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沙陀人是今天什么族为何能被中原接纳
  • 山西地区的沙陀集团,为什么能影响唐朝末期50年的发展呢
  • 唐末五代时沙陀骑兵为何那么强悍
  • 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 为什么有学者说,五代十国是沙陀人的天下
  • 仅仅30000人的沙陀人为何能在中原地区建立4个王朝
  • 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是五代时期的著名精锐,为什么对上朱温的宣武军却败多胜少

沙陀人是今天什么族为何能被中原接纳

沙陀人是华夏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民族,在最辉煌的时候,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四个政权,这四个政权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根据史书的记载,沙陀人是西突厥一支叫处月的别部,所谓的别部是指氏族的分支或者军队的偏师,历史上的突厥在公元583年被当时的隋朝用离间计分化为两个部分,这就是东突厥和西突厥。

《新唐书》: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

东突厥的控制区主要在阿尔泰山脉以东,大兴安岭以西,黄河河套以北,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区域,西突厥的控制区主要在甘肃敦煌以西,里海以东,包括整个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而沙陀人就是西突厥中的一支。

沙陀生活的地图

西突厥并非统一的民族,而是一个部落的称号,或者说操突厥语系的人,西突厥内部有大量被征服部落的人民,其中就有处月这个部落,处月是被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所征服,处月当时居住在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以南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的广大地区,其境内有古尔班爱古特沙漠。

沙陀的本意是大碛的意思,也就是大沙漠的意思,因为处月人居住的境内有大沙漠,所以就把处月人称为沙陀人,沙陀因此而得名,但是沙陀来自哪里呢?

比较确切的记载只知道沙陀是西突厥的别部,那么在西突厥征服处月之前,没有详细的记载处月来自哪里,但是有几点可以肯定:

1、沙陀人是胡人,非华夏人氏。

2、沙陀人的很多姓氏来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沙陀人不是华夏人

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地区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先后建立过九个绿洲王国,如石国、康国、安国、曹国、米国等,从中亚一直到河西走廊都有粟特人生活,粟特人善于经商,根据史书的记载,有部分粟特人讲突厥语,被突厥化,很有可能是后来的处月,也就是沙陀人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个猜测,就是说沙陀人可能是月氏人的后裔,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西迁,先是迁到了新疆伊犁河一带,然后再次受到匈奴的迫害而被迫西迁,一直迁到了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在西迁的过程中,有部分月氏人留在了西迁的路上,而沙陀人所居住的地区也是月氏西迁的经过之地,而且处月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居住在月的意思,与月氏可能有一些牵连,但只能说有可能沙陀人是月氏人的后裔。

沙陀人是从西域迁到内地的

由于沙陀之前的历史没有记载,沙陀本身又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沙陀的起源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沙陀的历史是从他被突厥征服开始的,沙陀这个民族跟三个政权有关,分别是:突厥、吐蕃、唐朝。

突厥强大后,征服了处月,也就是沙陀,从此之后沙陀成为突厥的别部,跟随突厥一起四处征战,唐朝灭亡了东突厥后,沙陀首领曾经跟随西突厥贵族一起晋见过唐太宗,后来西突厥与唐朝为敌,唐朝利用西突厥大将阿史那贺鲁与西突厥作战,并打败了西突厥,不久阿史那贺鲁自立为可汗反叛唐朝。

部分沙陀人跟随阿史那贺鲁一起反叛唐朝,比如沙陀首领之一朱邪孤注,也有部分沙陀人不愿意反唐,比如沙陀另一支首领沙陀那速,唐朝联合沙陀那速讨伐反叛者,这一段时间一支沙陀部落开始跟随唐朝。

沙陀武士

唐高宗时期,沙陀首领沙陀金山曾经跟随唐朝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一起讨伐并打败铁勒部落,因功得到唐朝的封赏,唐玄宗时期,沙陀部落首领沙陀辅国曾经晋见过唐玄宗,安史之乱期间,沙陀率军协助唐军平叛,沙陀首领获得唐朝的封赏。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开始衰弱,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唐朝的安西四镇及北庭都护府被吐蕃切断,生活在当地的沙陀人与唐朝的联系被吐蕃切断,当时的吐蕃国力强大,沙陀被迫投靠了吐蕃,当时有七千余帐,合约三万余沙陀人投靠吐蕃。

沙陀是一支有数万人的部落,后来受到吐蕃人的猜忌,被吐蕃强行东迁到甘肃一带,而且吐蕃人还想继续迁移沙陀人,但是沙陀人明显不愿意了,此时的沙陀首领是朱邪尽忠,他带领三万余族人准备向逃离吐蕃的控制,向东迁移到唐朝境内,因为其祖先世代为唐将。

沙陀人依附唐朝

在沙陀人东迁之际,吐蕃派兵追击,沙陀损失惨重,一万余人被杀或被打散,首领朱邪尽忠战死,他的儿子朱邪执宜率领剩下的沙陀族人来到宁夏投靠了唐朝,朱邪执宜被唐朝任命为阴山府都督,沙陀人得到暂时的安宁。

朱邪执宜去世后,其子朱邪赤心继承了他的官职,朱邪赤心因为镇压庞勋起义有功,又得到了唐朝的封赏,但由于其居功自傲,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因此又与唐朝为敌,被唐兵击败,朱邪赤心有一个儿子叫李克用,当时跟随其父一起投靠了鞑靼。

朱邪赤心去世后,李克用被朝廷重用,率军讨伐黄巢起义,再加上李克用骁勇善战,所以势力很快做大,成为仅次于朱温的第二大军阀,朱温篡唐自立后,李克用与朱温为敌,但谁消灭不了谁,李克用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承其职位,并建立了后唐政权。

沙陀骑士

后唐政权是沙陀人建立的,李存勖以唐朝正统自居,沙陀人之所以姓李,是因为他们祖辈为唐朝征战,并立下诸多军功,唐朝皇帝赐姓为李,李存勖这一支沙陀人的本姓是朱邪,后来全部改为李姓,李存勖成功灭亡了后梁政权,成功入主中原,李存勖所建立的后唐政权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但只维持了13年时间就灭亡了。

灭亡后唐政权的是石敬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他的父亲跟随过李克用征战,石敬瑭本人还是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去世后,其他李从厚继承帝位,随后后唐陷入了内乱,养子李从珂发动兵变,企图夺取李从厚帝位,并在石敬瑭的支持下,成功地杀死了李从厚,随后石敬瑭与李从厚反目,最终石敬瑭打败了李从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晋。

唐末农民起义

后晋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二个政权,仅仅存在13年,就被契丹所灭亡,后晋政权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也是沙陀人,这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三个政权,刘知远最早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手下当兵,因为两次救了石敬瑭的性命,而被石敬瑭重用,后成为后晋政权的河东节度使,至于沙陀人刘知远为什么会姓刘,这大半是他们仰慕汉文化,自己给自己改的刘姓。

契丹虽然灭亡了后晋政权,但并未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刘知远趁此机会称帝并占据了中原,但是后汉政权仅存在4年两任皇帝,就被郭威所灭亡,郭威建立了后周政权,这是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朝代。

后汉灭亡了,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称帝,建立了北汉政权,实际上刘崇是想继承后汉政权,就连年号都用的是后汉的乾祐年号,刘崇是沙陀人,北汉政权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后汉一直依附于契丹,存在了28年,后来被北宋灭亡,北汉是沙陀人建立的第四个政权,从此之后,沙陀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

沙陀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有以下几个原因:

1、沙陀人骁勇善战

沙陀人曾经跟随突厥人作战,突厥在鼎盛时期战斗力是很强的,沙陀人也不会差,再加上沙陀人是游牧民族,天生就是骑射好手,历朝历代的游牧民族一直骁勇善战、崇尚强者,沙陀人能够入中原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骁勇善战。

比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战斗力就非常强,李克用参与了平定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战功卓著,这也是他在唐末能够崛起的原因,而李存勖战斗力也不差,直接灭亡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政权,同样是骁勇善战的原因。

沙陀人骁勇善战

2、华夏政权处于衰弱期

沙陀人崛起的时期是五代十国,这是一个乱世,唐朝灭亡后,统一的华夏政权不复存在,中原处于割据时期,首先是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朱温是汉人,但为人残暴,很快就失了民心,他建立的政权也得不到大多数汉人的支持。

与朱温同时存在的还有李克用以及原来唐朝地方上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纷纷割据自立并建立政权,形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谁也无法统一天下,相对来说,强大的政权只有后梁和后唐,而后唐仗着武力强大灭亡了后梁。

正因为华夏政权处于衰弱期,才能让沙陀人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后唐政权鼎盛时期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是占据了中原的核心区,其他小政权都处于偏远地区。

沙陀崛起的时候正是华夏衰弱的时候

3、沙陀人选择依附唐朝是其壮大的一个原因

李克用这一支沙陀人很早就选择了依附唐朝,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反叛开始,一直有一支沙陀人依附唐朝,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至少当时唐朝是大一统的华夏政权,而且还比较强大,唐朝四处征战,不服从的民族几乎被征服或者同化,比如突厥、铁勒、吐谷浑、高句丽、回纥、突骑施等等。

沙陀人选择依附唐朝,在唐朝强大的几百年时间内,才得以生存并壮大,如果沙陀选择背叛唐朝,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到了唐朝衰弱时期,沙陀人就强大起来,进而占据中原建立政权。

五代十国结束之后,沙陀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绝大多数融入了汉朝,并没有做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下来,沙陀人统治中原并不是被汉朝接纳,而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征服的。

山西地区的沙陀集团,为什么能影响唐朝末期50年的发展呢

谢悟空邀请。

准确的说,应该是沙陀人影响了残唐五代的历史发展,对五代的影响要大于唐末。原因很简单,因为沙陀人借助镇压黄巢起义和藩镇割据的机会,形成了以晋王李克用为首的河东集团,统治中心就在山西太原一带。

沙陀族原是突厥人一支,唐朝中晚期,其中姓“朱邪氏”的一支东迁至今天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一带,逐渐汉化,因为骁勇善战帮助唐王朝屡立战功,被赐姓李,最早这个部落首领就是李国昌,他是李克用之父。

李克用的河东集团首先攻入黄巢起义军占领的长安城,立下了头功,因此李克用被封为晋王。此后等中原大地,主要是李克用和梁王朱温的战斗。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但是河东沙陀集团并未屈服,并最终在923年,由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并灭了后梁。以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三个朝代,都是源自于河东集团,除了后周建立者郭威是汉族人,后晋高祖石敬瑭和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是沙陀人,十国之一的北汉就在河东集团故地山西太原一带,也是沙陀人刘崇建立的。

唐末五代时沙陀骑兵为何那么强悍

沙陀骑兵,是以沙陀族人为主的骑兵部队,主要活跃在唐末宋初的五代十国之际。沙陀骑兵战斗力强悍,当世无可匹敌者,在唐末军阀混战时期打出了赫赫威名。在沙陀族杰出首领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的领导下,沙陀骑兵雄踞中原,陆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沙陀骑兵对整个五代十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两宋。

沙陀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规模较小的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多,为什么他的骑兵如期强悍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锻炼出了这个民族超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沙陀族来源于西域的处月部,处月部内部民以朱邪和沙陀两姓居多。唐朝时期,处月部主要在金娑山(今中国新疆北疆境内)下放牧。西突厥崛起后,处部月不得不在大唐和突厥的两大强邻中求生存,由于自身实力弱小,他们没有过多的选择,为求自保,只能采取骑墙政策,大唐和突厥,哪边占优势,他就倒向哪边。不过,这种行为在大唐看来无疑是首鼠两端的行为,是大唐绝对不能容忍的。

永徽三年(公元 652 年),处月部又一次勾结西突厥作乱,唐朝派出大将契苾何力前往平乱,契苾何力战斗中斩杀了处月部首领朱邪孤注,战后,唐朝在处月部故地设置了沙陀、金满二州。显庆三年(公元 658 年),苏定方与萧嗣业生擒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西突厥灭亡,处月部全部归降唐朝。

安之之乱爆发后,安西、北庭两处的唐军大多抽调回中原参与平叛,一时间唐军在西域的兵力十分空虚,吐蕃则趁机占领陇右与河西走廊,切断了安西与北庭和中原的联系。之后乘势大举进攻安西与北庭,驻守西域的唐军与沙陀骑兵浴血奋战,抵御吐蕃的进攻,但终究众寡不敌,安西与北庭陷落,沙陀族在首领朱邪尽忠带领下投降吐蕃。

沙陀投降吐蕃后,吐蕃将沙陀部东迁,到达甘州。看到了沙陀骑兵的强悍战斗力,“沙陀劲勇冠诸胡”,于是不断征伐沙陀骑兵加入吐蕃军,作为与唐军作战的先锋。连年征战,沙陀人口损失严重,困苦不堪,久而久之招致沙陀部民的强烈不满。吐蕃攻陷凉州后,又向把沙陀人迁到凉州去,沙陀人不仅给吐蕃冲锋陷阵,还被吐蕃像牲口一样迁来迁去,长期的不满彻底爆发了。首领朱邪尽忠、朱邪执宜父子商议:“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

宪宗二年,朱邪尽忠、朱邪执宜父子带领沙陀人脱离吐蕃,回归唐朝,在付出损失近半部族的代价后,沙陀族终于冲出了吐蕃军的围堵,来到了唐朝盐州,被灵盐节度使的范希朝编入灵盐军。范希朝改任河东节度使后,沙陀人又心甘情愿的跟着范希朝来到河东,而范希朝也将沙陀部族里的骑兵独立编成一军,称为沙陀军。

“希朝乃料其劲骑千二百,号沙陀军,置军使,而处馀众于定襄川。执宜乃保神武川之黄花堆,更号阴山北沙陀。”

二沙陀族的先天优势

虽然沙陀族归附唐朝,但仍然恪守游牧民族的传统,崇尚武力,男子从小就联系骑弓,骑术精湛,在这点上是中原王朝的军队所不能比的。沙陀族规定,成年的本族男丁必须参与征战,只要种族不灭,兵源就不会断绝,保证了其战时兵源的充足。而中原王朝一旦陷入财政困难,就很难征到士兵,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中原王朝虽然人口远多于少数民族,但是能发动的军队却还少于少数民族的原因。而且,沙陀族常年集体游牧,共生共存,共荣共辱,部队内部无明显的派系

分化。内部的安定与团结,保证了其部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此外,“军政统一”的政治体制让沙陀首领对沙陀骑兵部队有极强的控制能力与人生依附关系。且游牧民族勇猛好斗,耻于怯懦,士兵作战往往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故沙陀骑兵的战术执行力极高,无论指挥官下达任何艰巨的任务,他们都能不折不扣的坚决完成。

三沙陀族所处地区的地理优势

沙陀族随范希朝来到河东后,被指定在代北定襄生活,从此,沙陀族结束了游牧的生活,改为“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代北地处河东地区(今山西省)北部,河东处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连年战火,民风彪悍好斗,尚武之风盛行。沙陀骑兵后来又吸收了许多汉人豪杰,不仅增强了战斗力,还突破了沙陀族少数少的弱点。而且可代北丰富的牧场资源保证了沙陀人游牧习俗与沙陀骑兵充足的马源,沙陀骑兵规模逐渐扩大,后唐明宗李嗣源曾言:“太祖(李克用)在太原, 骑军不过七千, 先皇(李存勖)自始至终,马才及万”,至李嗣源时骑军规模达到了三万五千人。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沙陀骑兵在唐末时期成为一支越来越强的军事力量,几乎参与了唐王朝在后期所有的平叛的行动,其中就包括平定黄巢起义。但是,由于军阀势力越来越强,唐王朝再也无力回天,天下最终全面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沙陀骑兵也加入到群雄逐鹿的盛宴中来!

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在我国历史上,匈奴、鲜卑、契丹、吐番、突厥、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经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轮番上演过一场场历史大戏,但是沙陀却比较少被人提及,其实沙陀人也曾经深深的影响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另外还有地方政权北汉,也是沙陀人建立的。

沙陀人,又名处月,其以朱邪为氏,本是隋唐时期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人种特征为深目多须的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和粟特人有某种关系,他们最早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处月部和唐朝时战时和。公元808年,沙陀人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塞。唐朝廷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

到了唐末时期,沙陀人朱邪部首领朱邪赤心因平叛有功被赐姓为李,其他沙头人的姓氏也逐步汉化,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有些民族史学家称之为沙陀第一王朝,14年后的公元936年,沙陀人石敬瑭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称之为沙陀第二王朝),12年后的公元947年为契丹所灭,同年沙陀人刘知远在太原建立了后汉,称之为沙陀第三王朝,但是四年之后的公元951年,就被后周的建立者郭威所灭,同年刘知远的弟弟沙陀人刘崇建立了北汉,称之为沙陀第四王朝,历时28年。前三个政权统治中国中原一带30余年,北汉具有山西大部分地区20余年,可以说是沙陀人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来自西域边陲的小部落主导了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但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社会局面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

那么为什么之后沙陀人就从历史中消失了呢?其实这是五代十国以及宋朝时候的民族融合造成的,五代十国时期就和我国南北朝时期一样,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之后的宋朝虽然不算大一统的朝代,但是社会相对安定,这些民族又融合为汉人,所以后来的沙陀人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之中,当然也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契丹、党项、蒙古、女真等民族里面,他们的血脉实际上也留存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

为什么有学者说,五代十国是沙陀人的天下

为什么说五代十国是沙陀人的天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五代十国,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十国。为什么五代十国是沙陀人的天下这种说法,个人认为是因为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后唐、后晋、后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更有说法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也是沙陀人,所以会有学者会认为五代十国是沙陀人的天下。

沙陀人的来历

沙陀族源于突厥别部,属同罗、仆骨部。突厥为唐击破,又转属薛延陀。七世纪中,唐太宗灭薛延陀,分同罗、仆骨之人置沙陀都督府。因当地有沙碛,故称沙陀。沙陀本身是一个游牧民族本身没有记载史料的传统,唐代文献对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因此沙陀人早期的历史一直模糊不清。直至唐末沙陀人迅速崛起于代北后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民族,镇压黄巢起义,争霸中原,左右唐室,最终沙陀人以区区几万人的小部族,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四个王朝政权。

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及历代帝王世系

后唐:

晋王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因一目失明,凶悍敢战,又称“独眼龙”。沙陀人,唐朝末年因镇压黄巢义军有功被封晋王、河东节度使。为后唐的奠基者。因与后梁作战屡败,忧虑过度生背疽而死。终年53岁。

庄宗 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小名亚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子,母曹氏。沙陀人,袭父晋王位后,建立后唐,称帝。在位4年,926年在兵变中被箭射死,终年42岁。

明宗 李嗣源(公元867年—933年),生于应州金城,沙陀人,无姓氏,李克用收其为养子时赐名李嗣源。926年佣兵入洛阳杀庄宗继位,是为明宗,在位8年,病中兵变受惊而死,终年66岁。

闵宗 李从厚(公元914年—934年),小字菩萨奴,生于晋阳,原封为宋王,镇守邺城。933年12月继明宗位,在位仅2个月,被明宗养子李从珂废黜缢杀,终年21岁。

废帝 李从珂(公元885年—936年)本姓王,小名阿三,生于镇州平山。出身低贱10岁时被李嗣源收为养子,赐名李从珂。相貌雄伟,骁勇善战,因战功封潞王。934年佣兵叛乱,杀李从厚继帝位,在位3年。936年石敬瑭引兵入洛阳时自焚而死。

后晋

高祖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沙陀人,在位7年,后晋开国皇帝。

出帝 石重贵(913年8月2日—974年7月10日)沙陀人,后晋高祖石敬瑭养子,后晋末代皇帝在位4年。

后汉

高祖 刘知远(公元895年—948年)晋阳人,沙陀人后汉开国皇帝,在位2年。

隐帝 刘承祐(公元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晋阳人,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母李皇后,后汉末代皇帝在位3年。

北汉

世祖 刘旻(公元895年—954年),原名刘崇太原人,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堂弟。后汉灭,他自立为帝,创建北汉政权。954年冬病逝。在位4年。

睿宗 刘钧(公元926年—968年),原名承均,世祖刘旻次子,刘旻病逝后刘钧向辽国同月被册立为帝,自称儿皇帝,968年7月病逝于太原,在位14年。

少主 刘继恩(公元935年—968年),刘钧养子,刘钧死后继位,在位仅2个月,即被郭无为杀死。

英武帝 刘继元(公元?—991年),睿宗刘钧养子,少主刘继恩同母异父弟。郭无为杀死少主刘继恩后,拥立刘继元为帝,即英武帝,北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1年。

仅仅30000人的沙陀人为何能在中原地区建立4个王朝

据《新唐书》记载:公元808年,沙陀人不堪忍受吐蕃人的压迫,归附唐朝。唐宪宗把他们安置在陕西定边一带。在镇压黄巢造反时,沙陀人帮助唐朝镇压黄巢造反有功,唐朝赐李国昌为汉姓。李国昌死后,他的儿子李克用统率沙陀骑兵割据北方。在唐末,朱温据汴州为梁王;李克用据太原。唐灭,出现了“五代十国”。后梁(朱温)、后唐(李存瑁)、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应该说,他们都是沙陀人,只不过汉化的前后时间不同。

(李克用)

最早说:沙陀是西突厥别部,原名处月。其实沙陀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其族源起码包括突厥、回纥、粟特三个主要民族成份。来源地也不同,中原的居住地也不同。汉晋时期,河北远离长安和洛阳成为历史上的边区,胡化严重,大量的突厥、粟特、沙陀、回纥混居在这里,粟特人、突厥人在“安史之乱”被镇压下去以后逐步融入到沙陀人中去了。胡化严重现象一直到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这一状态才有所改变。

沙陀人与隋唐之前的鲜卑人一样,鲜卑人在东汉时进入中原,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几百年在中原都汉化了。赵匡胤祖籍在河北清苑县(宋称保州),祖宗数代都在河北藩镇任官。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的曾祖父沙陀人赵珽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大将,并且是河北三镇中最强的幽州(范阳)的将军。“安史之乱”被镇压下去以后,赵匡胤的高祖赵眺在唐朝天宝年间曾任永清、文安、幽州三县令。

由于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沙陀人用汉姓、汉字逐步汉化了。进入中原的沙陀人不管在语言、服装还是文化方面汉化的非常彻底。在唐朝末年,在外表上很难分辩清楚是沙陀人,只有他们自己人能分辩清楚。到了宋初,沙陀人跟汉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区别。赵匡胤在后周做禁军殿前点检,这么大的权力给赵匡胤,如果不是沙陀人,是难以想象的。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祭拜祖庙,看到青铜器就一脚踢翻,说这是什么东西,我祖宗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说明他无需汉人祭器,就是自己祖先不承认这些东西。根本的原因是:后唐后汉的皇帝是沙陀人,赵匡胤的祖母和母亲是沙陀人,她们分别是后唐公主和后汉的公主。所以他们都长期供奉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祠堂和排位。两宋皇帝都御用羊肉,不登彘(猪)肉,这是祖宗的习俗。

(赵匡胤)

总的来说,沙陀自鲜卑隋唐以来,又一个汉化的胡人,并且从五代到北宋,都是沙陀人,只不过历史遮遮掩掩,将前后汉化的沙陀人分成几段,最后将赵匡胤的胡人历史给遮盖了。中国历史就是一个胡人汉化的结果,前有隋唐、中间是北宋,后面是明清。

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是五代时期的著名精锐,为什么对上朱温的宣武军却败多胜少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沙陀骑兵其实就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本身和其它时代的像突厥,匈奴的骑兵并无不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沙陀人。

沙陀人是历史上有名的雇佣兵民族,人人皆兵。唐初跟着唐朝人打仗,后来又是吐蕃人的先锋。复归唐朝后基本上就是唐人的雇佣兵,后来唐河东节度使将沙陀人迁到河东,建立沙陀军,成为唐朝可以倚仗的一只强大的力量,此后唐朝大大小小的战争基本都有沙陀人的参与,唐末镇压黄巢起义沙陀人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首领李克用受封晋王。

几百年的战争历史使沙陀人形成了剽悍,好战,不怕死的风格。李克用,李存勖,李存孝,李嗣源等沙陀人首领都是出了名的名将。

至于李克用和朱温交战多次战败是真的,甚至梁军(朱温封梁王)还将太原城包围过,李克用甚至打算远走大漠。只不过后来梁军内部瘟疫肆虐,不得已退兵。

李克用为什么能被朱温收拾的这么惨,守仁君认为有几个原因。

李克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将军,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他身上还是有很多游牧民族的习性。唐末天下大乱,但是李克用的根据地河东却因为特殊的地形优势得以远离战乱,安宁富饶。但是李克用作为一个统治者却不知如何理民,在其它藩镇烧杀抢掠就算了,在自己的地盘也不干好事,纵容手下扰民,肆意抢掠杀人。搞得原本富饶的河东居然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

而朱温的地盘虽然是久经战乱的河南,但是他在自己的封地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稳定社会环境。使河南这个原本尸横遍野的废墟逐渐焕发出生机。朱温是由弱到强,李克用是由强到弱。

朱温的地盘虽然处于四战之地,但是朱温却能够稳扎稳打,打下一地,安定一地,联弱克强,收了一大批小弟。而李克用仗着自己强大的沙陀骑兵经常四面出击,借道远征。打赢了往往自己捞不着好处,打输了就只能全军覆没。而且导致李克用盟友尽失,内部也经常发生叛乱,最有名的就是李存孝了。朱温在一步一步强大自身,而李克用则完全没有章法,幸亏后来听劝和燕王刘仁恭联合,稍稍稳定住了局势。

而朱李后来局势的反转就基本上是因为李克用生了个好儿子。朱温的儿子连猪狗都不如。(朱温亲口说的)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杨师厚和他的银枪军的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