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出处是哪里
  • 写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文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出自哪里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哪里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文是
  • 画禅室随笔翻译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

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篇一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文待诏学智永千文。尽态极妍,则有之。得神得髓,概乎其未有闻也。尝见吴兴临智永故当胜。

  赵吴兴跋兰亭序云:与丙舍帖绝相似。丙舍,乃锺元常书。世所传者,右军临本耳。东坡先生书,深得徐季海骨力。此为文湖州洋屿诗帖。余少时学之,今犹能写,或微有合处耳。

  米元章尝奉道君诏,作小楷千字,欲如黄庭体。米自跋云:“少学颜行,至于小楷,了不留意。”盖宋人书多以平原为宗,如山谷、东坡是也。惟蔡君谟少变耳。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也。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予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但坡云:“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茶□之气。宋苏、黄、米皆宗之。书谱曰:“既得正平,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篇二

  “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东海先生语也,宜其名高一世。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字之巧处在于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此窍也。

  作书须得提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刻板样。

  用墨须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五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岩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想象吴兴所未尝梦见者,催米痴能会其趣耳。今当以王僧虔、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人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公,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绪字最留意。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篇三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chu臭椿)寮(liao小屋),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zhu(鸟)向上飞)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cuan聚在一起)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yan仰面倒下)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dang拖延)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喜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臃(?)肥,肥则大恶道矣。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画禅室随笔》共分十五门: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评诗、评文、纪事、纪游、杂言、楚中随笔、禅说。其言书画之旨,皆深造微妙,其要领归纳为“运笔”和“用墨”。各论之中,融会长期实践经验之所得,其以书迹神妙于法度之中,而法者流通于书迹之外。其中“论用笔”与“评书法”两门,则是作者关于书学观点的核心部分。如作者对于“笔法”之论中,提出了墨法的重要关系和作用,曰:“字之巧妙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提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象。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揠,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道劲,而道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得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信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笔法在整个作书过程中的作用和变化。关于“笔意”,作者认为:“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皆言布置不当平均,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问也。”则把较为抽象的笔意概念加以具体的剖析,从而得出其变化规律。关于“墨法”,作者以为:“用墨须使有问,不可得其枯燥,尤忌秧肥,肥则大恶道矣。”关于“作书”,其自抒心得曰:“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其评古人书云:“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皆为有感而发,避开了常人论书专以神、理、气韵、风骨等玄妙处入笔的通病。其涉猎广泛,又能循依书史发展 ,的脉络而展开,且所论多树卓见。

《四库全书》著录谓:“其昌于斯事,积毕生之力为之。”其“论书”之作,虽然尚存在品书评人较为保守,系统性欠强,前后间有未能一贯等局限,但仍不失为明代书学论著中不可多得之作,对后人书法理论的研究亦颇有参考作用。

传世有康熙庚子长洲杨氏刊本、《金台别集》本、乾隆中董氏刊本、搂藻堂刊本和《艺林名著丛刊》本等,流传较广的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的选录本。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喜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书楷,当以黄庭怀素为宗。不可得,则宗女史箴。行书,以米元章、颜鲁公为宗。草以十七帖为宗。 网上这种网站很多,这里推荐大家一个同样-书法书画作品_诗词字典_古玩藏品_印鉴年签大全_综合艺术与收藏品大全 www.tongyangapp.com/www.tongyangapp.com/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出处是哪里

民间白话原句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民间的白话说法,并非原文。

原文: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翻译:

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此文出自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画禅室随笔》共分十五门: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评诗、评文、纪事、纪游、杂言、楚中随笔、禅说。其言书画之旨,皆深造微妙,其要领归纳为“运笔”和“用墨”。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

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

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作者简介: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写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文

原文如下:

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出自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 关于《画禅室随笔–卷二》: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 关于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出自哪里

原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原文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扩展资料

原因:

因为在古代,交通、通讯、语言、食物、医疗、住宿等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困难,所以迫使这些人不得不在“行万里路”的这个过程中去逼迫自己解决更多问题,人的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起来,而挑战陌生的勇气和信心也就通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建立起来了。

如果能做到一件事,人会很本能地采用更容易的方式,现在这个社会大量工具和手段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捷,也把人分为了两类,一种人逐渐在这种便捷中成为弱智和低能,每当想起自己的梦想只能遥望星空。

而另一种人却因为这种便捷感到恐慌,因为工具和手段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同时成为一种习惯绑架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一座囚笼把我们关起来,让我们在习惯和熟悉这些工具和手段的过程中,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永远只做着自己熟悉的事,见自己熟悉的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哪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朝董其昌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是能够让我们增长见识和胸襟的事情,更是我们人生中可以拥有的最大财富。
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
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原文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作画能画得出来吗?
有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
1、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2、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亚里士多德
3、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4、读书若未能加以应用,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5、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布雷斯福德·罗伯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文是

原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原文出处:

1、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董其昌《画旨》中有“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2、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扩展资料

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现解释为: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画禅室随笔翻译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全书4卷 ,其中卷三 、卷四和书画无关。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书中的一些绘画理论、技法都有独到见解,对以后的绘画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极深刻的影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

      01
      董其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明朝董其昌的名言。原文出处: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明朝董其昌的名言。原文出处: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译文: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