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感”这个词,这些年好像成为了被用于鉴定女明星的标准之一?
被贴上这个标签的,有最近因为妆容被诟病网红风的赵露思、审美风格集时代审美为一身的鞠婧祎、还有被吐槽小动作太多的张元英……
我们虽然常说,女性应该回归本心,削弱低眉顺眼的讨好感,但也并不代表讨好感是可以“随便乱套症状”的形容词。
强行将亲和、友善的边界模糊、笼统的概括为讨好,本质上不还是对女明星、女性的审判吗?
要说这个词,最早可能还是出现在日本女明星身上的。
因为日本女明星大多走清丽、可爱的路线,还具备辨识度,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石原里美,出道时五官并不惊艳,但因为自律和对妆容的调整,生生成为国民老婆,还成为很多其他亚洲女明星的偶像。
很长一段时间里,东京也一直是弄潮儿心中的天堂。
在旅游放开之后,“东京潮人”、“涩谷风回春”的帖子也是屡见不鲜。
日式审美作为东方美学的分支,的确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有着鲜明而强烈的标签和两极分化的评价。
有人觉得小清新,适合大部分亚洲女性。有人觉得“上不了台面”、“阴间”。
郭敬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经常被诟病“倭风”,但因为善用冷光、逆光打造的诡谲氛围,构成了内娱目前独一份的“郭敬明式审美”。
不少明星也因此受益,在郭敬明的作品中喜提颜值高光时刻,和韩剧的苹果光下的女演员总是格外美丽有异曲同工之处。
微博之夜和赵露思、张婧仪、白鹿同框,被嘲“潜在普女”的陈都灵,最近也凭借《大梦归离》实现美貌的进阶。
本期区花就借机,深度来拆解日式美学背后的底层逻辑。
· 从时尚、建筑、电影,窥见日本审美。
· 何为日式美学的八个审美意识?
· 日本明星的氛围感来源于哪里?
· 郭敬明的作品为什么被认为是“倭风”?
今天就来聊聊这些!
如果你就是天选的清透日系脸或者对日本审美感兴趣,那我们就接着往下瞅~
东方美学分支
近年来,日式美学以强有力的劲头,作为东方美学的分支席卷世界。
我们今天先从时尚、建筑、电影三个角度,聊聊日式美学的具体影响。
时尚:反时尚审美
如果只是过分地修饰和精致,那种设计怎么也不能成功。
——山本耀司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批具有颠覆性和先锋性的日本设计师,如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开始在巴黎时装周崭露头角。
他们的设计以解构、不对称、黑白为主调,打破了欧美时尚界奉行优雅、完美的审美观念。这种“不完美”的设计美学迅速引起关注,被称为“反时尚”风格。
这一时期,日本设计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创新精神,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也成为了西方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尚消费出现分化,平民化的潮流逐渐兴起。东京原宿、涩谷等街区成为了日本时尚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以混搭和个性为主的“原宿风”和“涩谷风”。
年轻人开始通过大胆、色彩丰富的服装表达自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街头时尚文化,诸如《FRUiTS》杂志等记录街头风格的媒体也让日本街头时尚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并影响了国内的年轻人。
在这一阶段,日本品牌逐渐进入中国市场,A Bathing Ape (BAPE)等潮流品牌在香港地区深受欢迎,迅速带动了亚洲其他地区对日式潮流的追随。
同时,日本平价品牌优衣库在全球的迅速扩张,使日本时尚更为普及,并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建筑:侘寂审美
好的住宅,不仅是一砖一瓦的组合,更包括空间、阳光、绿植。这是一场温柔的探索,也是无数次美妙的碰撞。
——黑川纪章
进入21世纪,全球建筑界开始关注极简主义、环保设计,而日本建筑美学中的简约与禅意再次受到推崇。
图源 小红书@张易之
日本建筑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与自然的融合,许多建筑师采用开放式的室内布局、连贯的流动空间,营造出自然、简洁的环境。
比如,安藤忠雄的作品就利用混凝土、光影、简洁的几何造型创造出空灵、宁静的氛围。
除此之外,现代日本建筑强调使用本地天然材料,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近些年,这种环保设计理念逐渐被国内引入,许多新建的公共建筑、社区建筑都参考了日本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特别是侘寂风格,因为审美的门槛和成本低、容易复刻,所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国内的家居设计中。
电影:日常审美
仲夏,烟火,梅子酒,沙丁鱼,樱花汇成的隧道,火车经过的小镇,夏天,我在想念你的味道。
——是枝裕和
日本电影的流派众多,今天区花只讨论其中的一种,即以日常审美为中心的审美观念。
这种日常审美指的是常常关注自然和日常生活,注重展现四季变换和大自然的美感。
导演往往通过场景的细节(如雨、风、花朵)来烘托氛围,并以此隐喻人物的情感状态。
这种风格在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等导演的作品中十分显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出人性中平和的一面。
除此之外,也常采用空镜头、静谧的场景或长时间的停顿,让观众有时间思考情节背后的内涵。
小津的“低机位”和黑泽明的空镜头处理、深层留白都体现了这种风格。
日式审美意识
从19世纪起,日式审美在绘画、文学、动漫、音乐、游戏、电影、时尚等多领域对外进行输出,这其中虽然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历史原因,但也说明其审美的独到之处。
在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将日式审美提炼为八个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通过日式建筑和电影例子,我们应该大致能明白,日式美学擅长表达意象与意境。
相较于注重整体和宏观的中国美学,日式审美更注重微观美的淬炼,也因此被称为:特写美学。
这种特写美学主要是受到了禅宗影响,禅宗本身是洞察生命本质的哲学,认为“细微之处有神灵”。所以日本人也习惯于从微观和局部视角去观察世界。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所以怜惜弱小的“卡哇伊”也成为了日式审美的一部分。
并可以被总结为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细节不但是整体的一部分,也会有各自的独立性;不只具备了独立性,而且很好地考虑到了与整体乃至社会之间的必要关联。
图源 小红书@mask_bear
这种审美意识来自于自然,我们观察自然会发现,自然里的山川河流,花鸟虫鸣相互之间是和谐共存的,这种万物生长和谐共处的景象便会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为日本人所理解的人或物,并不仅仅是指人自身或物体自身,而是包含了周围空气的人或物。
当然这也解释为一种气场,或者说近些年我们常提到的能量,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公园20分钟效应,也是在获得一种焕新的能量。
间是刚刚多次提到的留白、余韵。
如果说“并”是指一幅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和谐之美,那么间就是一幅画面中,各个元素之外的留白之美。
同时,“气”和“间”的概念又可以解释为一种阴阳共生。
我们可以把“气”形成的能量场理解为正,把“间”形成的能量场理解为负,正负交替,阴阳对立,才会形成美的画面。
一定有宝子听过,此前我们对日式美学的总结多为:物哀、幽玄与侘寂。
这里提到的幽玄就和“秘”相近,包含着深邃、含蓄、微妙、神秘等多重意义。
它强调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层内涵和情感,通过暗示、隐喻等方式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
例如日本的俳句,用极少的文字描绘出自然景象和瞬间的感悟,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充满了幽玄的意境。
在音乐中,则可能通过缓慢的节奏、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感觉。
但其实细抠元素,大多数都能从咱们自己的传统中找到相对应的。
而郭敬明,也是在因为镜头语言上MV化、多小景别,人物空镜头多,色调又偏幽暗,所以就会有“倭风”的感觉。
这种审美意识同样来自于对于自然的喜爱,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自然材料本质的美”。
这个审美意识足以见得西方和东方的设计逻辑的差异。
西方的设计逻辑强调自主性,即我是绝对的创作者,要对设计有绝对的掌控感。
东方的设计逻辑则认为我只是美的加工者,大自然才是造物主,设计时必须要思考材料本身的特性。
这点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山本耀司的设计和如今的日式建筑中,都可见一斑。
图源 小红书@Huaxi
“假”也有“借”的意思,意指不去抗拒、顺势而为之美。
比如庭院中的落叶,人们一般不会把它扫干净,而是留一些,呈现自然的协调,这就是顺应自然的表现。
“破”也不是破坏,反而是遵守既定的秩序,然后在其中找寻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性就会造成原本秩序的破坏。
或者总结为,一种超过了预期和计划的意外美。
图源 小红书@汉堡包包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