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詹氏车钩是谁发明
  • 火车挂钩老是摇摇晃晃,但是却不会分开,为什么不能挂紧点呢
  • 詹天佑的资料
  • 摇摇晃晃的火车,挂钩为什么不会松开可以讲讲吗
  • 连接火车两节车厢之间的东西叫什么什么工作原理
  • 詹氏车钩原理 看看这个伟大的设计吧
  • 詹天佑的故事
  • 詹氏车钩原理
  • 火车车钩总是摇摇晃晃,那为什么不会脱开呢

詹氏车钩是谁发明

它是由美国的退役军官艾力詹尼发明

这项发明被美国认为是19世纪铁路上的最重要的一个发明。虽然历经一百多年,但仅仅是做了很小的改动,我们今天的普快列车上至今还是用的这种詹氏车钩。

1868年的一天,美国的铁路工程师伊利·汉尔顿·詹内,成功研制出了“詹式车钩”。这一天,詹内在公园中看到的两个小孩子在玩耍,他们手牵着手、脚抵着脚,时而相聚、时而分开,心里突发奇想,能不能把火车挂钩设计成手指相扣的样子呢?于是就有了詹式车钩。

詹式车钩原理

在这些部件工作的时候,钩舌就像“被铅笔穿过的三明治”,连接在车钩主体上,它的尾端上面是一个阶梯式的平面,当推铁下沉的时候,推铁上半部分的结构会卡在,平面和阶梯凸起的地方,钩舌就不可以再发生转动。

这就像箱子在平面滑行的时候,突然遇到矮墙,就不能再向前了,此时钩舌也就不能和另一个钩舌分开,就可以牢牢靠在一起。钩舌下面则是一个斜面,这个斜面刚好可以和推铁,下半部分朝上的斜面契合,当拉动锁销使推铁向上运动时,钩舌就会由于这个向上力在斜面上的分力,向外运动弹出。

火车挂钩老是摇摇晃晃,但是却不会分开,为什么不能挂紧点呢

在中国,动车高铁不但早已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工作中和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做为一张亮丽的中国“个人名片“,在提高在我国国际性知名度层面也立过了赫赫战功。但针对一般大家而言,针对高铁动车很有可能只了解复兴号,高铁动车和车速350km/h这种粗浅的定义,针对其关键技术,关键构成构件了解很少。在其中,车钩缓存设备便是在其中不可告人的关键技术之一。

车钩的界定就是指列车并且电力机车两边具备联接,牵引带及缓存的功效的设备。其基本功效便是连挂车子与车子以及车子与电力机车,并传送驱动力。车钩的发展趋势经历了这些环节:插头式车钩,螺旋车钩,詹氏车钩,自动车钩,苏联SA-3式自动车钩和密接式车钩。在其中,密接式车钩在近现代路轨车子上获得广泛运用。

1.插头式车钩

插头式车钩是能够上溯到的最开始的车钩种类。其特性为两边凹痕,正中间有凸槽或是凹形槽。连挂时一侧凸槽插到凹形槽,并应用联接销插到孔内,便完成了连挂。这种类别的车钩构造简易,应用也非常容易,现早已基本上淘汰,除开在铁路线历史博物馆中,难以被见到。

2.螺旋车钩

1830年,螺旋车钩由英国技术工程师创造发明并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获得广泛运用。该车钩是根据勾子扣在绳子槽中从而扭紧门把,完成连挂。解挂的全过程恰好反过来,先扭松门把,后松掉扣在绳子的勾子。该车钩的标准仅有850kN,缓存性能也很差,造成火车编队小,运作速度比较慢,最终也淘汰。

3.自动车钩

受限于螺旋车钩缓存性能差,挂斗编队少,运作速度比较慢,挂斗程序流程繁杂,大家迫不得已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案。在1868年,全自动挂勾是由美国技术工程师“Janney“创造发明并且以其姓名取名为“JanneyCoupler“。他是遭受人手握手的启迪,并借此为立足点开展设计方案,并在1973年进一步改善,并专利申请。JanneyCoupler性能远远地超出螺旋车钩,在1887年,该车钩接到美国政府机构铁路车辆技师协会的全力支持,并在1893年获得美国国会的适用,促使JanneyCoupler获得快速的营销推广和普及化,愈来愈多的铁路车辆制造企业应用该车钩。此外,中国也在詹天佑的提倡下引入JanneyCoupler来替代传统式的螺旋车钩。

4.苏联SA-3式自动车钩

苏联的SA-3型自动车钩,有地方色彩的JanneyCoupler的身影,非常大水平上参考了该车钩,实际上也是JanneyCoupler的一个变异。但不可以否定的是,它也进入了一些自主创新原素在里面。苏联在二战之前也应用螺旋车钩,战事发生后逐渐营销推广SA-3式自动车钩。尽管该车钩式JanneyCoupler演变而成,可是其输送量和承载力比美国的JanneyCoupler还需要硬上许多。运用这种优点,使其及时获得营销推广。

车钩主要是运用两边钩尖来承受能力,而精巧的钩舌并不承受力,仅仅对车钩自身开展固定不动。让人意外惊喜的是该车钩也有非常大的连挂范畴,当2个车钩在一定范畴内有误差时,也可以根据导向性开展精准的连挂,这一点也是JanneyCoupler没法超过的。这一事情也应用在之后的密接式车钩上。自然其设计方案的初心是考虑到苏联的自然环境寒冷,尽量减少人力找正的很有可能。那时候,该车钩广泛运用于苏联影响的到地域,如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詹天佑的资料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号眷诚,字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制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着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村里人都很佩服这个孩子。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耶鲁大学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便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怀着满腔的热忱,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却过分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讨伐中国计划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几经周折,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詹天佑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最终詹天佑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这条铁路连许多外国著名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对全线工程提出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湖北省汉口,途中他抱病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詹天佑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八岁。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詹天佑铜像:高2.8米,重1吨。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之功就这样被剽窃了。
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这一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此后,詹天佑又领导了京津铁路、萍醴铁路(萍乡至醴陵)等铁路的建筑。
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1902年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坐火车去祭祖,那拉氏自然高兴。为了不误1903年祭祖之用,命袁世凯于六个月内完工。袁世凯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当清廷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样,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首先必须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 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他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朴夫人的信中就这样说:“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为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一百多米,是居庸关的三倍长。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詹天佑为了缩短工期,想出了“竖井开凿法”,为了火车上山,创造了“人”字形线路,这些方法都在现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12月12日开始铺轨。就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这一下成了中国人不能自修铁路的证据,各种诽谤中伤纷至沓来。但詹天佑没有惊慌失措,反倒冷静地想到:此路坡度极大,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难避免。为此,他使用了自动挂钩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公尺。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在靠工人的双手,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正确地指挥,及时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下花园到鸡鸣驿矿区岔道一段虽不长,工程极难。右临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开一条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垫高七华里长的河床。詹天佑即以山上开道之石来垫山下河床。为防山洪冲击路基,又用水泥砖加以保护,胜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对于工程上的困难,詹天佑从未放在眼里,对于人为的障碍却使詹天佑忧愤至极。清河有个叫广宅的人,是前任道员,皇室载泽的亲戚,朝野均有势力。铁路恰经其坟地,他即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邮传部竟不敢过问。这里北面是郑王坟,南面是宦官坟,西面是那拉氏父亲桂公坟,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经费。詹天佑以受贿为可耻,绝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争。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载泽吓得不敢与闻外事,广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经其坟墙以外通过。京张铁路建成典礼此路原订六年完成,詹天佑终于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了,还节余二十八万两银子。京张铁路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爱国精神的充分体现。
帝国主义无时不想夺取此路,工程一开始,日本人雨宫敬次郎就上书袁世凯说:中国人无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请日本技师较为稳妥。英国人金达也来替日本说项。詹天佑以此路决不任用任何一个外国人为由断然拒绝。居庸关遂道工程开始后,三五成群的外国人,以打猎为名常来窥探,他们希望工程失败以便乘人之危。詹天佑以出色的成绩为中国人出了这口气。
京张路完成之后,詹天佑应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1919年,第一次欧战结束,詹天佑不顾身患腹疾,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冒着严寒赶赴会议,与企图霸占我国北满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论战,取得了我国保护中东铁路的权利。回乡途中他抱病再次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他锲而不舍,在铁路战线上与列强斗争不息的事迹、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品质,将和后人为他树立的铜像一起,永远给我们无限启示。
三、詹天佑的故事

少年时代
詹天佑是婺源县庐坑村詹氏的第四十代传人。詹氏的第三十七代世组、詹天佑的曾祖父詹万榜,字文贤,生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詹万榜的父亲詹锦千是个商人,在本乡开了个名为“大昌”的杂货铺。他生有八个子女,詹万榜居三。由于子女多、花费大,杂货铺不敷家用,詹家负债累累,诸兄弟只好分家自谋生路。詹万榜颇有志气,在父母故世之后,决意不受祖遗产业携眷搬到下村高胡山另居,因小时读过几本医书,便挂牌行医。正值乾隆盛世,人民在长期战乱中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农业有所发展,商业也渐为兴旺。婺源茶叶销售日增,而且飘洋过海,成为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上层人物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那时的婺源绿茶都是就地加工,再运往广州口岸出口。由于收价低廉,出口销价很高,不少茶商发了大财。詹万榜竟也心动,贩了一批茶叶前往广东。
谁知经商不利,不仅倒赔了血本,而且连回家的路费也无着落,只好羁旅广州,靠故友乡亲接济以度时日。当时在广东的徽州商人为数众多,亦有婺源人经商发了财的,经他们慷慨解囊,詹万榜遂在广州西关外开了一家名为“万孚”的小茶行。小茶行日渐兴旺,逐渐归还了欠债,而且还用余钱捐了一个太学士的官。
此时,詹万榜雄心勃勃,把儿子也带往广东,决心依附广州十三行的势力,打开更大的局面。儿子詹世鸾不负父望,佐父经商,生意更为发达。詹世鸾意识到,经商不能没有官帽,也捐了一个侯选布政司经历的官,列授儒林郎,有了六品顶戴。
到了詹天佑父亲詹兴藩时,遇上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的大炮把长期控制外销贸易的“十三行”轰掉了,在广州的外贸小商人,开始衰落。不久,詹氏的茶行也宣告破产。詹兴藩一家由广州迁往南海,一边读书,一边种田,以维持家计;1861年3月27日,太平军与清政府鏖战的炮火正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余烟未尽,詹天佑在广东南海的一个农民家里呱呱坠地了。
同治六年湘系军阀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中国第一个留美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向他献了一个选派幼童出洋赴美的“条陈”。三年后,这个“条陈”终于得到清政府的批准。留学生共分四批,名额为一百二十人,年龄为十二至十五岁。清政府并指定容闳到香港主持“选送幼童出洋肄业”的招生工作。
此时,詹兴藩有个同乡在香港经商,名叫谭伯村。他非常喜欢詹天佑。1871年春天,谭伯村特地从香港赶到南海,劝詹兴藩不要放弃詹天佑留洋的机会,说这是“洋翰林”,一辈子的“铁饭碗”。而詹兴藩迟疑不决,直到谭答应把自己的第四个女儿(詹天佑的夫人谭菊珍)给詹天佑配亲,这事才算定了下来。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投考幼童出洋预备班。不久,被录取。詹天佑自己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写到:“余十二岁,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随香山道台容闳大人由香港搭上海火船,于三月二十八日到上海。奉大宪招入上海出洋局内读唐番书。高州主事陈兰斌老师教唐书,容大人教番书,于七月初八日出洋学习,奉旨钦赐官生,赏赐袍、顶戴,是日随陈兰斌老师拜别上海,下船往花旗国肄业机艺。”
詹天佑到美国的第二年,通过一个时期的外语补习,进了西海文小学。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詹天佑又考进了纽海芬的海滨中学。就在这一年,国内的第一条铁路,即吴淞到上海的小铁路,方才通车。而当时所谓读圣贤书的士绅们,看到这庞然大物,全都大惊失色。认为这怪东西破坏了山水,危及自家性命,居然聚众把铁路全部拆毁,将铁轨投入湖中。
国内环境是如此昏暗,而詹天佑居然选择了被人咒骂的铁路专业。光绪四年(1878年),他在老师诺索卜夫人和容闳的支持下,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进了土木工程系,就读铁路工程一科。三年后毕业,数学考试为第一名,得了学士学位。在一百二十名官学生中,他是最优秀的一个,也是以后最忠于所学的一人。

献身筑路
1888年,詹天佑进入天津中国铁路公司,携家生活在工地,从帮工程师做起。开始献身筑路,主事的外国领导常派他到最困难工段。由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认真工作,他初入铁路,就优质完成塘津(塘沽至天津)铺轨工程。在津榆铁路滦河大桥修筑中,解决了外国工程司未能解决的桥墩基础施工困难,首次在中国铁路采用压气沉箱法筑墩台基础建桥成功,该桥长630余米,为黄河大桥建成前中国铁路最长钢桥。其胜利建成,中外注目,中国工程师的创造才能,开始引起外国注意。1894年,他被选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为加入此学会的第一名中国工程师。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关外铁路停工,他由关外铁路调往津卢铁路(天津至北京卢沟桥),率队测量并从事修路。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失利,沿海铁路加紧修筑,詹天佑被派往锦州铁路任驻段工程司,并指挥修筑沟帮子至营口支线(约73公里)。1900年营口支线通车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关内外铁路被英、俄占领,关外铁路停工,詹天佑被派往江西萍醴铁路。在该路,他反对外国工程师采用窄轨轨距的主张,坚持采用标准轨距。1901年,辛丑和约签订后,关内外铁路由英、俄两国归还中国,詹天佑参加自帝俄手中收回该路,并迅速修复通车,工作出色,引起清政府注意。
1902年,为慈禧至西陵谒陵,清政府决定修筑新易铁路(新城县高碑店至易县梁各庄43公里),由于英、法两国争夺修筑权,相持不下,清政府只好自力修筑,派詹天佑为总工程司。尽管工期紧迫,并在冬季施工,1903年4月即建成通车。该路之迅速建成,为其后自力修筑京张铁路做了准备。这期间,詹天佑返粤奔父丧后,勘测了潮汕铁路(潮州至汕头39公里),归途中路过上海,被聘为上海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参议,筹划江苏沪宁铁路并调查道清铁路(道口至清化150公里)。

为国争光
1905年到1909年,为发展商业,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总工程司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司。该路自北京至张家口,穿越军都山脉,地形险峻,工程异常艰巨,长约200公里,为通往西北之要道。为争夺修路权,英、俄两国相持不下,清政府决定自力修筑,但缺乏信心。外国人纷纷议论,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詹天佑则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他面对着外国人的讥讽,以大无畏气慨,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知难而进,齐心为国争光。
修筑之初,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詹天佑率仅有的两名工程学员,于1905年5月,自丰台经南口、八达岭,勘测至张家口,随即回测,并选测了自延庆州绕过八达岭经德胜口、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较线(对永定河谷路线,也曾考虑,以工程艰巨,限于经费及工期无可能采用,故未勘测)。6月回到天津总局,提出勘测及调查报告,并拟定修筑方案。计划分三大段修筑,第一段(丰台至南口)先行开工,以早日通车运输而获利;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及第三段(岔道城至张家口),再详细勘测。特别是第二段中南口至八达岭,地形险峻,更须进一步选测比较线。报告中称,“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可早享一日之至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而路工之难,亦实为向来所未有。”

保路爱国
川汉铁路开工典礼四川古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而交通不便。英、法两国,早拟从中国西南地区入手,掠夺铁路修筑权,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京张铁路自行建成,推动了各省自办铁路的发展。四川、湖北人民决心集资自力修筑川汉铁路,计划由成都经重庆、万县至宜昌,长约1200公里,并以宜昌至万县为首段工程,长300余公里。宜万段沿三峡而进,沿途连山大岭,险峻异常。两省议决,湖北省境内工程由四川省代修。1907年,四川省商办川汉铁路公司成立于成都,川、鄂两省民众呼吁派詹天佑主持路工,1909年,詹天佑被派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司兼会办,只因京张铁路工程未完,一时不能分身。经商议,先选派副手颜德庆离京张往宜昌,任川汉铁路副总工程师。
在保路运动发展过程中,詹天佑对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广州紧张,富者多逃香港,商办粤路公司人员,出现离散倾向,詹天佑的朋友亦劝他不要留住广州。他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宣布决心坚守岗位,任何人想走可以离开,但须把经办工作交待清楚。在詹天佑的影响带动下,粤路公司无一人离去,在整个革命期间,列车照常开行。而邻近的广三铁路,因领导人员率先逃跑,铁路运输和财产损失重大。
1912年5月,孙中山从事实业建设,首先到广州视察广东省商办粤汉铁路公司,詹天佑率公司人员欢迎。孙中山指示:“粤汉干路,关系民国建设前途盛大,且大利所在,并为振兴实业之首务。……望速图之。”同年9月,孙中山到达北京时,视察了京张铁路和张绥铁路工程局,并向报界宣布,拟请詹天佑等人筹划全国铁路。

摇摇晃晃的火车,挂钩为什么不会松开可以讲讲吗

摇摇晃晃的火车,挂钩为什么不会松开?

你知道火车为什么要分节吗?为了提高运力,火车当然越长越好,但铁道绵延千里,火车车身如果不够灵活,早就折弯了,这才造就了火车独特的分节设计。那你知道火车节之间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吗?

车节之间连接的部分被称为车钩,看似原理简单,实际需要精密的设计。高度、温度不断变化,车厢的连接点也会随着他上下起伏,要始终保证前后力的传导,否则就很容易出现断裂。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发明于1804年的英国,由蒸汽机驱动,只有五节车厢。当时的车节之间所用的车钩就是这种最简单的插销式车钩,一侧是凸槽,一侧是凹槽,凸槽插进凹槽里,再用一根插销锁上,就实现了连接,结构简单粗糙,还谈不上什么性能。后来到了1830年,英国人发明了螺旋车钩,通过一根铁链把前后两个挂钩连接在一起,中间用螺旋旋钮相接的确结实了不少,但这种松弛的链子拉的时候管用,一停下来,后面的车节就要撞上来,只得在两端设计了一个缓冲屏,防止撞击对车身造成损伤。

上述这些老式车钩不仅拉力有限,至多一千千牛只能负担四五节车厢,更为关键的是都需要人工挂钩,工作人员在挂钩过程中很容易受伤。于是詹氏车钩出现了。很多人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都把它跟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联系在一起。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詹氏车钩的发明人其实是美国人,名为Jenny,她用自己的名字给车钩命名为Jenny copper。被引入中国时被誉为詹氏车钩,当时就有很多人误以为是詹天佑发明的,为了不担此虚名,詹天佑特地将其改名为郑氏车钩,只不过还是詹氏传得更广。

詹氏车钩的原理也十分有趣,是Jenny从握手中获得的启发,他发现人的握手动作不仅很轻松就能勾上,而且还很牢固。于是他将车钩设计成了人手的形状,由钩舌和锁帖两个重要部件组成,只需要两个车钩轻轻一撞,两只手就能扣在一起,之后位于内部的锁帖会自动下落,将钩舌锁死。等到需要解开时,只需要轻轻将锁帖向上一提,两只手就会松开,方便又结实。詹氏车钩统治了车钩借100年之久,但却在高铁出现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詹氏车钩并不能避免车间的间隙,但这些间隙对于时速高达200公里的动车来说是致命的。

于是新一代的密接式车钩出现了,上车截的凸锥插进下车节的凹槽中,然后再逆时针扭一圈,就牢牢地卡了进去。这种全自动化的电子机械车钩非常短,极大缩减了车节间隙,因此慢慢取代了詹氏车钩,广泛用于高铁动车当中。

连接火车两节车厢之间的东西叫什么什么工作原理

连接火车两节车厢之间的东西叫车钩。用于火车车皮或机车的连结、牵引及缓冲。

工作原理:车钩主要由钩身、钩头、钩尾三部分组成。钩头由钩舌、钩舌销及车钩三小件组成。车钩三小件包括钩锁铁、钩舌推铁、下锁销。下锁销与下锁销连杆相连,再加上为开启车钩设置的钩提杆就形成了完整的车钩开闭系统。

当上提钩提杆,钩提杆顶起下锁销连杆,下锁销带动锁铁上提并顶起推铁,推铁踢开钩舌从而开启车钩。相反,如要实现两节车厢的连接,一方开启车钩,另一方推动车厢接触开启车钩,钩舌使推铁转动从而带动锁铁,锁铁下落保证车钩锁死,进而完成火车的连结。


扩展资料

我国火车铁路目前采用的车钩类型有16型、17型、13B型、13A型和13号车钩,以前还曾经采用过2号车钩。

16型、17型车钩是为了满足大秦线运煤专列开行重载列车且不摘钩上翻车机连续翻转卸货的需要而研制开发的车钩。新造载重70t及以上铁路货车已全部采用高强度的17型车钩。在一些重载列车上采用16型车钩的同时,还采用了牵引杆技术。

新造60t级铁路货车已全部采用高强度的13B型车钩。随着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和牵引吨位的增加,2号车钩、13号普碳钢车钩及13号C级钢车钩、13A型车钩强度已不能满足铁路货车发展的需要,铁路货车车钩正向着可靠性高、强度高和耐磨性能好的方向发展。

詹氏车钩原理 看看这个伟大的设计吧

1、詹氏车钩缓冲装置是用于使车辆与车辆,机车或动车相互连挂,传递牵引力,制动力并缓和纵向冲击力的车辆部件。它由车钩,缓冲器、钩尾框,从板等组成一个整体,安装于车底架构端的牵引梁内。为了保证车辆连挂安全可靠和车钩缓冲装置安装的互换性。

2、同时各内外环簧的斜面之间因相互摩擦而将一部分冲击能变成热能。当外力除去后,各环簧之间又产生摩擦,将所储存能量的一部分再一次转变为摩擦热能而消散,因而起到了缓冲和减振的作用。

詹天佑的故事

詹天佑 ,生于1861年4月26日,卒于1919年4月24日,号眷诚,字达潮,广东南海人,原籍江西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詹天佑1861年(清咸丰帝十一年)出生于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几经周折,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詹天佑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的把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这便是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英国和俄国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国和俄国的使臣们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京”指北京,“张”指张家路)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 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堷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在纪念京张铁路100周年之际,张家口人民永远缅怀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2005年在张家口南站广场,建起詹天佑塑像。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国。曾先后任福州船政学堂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员。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19世纪八十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特别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1905—1909)的建成,震惊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9岁。同年在青龙桥车站竖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铜像。

詹氏车钩原理

詹氏车钩由缓冲器、钩尾框,从板等构件组成,安装在车底的牵引梁内,当两节车厢靠近时,两端车钩就像是人的双手一样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待车钩完全结合之后,车钩后方的插销就会落下,受火车牵引力的作用,两个车钩会紧紧地闭合在一起,从而让多节车厢形成一个整体,不仅连接方便,想要分离车厢也很容易,只需把插销提起,两节车厢就可以分开了。
对比最初螺栓式耦合器的连接方法,詹氏车钩的安全性有了大大提升,因为螺栓连接的方法需要依靠人力移动车厢,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在拖车时对铁路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非常危险,而且螺栓的载重负荷也是一大痛点,难以保障列车的长期运行,这也是为什么詹氏车钩能被称为铁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火车车钩总是摇摇晃晃,那为什么不会脱开呢

在中国,高铁动车不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作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在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对于高铁可能只知道复兴号、和谐号和时速350km/h这些浅显的概念,对于其核心技术、核心组成部件知之甚少。其中,车钩缓冲装置就是其中不为人知的核心技术之一。

车钩的定义是指火车或者机车两端具有联结、牵引及缓冲的作用的装置。其主要作用就是连挂车辆与车辆或者车辆与机车,并传递牵引力。车钩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插销式车钩、螺旋车钩、詹氏车钩、自动车钩、苏联SA-3式自动车钩和密接式车钩。其中,密接式车钩在近代轨道车辆上得到广泛应用。

1.插销式车钩

插销式车钩是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车钩类型。其特点为两侧凹陷,中间有凸槽或者凹槽。连挂时一侧凸槽插进凹槽,并使用连接销插进孔中,便实现了连挂。该种类型的车钩结构简单,使用也很容易,现已经基本被淘汰,除了在铁路博物馆中,很难被看到。

2.螺旋车钩

1830年,螺旋车钩由英国工程师发明并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该车钩是通过铁钩扣在铁链槽中进而拧紧把手,实现连挂。解挂的过程正好相反,先拧松把手,后脱开扣在铁链的钩子。该车钩的强度只有850kN,缓冲性能也很差,导致列车编组小,运行速度慢,最后也被淘汰。

3.自动车钩

受制于螺旋车钩缓冲性能差,挂车编组少,运行速度慢,挂车程序复杂,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寻求解决办法。在1868年,自动挂钩是由美国工程师“Janney“发明并以其名字命名为“JanneyCoupler“。他是受到人手握手的启发,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并在1973年进一步改进,并申请专利。JanneyCoupler性能远远超过螺旋车钩,在1887年,该车钩收到美国政府机构铁路车辆技师协会的大力支持,并在1893年得到美国国会的支持,使得JanneyCoupler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使用该车钩。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詹天佑的倡导下引进JanneyCoupler来代替传统的螺旋车钩。

4.苏联SA-3式自动车钩

苏联的SA-3型自动车钩,有浓重的JanneyCoupler的影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该车钩,其实也是JanneyCoupler的一个变种。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也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在里面。苏联在二战以前也使用螺旋车钩,战争爆发后开始推广SA-3式自动车钩。虽然该车钩式JanneyCoupler演化而来,但是其运输能力和承载能力比美国的JanneyCoupler还要强上不少。利用这个优势,使其迅速得到推广。

车钩主要是利用两侧钩尖来承受力,而小巧的钩舌并不受力,只是对车钩本身进行固定。令人惊喜的是该车钩还有很大的连挂范围,当两个车钩在一定范围内有偏差时,也能通过导向进行准确的连挂,这一点也是JanneyCoupler无法超越的。这个想法也广泛应用在后来的密接式车钩上。当然其设计的初衷是考虑苏联的环境严寒,尽可能减少人工找正的可能。当时,该车钩广泛应用于苏联影响的到地区,如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