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身材的微短剧却有大能量,其精品化创作已是必然趋势。全国首档微短剧+综艺创新节目《开播!短剧季》与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将分别于本月13日、14日开播,这是”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的首次落地。”大屏”加速入场,创作者如何在大小屏破壁融合中发现新机遇,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成为推动”小屏”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热点话题。
小屏上大屏,推动短剧内容精品化
创新微短剧大小屏融合模式,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供给,推动微短剧内容质量提升。首批”品质东方·微剧场”将播出《金猪玉叶》《师傅》《赵小姐的日记》《执笔》等来自抖音和腾讯等平台的12部优秀剧目,涵盖恋爱、反诈、旅游等多个热门题材。”大屏是小屏的放大镜,也是天然过滤器。通过平台的自我投送,再加上行业协会的梳理与评估,集齐微短剧的‘小尺子’与大屏端的‘大尺子’,完成对优质内容的筛选。”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总编辑周捷介绍道。
从”刷剧”到”追剧”,大小屏的多元观看方式正在抵达更多观众。《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大屏用户回流,互联网电视(OTT)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超过3亿户。华策影视短剧创业中心副总经理吴容林认为,”互联网大屏的用户很多,而微短剧大屏在终端的应用尚处于蓝海阶段。以大小屏切换,在终端与本地生活打造微短剧栏目,来充分发挥微短剧业务的海量用户和流量,是双方的互补。”
优质IP的多形态转化,大小屏为其提供良机。”沿着大IP写下去”,能够触发精品化创制、融合传播的发展路径。在网文端,七猫网络文学《玉奴娇》在竖屏的付费短剧和横屏的腾讯十分剧场也皆是爆款,不同类型平台的用户均呈现出适配的特征。长剧IP也备受短剧青睐,《开播!短剧季》将”微短剧+综艺”的创新模式在大屏上打通,节目首选《杜拉拉升职记》《聊斋》《重返18岁之我是宁静》《包拯与公孙策》《终极一班》《离婚律师》六大经典长剧IP,打造以经典剧集为基础的创制精品短剧的新方式。而在播放端,抖音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是长剧《去有风的地方》的衍生项目,播放量已超过2亿;短剧《二十九》衍生自柠檬爆款IP《三十而已》;《庆余年》的衍生短剧《庆余年之帝王业》也于近期上线。
这表明,创作者既要有敢于”跨栏”的勇气,也要能找到能够跨越的一尺围栏。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银河工作室曹睿认为,”好的艺术内容不分长短,用更精致的制作和更深度的价值共鸣,进而实现跨越小屏、大屏的融合传播发展路径,去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流量还是口碑,看似是衡量微短剧品质的两极,实则并不矛盾。业内人士指出,微短剧有其自身特点,节奏更快、时间更短、情感因素更浓;但以产业的更长生命周期看,在激发多巴胺之外,精品微短剧的核心在于从情绪价值走向故事价值,进一步走向对当下的社会关照。播放量破10亿的抖音春节档短剧《大过年的》,以小切入口展现当代婚姻生活中的”看见”与”被看见”,切中当代人关注的命题。而大屏+小屏的模式,在推动微短剧创制生态的深入探索。
以”微短剧+”传播优势赋能千行百业
“大屏”入局”小屏”,推动带有草根气的微短剧朝精品化再迈一步,”微短剧+”千行百业已是趋势。近期,微短剧与文旅业的组合热点纷呈,短剧《大过年的》展现出广东汕头的骑楼文化,《我的归途有风》彰显四川美食以及川遗文化,《回到原始部落做首领》更是展现出上海广富林遗址的文化韵味。在文旅产业加持下,微短剧中的烟火气与新鲜感扑面而来,成为强化微短剧故事价值的加分项。
深化业态融合,不仅是”微短剧+文旅”,科技、教育、普法等万物可加。精品短剧是大城市的消费入口,大脑天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苌江认为,微短剧正在更加”功能化”,”用剧的形式告诉大家如何学习,如何理财,如何重塑自己的心理健康,这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赛道。”
微短剧正在迎来转型迭代、提质升级的新阶段。上海以打造网络文化消费流量新高地为目标,不断创新集成产业政策,为微短剧链接城市各行业服务资源,探索”微短剧+”的多元模式。据悉,”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聚焦微短剧”创投制播融评”全产业链,探索电视端、移动端融合生产传播新模式,推动线上内容与线下业态相互赋能。”这一举措,对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两大业务,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品质计划’。”上海网络视听协会会长徐辉认为,”打造上海微短剧创新创优高地,构建可持续、高质量的微短剧产业生态,推动中国微短剧行业迈入高质量新阶段。”
作为国际传播中心,上海大力推动微短剧”走出去”,主流媒体携手出海生态伙伴向微短剧出海提供海外制作、译制配音、发行运营、商业变现、技术支持等服务。上海东方智媒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崔一楠提及,”国际化、时尚化是魔都的底色,上海非常适合链接海内外的资源,我们将不断完善产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希望能够成为微短剧出海的枢纽。”
作者:孙彦扬
文:孙彦扬(见习记者) 图:主办方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