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陪练为他人做嫁衣,难道真是命运多舛的刁琳宇的宿命
  • 若刁琳宇成为了主力二传,那她和李盈莹的配合问题怎么解决
  • 别廷芳当年那么牛,他死后几十万部下怎么样了

陪练、为他人做嫁衣,难道真是命运多舛的刁琳宇的宿命

很多球迷都十分看好刁琳宇,毕竟女子排坛“高快”打法是主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把江苏队张常宁、龚翔宇、许若亚“三叉戟”能激活到打败朱婷、李盈莹联手的天津,刁琳宇也没有受到国家队的重视。下面也来谈谈我对刁琳宇的一些看法:

看似重点培养,但刁琳宇几乎干的全是脏活、累活!

丁霞在国家队的主力位置无人能够撼动,而姚迪、刁琳宇的竞争一直是犬牙交错。姚迪的传球稳定性就连央视嘉宾解说李颖都反复提到,各种软、塌、掉以及“脸平快”、“躺平快”的球都无数次上演,然而郎导对姚迪的不离不弃和偏爱有增无减。姚迪是“根红苗正”国少、国青都是主二传,而刁琳宇是蔡斌从体校挖为的,没有“国字号”的履历。为什么说,刁琳宇在国家队都是干的脏活、累活呢?

看似与姚迪一同培养,但刁琳宇在国家队并没有给予她太多好的比赛机会。刁琳宇代表中国女排打的基本上都是,世联赛的偏远分站赛的场次,球队的阵容甚至都是张轶婵、段放这种三队的球员,连一队替补都算不上。刚刚结束的世联赛,郎导派刁琳宇主打的比赛,没有一场是安排张常宁上场的。

都是刘晓彤、刘晏含这两个飞一传的人来搭档首发的。这样的阵容让刁琳宇的“高快”手法怎么可能传得出来?反而姚迪主打的比赛,都是让攻守平衡的张常宁来上场。我个人对这个还是有点意见的,既然都是培养,那怎么给刁琳宇打的都是最差阵容?

风格雷同,刁琳宇与丁霞就不能“共生”?选“姚”弃“刁”就是绕道十万八千里。

刁琳宇与丁霞在传球的风格上确实有些类似,但类似就不可以完全在一个球队里共生吗?姚迪在排超决赛彻底把天津女排变成了俄罗斯式的高举高打,就是死传朱婷、李盈莹两个强攻。而刁琳宇坚持蔡斌副攻开路、两边拉开的策略,把江苏女排打出了“小国家队”的感觉。东京奥运会如果丁霞万一受伤,那中国队的“高快结合”姚迪是传不出来。

我们不能把姚迪贬得一无是处,她也有发挥好的比赛,比如2019年的南京总决赛。但关键是姚迪正常的时候少,失常的时候多。为什么又说选姚迪,放弃刁琳宇,是郎平绕了十万八千里呢?原因很简单:国家队两边拉开的球员张常宁、龚翔宇都是来自江苏队。

而姚迪与江苏的张、龚二人在国家队要想打出江苏队的拉开速度,是需要上千上万次的磨合的,而刁琳宇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放着与张常宁、龚翔宇配合娴熟的刁琳宇不用,反而让传球极不稳定的姚迪,天天与张、龚二人磨合,这不是绕道十万八千里吗?

我认为国家队对刁琳宇的培养是“明升暗降”,就是为了所谓的两个二传要选用不同节奏的人,来故意打压了刁琳宇。所有刁琳宇主打场次的比赛,都是三队球员或者直接派替补中的替补上场的,这也让刁琳宇显得个人技术漏洞百出。大家觉得郎平是真正培养刁琳宇吗?对姚迪是不是有固执般的偏爱?欢迎各位留言、探讨,感谢关注!我是骑马寺的少年。

若刁琳宇成为了主力二传,那她和李盈莹的配合问题怎么解决

刁林宇与李盈盈的配合,在世联賽德国站见识过,比丁霞强的多,刁李配合甚至超出刁张配。给李的球不怕快,只要高度合适就行,这样扣的才舒服。

别廷芳当年那么牛,他死后几十万部下怎么样了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提问者对宛西自治是有所了解,但是一知半解。20世纪30年代,或者准确的说1927年至1933年,进而到1940年别廷芳去世。在这前后不到二十年间,在河南省南阳市西部的四个县,兴起了一场自治运动。內乡的别廷芳,镇平的彭锡田(本人是有七里庄老彭家血统滴,我外公的外公是彭锡田的本家侄子,彭雪枫的本家哥哥;我外公的舅舅跟彭雪枫是发小),邓县的宁洗古,淅川的陈重华这四个人是宛西自治的发起人。其中,彭锡田是西北军出身,冯玉祥滴秘书,1927年北伐战争刚结束,西北军处于全盛时期,彭锡田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任冯玉祥滴秘书,其权力炙手可热可见一斑。以彭锡田的资历,人脉掌控小小的镇平县完全是绰绰有余。别廷芳草莽出身,掌控內乡县,实力雄厚,但是别廷芳的部下没有几十万,內乡民团常备军在七千到一万左右。宛西四县的武装在两万上下,绝对不会超过五万。毕竟,养兵是需要钱财和粮食的。至于兵民合一的民团,打酱油的比较多,我爷爷就是民团士兵,打仗的时候,发下来的子弹每次都没打完,拿回家藏在家里,一直到我爹人民公社时期民兵训练,还拿我爷爷的子弹私下出去打野猪,兔子什么的。当然,我爷爷属于胆小的人。每次打仗,民团发的子弹打不完,被发现是要挨揍的。别廷芳死后,一些么民团骨感分子跟着国民党撤退到四川,被解放军消灭。大部分民团成员其实就是农民,老百姓。别廷芳,彭锡田的马弁(警卫员),大部分还是农民,老百姓,有的解放以后当了村干部,乡镇干部,主要还是在本地混。宛西自治的历史主要存在于内乡,镇平等地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之中,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