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12月6日),相隔11年,治愈系导演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终于在国内上映。
看完电影,脑袋轰隆隆响的小卷忍不住又读了一遍同名原著,恍然泪目,人生半程,曾经为人子女,如今为人父母,却答不出下面这个问题:
“你心中理想的父亲形象是什么样的?”
在各大文学影视作品中搜罗了一圈,仍然找不出一个答案。
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爸爸是善良懦弱的,煤气泄漏的逃生时刻忘记二女儿的处境,凭什么第一次做爸爸,就要被原谅?
图 |《请回答1988》剧照
李宗盛在《新写的旧歌》里唱出说不清道不明的父子情:“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
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关于这个看似荒谬实则扎心的困惑,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给了一种向前的可能。
精英父亲VS孩子王父亲
你会怎样选?
2013年,是枝裕和凭借《如父如子》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金棕榈,相对于镜头语言,小说《如父如子》的细节更丰富,心理描写更赤裸。
透过是枝裕和清澈温和的文字,两种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来回拉扯读者的心,让人不由自主地对比、质疑、选择。
一个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中产家庭。精英父亲野野宫良多是建筑公司高管,年轻有为、事业有成、严谨认真,希望把儿子庆多培养一个自律上进、抗挫力强的男人。
图 |《如父如子》剧照
良多为庆多安排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全国有名的私立学校,最好的居住环境——市中心的观景房,井井有条的日常习惯——每天练钢琴、独立洗澡、规律饮食、礼貌谦和……
他们生活富足且井然有序,在外人看来几乎是完美的家庭模板,你或许会和小卷有同样的感受:拥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已经比大多数孩子要幸运了。
在良多身上,能看到许多职场精英的影子——各方面都很出色,就是太忙了,因为经常加班,良多几乎抽不出时间陪伴庆多。
在他看来,应该父亲参加的重要事件,比如升学面试、钢琴比赛,自己尽量不缺席,就够了。
图 |《如父如子》剧照
在良多的预设中,自己已经为儿子提供了最好的“成才”条件,只有一点遗憾:庆多这孩子不像我,性格温吞水,缺少一些不服输的勇气…
另一个是开杂货店的普通家庭。父亲斋木雄大守着一个电器店,胸无大志、天真热情、抠门邋遢,永远信奉——能明天解决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做了!
雄大除了大儿子琉晴,还有两个更小的孩子,但在外人看来,雄大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天天和3个小孩子腻在一起,要么游泳放风筝,要么放烟花玩玩具,要么撒欢儿晒太阳……
图 |《如父如子》剧照
一家人虽然拮据,但乐得快活,硬朗健壮的琉晴和雄大一样开朗活泼,从来不觉得自己缺了什么。
这样的父亲,虽然不够“上进”,但对孩子而言,也不错呀。
但两家人平静的生活,却被医院的一通电话打乱:6年前,庆多和琉晴出生时,被抱错了。
这个不稀奇、略狗血的桥段,却在是枝裕和不紧不慢的文字流动中让人看得揪心。
血缘重要还是6年的相处重要?这个选择落在两家人面前。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一个是物质优越,可有一个无暇陪伴你的父亲和满是规矩的精英家庭。
一个是拮据散漫,可是一家人其乐融融,还有个会修理各种玩具,陪你玩游戏的父亲。
两个选择的迷惑性都太大了。
现实中,我们更真实的童年,是忙碌普通的父亲和操心更忙碌的母亲,而成年后的我们,也变成了忙碌教条的大人,和希望孩子争气的父母。
《如父如子》的故事戳到了每个人的肋叉子上,它不是叩问父母怎样选择孩子,而是叩问每一个成年人选择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我们都曾是孩子
却习惯了成为大人
“要不要交换孩子”这个问题,为良多的人生打开一个窗口,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相处,也让我们看清一个扎心真相:相比大人,或许孩子才是更懂爱的那一个。
不知道孩子被抱错前,良多对懂事乖巧却资质普通的庆多,提出了一条条细化的规范,要更优秀,才能成为更好的大人。
得知琉晴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良多开始打量两个孩子,觉得硬朗活泼、更有冲劲儿的琉晴更像自己,而懂事听话的庆多可能会越来越普通,长成他亲生父亲那样。
图 |《如父如子》剧照
另一方面,琉晴爱咬吸管、不讲卫生的“坏毛病”,乱写乱画、胡乱弹琴的坏习惯,都是受斋木一家人的影响,我的孩子不该这样。
人往往就是这样,对于下一代的优点,喜欢归功于血缘,而缺点,就会扣上“没有教养”的帽子。
大人爱孩子的标准,是社会化的:“你要足够优秀,才会成为更好的人,我这个父亲才更称职。”
而年仅6岁的庆多,却懂事得让人心疼。
他不喜欢钢琴,但是每天坚持,只为了让良多高兴; 和琉晴交换留宿时,庆多会乖乖地喊雄大爸爸,即便再想家,也不能打电话,因为良多告诉他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父亲节,庆多做了2朵花,一朵送给雄大,因为他修好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朵送给良多,只因为良多是爸爸。
在庆多的世界里,他爱良多,因为他是自己的父亲;他爱雄大,因为他对自己好。
图 |《如父如子》剧照
庆多对父亲的爱,毫无保留,全部出于本能。他习惯了理解父亲的缺席,但习惯不代表不重要。
而换子主题背后,记录着一个男人的情感皈依史。
每个父亲都是第一次做父亲,但每个父亲都曾是孩子。
少年良多,曾怨恨父亲的强硬专制,却又在发现庆多不是亲生儿子时,听从父亲的建议:血缘最重要。
图 |《如父如子》剧照
成年良多,又如曾经父亲那般,成为了另一个冷漠专制的父亲。
如父如子,良多既是儿子,也是父亲。
所以余华才会说:“人生就像是战争,即便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当儿子长大成人时,父子之战才有可能结束。不过另一场战争开始了,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
作为孩子,我们接受了太多大人出于“为你好”的妥协,也长成了被社会规训得服服帖帖的大人,用“为你好”再去规训下一代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开心地大笑,愉快地玩耍,是感受到爱最直白的表达,每个父亲都不该忘掉。
点击下方链接,成为爱自己的大人↓
成为父亲
是男人一生的命题
随着两家人相处越深,这场亲情的交换,不仅是大人的选择,也是孩子的选择。
半年以来,雄大陪伴庆多的时间比良多过去六年的总和还要多。
良多总觉得有更多的工作等着自己不得不做,但在雄大的世界里:“父亲,也是一份无人能取代的工作。”
图 |《如父如子》剧照
很多事情都可以推到明天,唯独父亲这份工作不行。
当良多尝试着走进琉晴的内心,在家里办了一次野营,一起在阳台钓鱼,一起在客厅里支起帐篷睡觉,放下戒备的琉晴真诚许愿:“我想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良多才真正感到沮丧,原来琉晴从没有真正接纳他们成为自己的父母。
另一边,离开了生活了六年的家,被良多推开的庆多,来到孩子王雄大身边,笑得很开心。
图 |《如父如子》剧照
良多终于从两个孩子身上醒悟:原来,所谓父子亲情,不是依靠血缘,而是一起度过的时光。
想念庆多的良多,拿起了平时拍照的相机,第一次发现了庆多平时默默拍下的照片:他工作的背影、他累倒在沙发上的睡姿、他光着的脚丫……这些照片拼接成了庆多细致又真挚的爱。
图 |《如父如子》剧照
泪眼朦胧的他才感受到庆多默默注视后的爱意,而孩子需要的注视,自己从来没有给到。
当你足够注视孩子 ,你才会发现他的需求,修好一个玩具,一个适宜的温暖抱抱,一起放声大笑,那种即时满足感能带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当你足够注视孩子 ,才会在眼神交流中感受到反馈,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镜子,才是最好的规矩和教养。 当你足够注视孩子 ,会发现在亲情中,没有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只有上心的事和不上心的事。 每一次的注视背后,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流动。
并非孩子一出生,父亲就自动成为了一个好父亲。
每一个父亲,都是要经过反复修炼,多年积累,甚至一辈子的情感沉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
图 |《如父如子》剧照
是枝裕和说:一个男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就要接受“只有当孩子接受和承认你为父亲,你才能成为父亲”的现实。当孩子不如你想象的那么优秀,你能坦然接受,并告诉孩子——你不需要像任何人。
共勉。
《如父如子》是是枝裕和送给每个人的成人礼,他用内敛,清澈、温和却充满力量的文字叩问每一个不会爱的大人和每一个感受不到爱的孩子。
图 |《如父如子》实拍图
也用千人千面的感受证明“理想父亲”或许就是个伪概念。
没有什么是可以兼得的,谁不是小时候羡慕别人可以随便玩,长大了羡慕别人小时候受到过好的教育。
而关于“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个疑问,或许根本不需要追问。
图 |《如父如子》实拍图
当你哭着合上这本书、开始注视家人的那一刻,另一重漫漫人生才刚刚开始。
而当你收到同样的亲密注视时,心中自会有答案。
点击下方链接,学会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