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道德经精髓6个字
《道德经》的精髓6个字就是顺势、微著、自然。
顺势
世界运转的本质,是阴阳两股势能的来去交替,此起彼伏。
阳势能代表生发、壮大、成果,阴势能代表隐去、衰退、消散。这两股势能,是对立的,也是平等的,顺应规律而变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通俗地说,我们喜欢生,害怕死,须不知,对自然规律而言,生和死,是平等的。谁能逃脱?害怕它,不如改变心态,客观看待它。
微著
做事难,是因为缺乏持久力。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
任何强大的东西,皆是从小积累而来,称之为:聚沙成塔,积微成著。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
对人而言,就是不刻意。只要你不刻意,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顺其自然。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每一件事情,来来去去,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强求都是自寻烦恼。
放下自己的执着,顺应事情的来去,就是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1、道德经的精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2、而道德经全本其他的都是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
的道德经主要讲的就是顺应自然。
第一,《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是“道”,道也可以说成是“无”。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具体的事物有种种具体的属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
因为具体的属性是相对立的,如果道有大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老子形容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称之为“无”,魏晋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第二,《道德经》认为,人也必须学习“无”的道理。
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人也应该顺应道的规律,才能成功。《道德经》特别重视“无”的作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该做到不妄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经》还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要去除民众的机巧之心与欲望之心,才会消灭种种纷争。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02 逆向思维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而崇尚文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大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03 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04 利他思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精髓如下: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其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不争,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之一。多奉献付出,少占用名利,才能更加长久,越发展越好。人要向大自然学习,善居下位,包容万事万物。所以《道德经》中的思想精华:不争、不自生、善下之,全都体现在以上三句话上。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修身、养生、用兵、治国四方面的道理。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精髓进行简练地分析总结。
1,修身
老子《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很注重身心的清静。
老子还讲过,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内外两除”。外面要除去对名利的追求,内心除去对知识的追求。做到毫无追求,身心象婴儿那样的纯净,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2,养生
老子《道德经》认为,养生最好的方法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说,过着朴素的生活,很少追求名利,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低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人吃的营养越多越好,运动越多越好。结果反而损害了健康。追求大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
中等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应该适当吃营养食品,适当地运动。追求中等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
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过着朴素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不争之人,能把养生做得最好。这是对养生最高层次的认识,也是最彻底的认识。
3,用兵
老子《道德经》讲: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意思是说,最善于作战的将军,并不以武力威胁别人;最善于作战的战士,从来不发怒;最善于取胜的人,从来不与别人交手。别人看到他,就已经知道不是对手。上述这些人都是以不争之德取胜别人。
也就是说,不与别人争夺名利地位的人,是最善于作战的,是最善于领兵打仗的,是最善于取胜的。
4,治国
老子《道德经》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也就是“无为”),国家将会无所不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它飘飘缈缈,是不可见的,是它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于“道”毫不彰显自己,所以虽然它养育出宇宙万物,却很少有人知道它。
老子把像“道”这样毫不显露自己作为的做法,称为“无为”。
“道”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却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此可以看出,不显露自己的作为,是最大的作为,可以无所不为。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之所以不显露自己,是因为它不贪图名声和地位。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不贪图名利地位,国家将会非常兴盛,无所不治。这就是《道德经》说的君主“为无为则无不治”。
把老子对修身、养生、用兵、治国的方法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追求名利地位的不争之人,可以把修身、养生、用兵、治国做到最好。不争夺名利地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要想达到这个人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自己的人生目标都完全实现以后,才能不再争夺名利地位,达到不争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