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的短剧,真实的需求
封面 I 《闪婚老伴是豪门》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40岁的保洁阿姨,正在打扫房间,突闯入一位被灌迷魂药的年轻俊俏男首富,为给其降火二人不慎一同滑进浴缸,两人湿衣贴肤、暧昧四起,情不自禁定情一吻,然后研究起了人类起源秘密……
这不是某部限制片的预告,而是国产短剧搭建起的精神欢愉宇宙。
你一定在地铁上、爸妈手机的快手中、餐馆里听到过类似的强碱剧情台词;
瞥见过观看者嘴角泛起的姨母笑、脸颊浮起的两朵红云,以及情到深处调低的手机亮度和做贼心虚的环顾四周。
没错,短剧掀起的狂热风暴还在持续扩散,国庆期间咪蒙新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一边挨骂一边在短短数日砍下1.7亿播放量。
对比另一面口碑和票房四分五裂国产电影,形形色色的短剧仿佛为人们搭建了一个观影新纪元,雅和俗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
喜欢它的人群,不再局限于年轻一代,而是扩散到了父母辈以及爷奶辈,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态势。
只是争议和吐槽从未离开过短剧,甚至观看人群也开始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
让人不禁问一句,当我们说到短剧,讨论的是什么?
当年轻人还在短剧离谱抓马的剧情中找乐子的时候,转头就看到父母已经迷得无法自拔了。
如今的短剧宇宙,正在向着“老年”题材狂飙,瞄准的是一颗颗沉睡许久但仍悸动的心。
不信看数据,8月底开播的《闪婚老伴是豪门》出道即巅峰,连续5天称霸短剧榜第一。
剧情顾名思义,是一部直白纯粹的中老年人情感需求服务剧。
在微博、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媒体掀起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父母已中招,并且付诸了充值行为。
甚至后续有一部跟风作品《闪婚五十岁》同样有着不菲成绩。
都说“父母爱情”最好磕,年轻人看这类剧是想窥探一下古早的爱恋生活,从中觅得一些对婚姻和恋爱的向往;而中老年人则更加直接,毕竟谁的心里还没个完美爱恋的梦。
毕竟现实生活中,还有《出走的决心》这般写实的真实场景,诉说着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婚姻并非一帆风顺。
这些都是这类短剧成功的助推剂,听花岛提供的数据显示,《闪婚老伴是豪门》在小程序投流付费的用户画像中,有60%到70%是男性,年龄主要在41岁到50岁之间,50岁以上也爱看。
从剧方抖音号后台的观众画像来看,其中31-40岁的观众占比最大,为34%;41-50岁观众占比次之,为21%;24-30岁以及50岁以上观众占比,分别为18%和19%;18-23岁观众占比较少,为8%。总体来说,中老年人群是付费的主力军。
付费人群的变化是值得细细考究的,短剧行业几乎是在很短时间就挖掘出了新需求。
根据艺恩数据,2023年短剧用户规模超过5亿,年轻用户占比近六成。
如今30 岁到 50 岁的人群开始大幅度攀升,短剧题材也更加的开阔,对不同人群的针对性很强。
而且随着短视频平台逐渐布局短剧,如今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用户也开始大量观看短剧,村东头的情报组现在的谈资不仅局限于本村,还有短剧世界里的种种。
这些叔叔阿姨的大量涌入,让短剧制片方赚得盆满钵满。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门野蛮生长的生意,挤进了不少急功近利的制作方,粗制滥造的短剧越来越多,而且还有不少年轻人开始抱怨,自己的父母已经上瘾无法自拔了。
其实翻看如今影视市场剧集,有关中老年的优秀题材已经不多了。
之前还有像2008的《闯关东》,2014年的《父母爱情》等剧,隔一段时间来个爆款,激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讨论。
究其原因,还是对商业效应和影视剧盈利模式的考量,现在的电视剧多趋向于广告植入,针对的是年轻人的需求,老年人往往处在一个被忽视的位置上。
不过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情感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数据显示,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 29697 万人,占总人口的 21.1%。50 岁及以上网民规模达 3.63 亿。中老年月均上网时长高达 127.2 小时,相当于每天有超过 4 小时在网上冲浪。
并且据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有1.18亿独居老人,且独立居住(单人居住或与配偶同住)的比例高达65.5%。
这些都是如今互联网“银发经济”旺盛的基本盘,已然不容忽视。
所以现在短剧瞄准了这个缺口,刚入局就一发不可收拾。
而且从业者之所以愿意在老年向短剧发力,也是因为这部分人相比较年轻人更容易做出付费行为。
毕竟咱们很多年轻人大多是浅尝辄止,就算上头了也会想方设法找盗版资源来看,所以这部分人群是比较的“不讲武德”。
但老年人群迷上短剧,对其中的套路是不自知的,在小红书等媒体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一个月内花费几千块观看短剧,甚至还买了不少广告页面推荐的小商品,气的家里人发抖。
图源:小红书
不过,面对这个“吸金兽”,制作方并没有朝着粗制滥造的方向狂飙,不少精品短剧还是需要长时间打磨的,有业内人士透露,老年向短剧的剧本平均每集2万,质量优秀的爆款剧本会高达5万。
但也要警惕短剧行业乱象,尤其在乱收费、取消收费难、价格与质量不成比例的现象,否则很难让中老年群体形成“回头客”,从而难以长期发展。
这也正是外界对短剧行业争议最多的地方,认为只是急功急利的收割,并没有太多值得考究的。
甚至于观看短剧的群体也会被冠以“韭菜”的响亮称呼,站在了食物链最低端。
很长一段时间里,究竟谁在看短剧算得上中文互联网里的一个文化谜因。
毕竟霸总、千金、龙王等标签过于深入人心,而且浮夸的剧情毫不遮掩,透露一股癫狂和自嗨的愚蠢。
这样一套刻板印象,放在互联网“新兵蛋子”中老年群体身上竟然还有些自洽,也难怪年轻人看待这部分人群长期带着滤镜。
但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大爷大妈被短剧硬控也是有原因的。
举个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明白,日均活跃用户近4亿的快手,被称为能够映照出“一个光鲜时代的暗面”,这里有整体喊着“我说啤酒你说要”的拍头主播,有一个礼物吹一瓶白酒的红眼汉子,有吃遍万物只为博得关注的乐子人,但这些热闹与嘈杂背后,藏着最真实的现实生活。
互联网的普及,拉平了人们的视野,一些以往不为人知的沉默开始显现。
这与短剧的用户群体逻辑相同。
因为不是短剧激发了他们的需求,而是短剧提供了一个发泄通道,且这个通道是站在互联网前沿的,所以我们很轻易能够看到。
不然“假靳东”还有“秀才和一笑倾城”等人,也不会这么容易找到发财之道。
所以说,中老年群体真实的情感需求是驱动一切的内因,TA们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和精神层面的支撑。
而且从另一面来看,短剧行业使得那些长期游离在主流之外的影视从业人员找到了新方向,不少演员通过短剧获得了新生,找到了成就感。
当我们感叹短剧行业毫无技术含量、粗制滥造的同时,需要看到有一些人群在这里找到了归属。
毫无疑问,短剧正在显露出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是,着眼于整个行业来看,行业整体的精品剧还是稀缺的,诸多问题还是存在的,这也不怪大众对短剧行业的苛责。
如今中老年短剧的爆火让行业看到了新方向,其观看效应和商业收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市场认证,下一步势必会进入全面开花的阶段。
能否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作为,专注于打造一个中老年群体向往的世界值得关注。
毕竟看多了霸总保姆戏,最后难免落得个:
成也多巴胺,败也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