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短剧已成为老年人的娱乐方式之一。图/IC photo
短剧的风还是吹向了“夕阳红”赛道。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今年8月,短剧市场迎来一波中老年题材的井喷,以老年人婚姻、家庭、事业奋斗等为主题的短剧正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这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但伴随而至的还有老年人上瘾问题,有老人就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花出去近一万元”。
作为由短视频和网剧嫁接出的新兴娱乐形式,短剧最初是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受众,剧中的中老年角色塑造起到的作用通常也是烘托主角。可这两个月来,以中老年为主角、瞄准中老年用户的“老人向”短剧异军突起,霸榜了多个短剧榜单。
在经历了短视频博主“秀才”“一笑倾城”以及“假靳东”等事件过后,必须警惕短剧接棒开启对老年人新一轮收割。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国内50岁以上人群的全网渗透率达26.5%,人群规模达3.2亿人。《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增加到106万亿。空闲时间多,娱乐方式少,有情感需求,也有消费力……短剧瞄准老年人市场,并不令人奇怪。
不可否认,有些短剧能在内容上关注到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建构出“亲情关怀”之类的情感连接点;还能在产品上填补文化供给的缺口,变成老年人实现同温层连接的媒介。在《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的背景下,社会要支持鼓励“适老化”的短剧创作。
短剧可以“适老”,但不能“坑老”。可就目前看,不少短剧与其说是根据老年人文化消费需求端上营养品,不如说是瞄准他们内容甄别能力和网络自主能力偏弱的短板,利用精准算法分发和快捷免密支付等手段对其进行定向收割。
恶媳妇、刁亲家、不孝子、黄昏恋霸总、恶毒小三争宠、城里人歧视农村人……很多短剧剧情“换汤不换药”,走的仍是制造群体对立、激起群际仇视的老路子,在内容上还是以“爽”为唯一导向,只有爽点的密集输出却不讲常识,只有情绪的各种堆叠却不管逻辑,只不过是将大男(女)主切换为了老年人而已。
到头来,这类狗血情节在加剧众多老年观众的刻板印象后,经常会变成代际冲突的观念引子。更有甚者,有的老人对剧情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压根就分不清楚,特别是那些披着新闻面目演绎的。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偏颇理解。
再者,许多老年人也是“易上瘾”体质,在算法推荐下,为他们口味量身定做的短剧几乎可以将他们的眼睛“焊”在手机上,老年人对此难以抗拒。
不仅如此,因广告甄别意识弱,手机操作不熟练,很多老年人容易成为被诱导消费的对象。在免密支付“无痕化”的设计下,他们容易陷入过度充值的“无底洞”;那些“广告化”内容,也会被他们照单全收。
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高频投诉情形中,就有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微短剧”,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的情况。
鉴于此,如何加强针对老年人的提示,避免利用“数字鸿沟”诱导老年人充值消费,显然需要监管层面和平台方面予以考量。在“假靳东”都能骗过许多中老年网民的当下,必须防止有些人以“对韭当割”心态将手无节制地伸向老年人的腰包。
这不是说短剧等文化产品不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是说已成众多老年人“电子保健品”的短剧理应多些关怀之意,帮助他们丰富精神生活,尤其不能以“硬控”为手段、以“收割”为目的,把老年人当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