,而非”省钱“的意思,这是北宋钱不够用,而发明的省陌制,说来话长。
大胡子,想必说得也都是扯淡杂谈吧,被对面的大V鄙视,但这在里,我们看到了全篇最温馨的一幕,一位爸爸指着糖果,要给自己委屈的宝宝买两颗。
也许是宝宝挤不进去,看不到大胡子精彩的演说,帘子背后还关切的探出一个女人头,这是全篇我们唯一可以看清面容的非劳动女子,而这会不会就是张导最温馨的回忆?
因为,就在孩童的正下方,我们看到了整幅画作的画眼,它是一栋,有鸱尾,垂鱼和惹草的建筑,张导画得很仔细,垂鱼是象征清廉的典故,是说古代有人给太守送鱼,太守接纳了,让他挂到门上,于是,有人效仿,又送鱼,又接纳,又门上,如此往复,直到所有鱼都挂成鱼干了太守也没碰那些鱼一下,因此,没人再给太守送过任何东西……
而惹草,就是如今沾花惹草的典故,是娱乐的意思,而清廉、娱乐之间,如何选择?
想必,屋里的读书人,坐的端正,他不被对面的栀子灯所干扰,正在专心的看着什么……
再看这楼的招牌,原来是,久住——官家公寓的意思,王员外开的。
所以,这是一位拿官家俸禄的读书人吗?
他为什么不做官?
他是谁?
有人说,全篇一共800多人,唯有这人,画家为他画了眼睛,那神态很端正,就像谨遵父亲让自己择端的教诲一样。
因此,他不是别人,正是张择端为自己留下的自画像啊。
他在全篇繁华将近的结尾出现,与那个甜蜜瞬间的孩童一起出现,他似乎与我们说了千言万语,又似乎一言不发,专心的看着自己的画作……
卷轴继续拉开,是最后的赵太丞家,这所房子有五个斗拱,三进院子,身份极高,显然,他是太医赵,退休以后开设的诊所。
广告语写着,治酒所伤和大理中丸,这就是《宿醉》的喜剧结尾啊,整个故事看下来,温酒的木炭都卖光了好几驴队,大家的酒量、食量都很大,诊所的主营项目也是治疗酒伤、积食(大理中丸)。
接着,诊所桌子上的算盘告诉我们,北宋就已经有这东西了,而算盘旁边的那东西,是电脑显示器吗?
不知道,普遍猜测它是医生的抄写架。
最后一个场景,一位年轻人,背着大包袱,提着小礼物,望向赵太丞家的深处,他似乎茫然却坚定,他似乎为赵太丞准备了礼物,他似乎没有住处安放自己的包袱。
而细听之下,他似乎在跟门卫说,我父亲生前是赵太丞的好友,我想求见太丞一面……
而庭院深处,赵太丞的太师椅后,我们看到了被销毁的同款书法,那是张择端爸爸的真迹吗?
把张择端重新推荐给徽宗的贵人,是这位太丞吗?
这是张择端,向徽宗的自述和自荐吗?
就像当年他提着礼物等在赵太丞家门口一样。
年轻人望向垂柳,而柳以垂为贵,毫无疑问,垂柳背后,就是皇宫,张择端想对徽宗皇帝说,给我一个机会吧……
然而,徽宗最后有没有用张择端?
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有机会细说。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原来,这是一个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行卷故事啊,好像很有道理。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