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很多人就是因为这部剧,喜欢上了明朝的历史。笔者也是这部剧的粉丝之一,所以就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这部剧的个人见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斗得过商场敌手,却斗不过大明朝的天。
沈一石作为浙江首富,纵横商场多年,手下的店铺无数,更是有上千张织布机,每年光是丝绸这一项,就可以给他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从他平常对各级别官员行贿的数额来看,他每年的净收入,绝对有很大一笔。
江浙地区的商业本来就比较发达,有不少人选择从商,所以沈一石在商场是有不少竞争对手的。但是沈一石却能够牢牢的占据首富的地位,这就说明他肯定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就比如,当高翰文刚刚赴任杭州的时候,不同意郑泌昌等人改稻为桑的决策,而沈一石又急于从中牟利,所以他就给郑泌昌出了一个主意,决定用美人计来瓦解高翰文。经过一番谋划,他成功地瓦解了高翰文,距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件事情就充分说明,沈一石其实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智慧的。
他的这种政治智慧,就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经过多年的谋划,成为了织造局最大的合作伙伴,而织造局又属于皇帝的个人财产。通过这一步,沈一石直接就拥有了官方背景,这也成为他纵横商场多年最大的依仗。每年光是通过织造局的生意,就能给他带来很大的现金流。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因为自己的政治智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地位,同样这也是一把锋利的匕首,用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伤了自己。沈一石最后的覆灭,与此不无干系。
当时改稻为桑正进行到关键时刻,负责此事的郑泌昌与何茂才明白自己如果再推行不下去的话,不仅乌纱帽保不住,就连项上人头都不一定还保得住。所以他们就催促沈一石抓紧带着粮食到受灾的县去买灾民的田地,然后抓紧种上桑苗。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这么做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问题就在于,沈一石前去买田的时候,不仅带着朝廷赐给他的官服,还在运粮的船只上挂上了织造局的灯笼。这也就意味着他是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来买田地,而买田的价格又远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这就相当于,他奉嘉靖帝的旨意贱买灾民的田地。
这么一来,不就成了皇帝强买自己子民的田地了吗?这是嘉靖所不能容忍的,因为只要有皇帝敢这么做,他就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民心。自古以来,得民心难,失民心易,又有哪个皇帝敢冒天地之大不韪干这种事呢?
所以说这件事传到嘉靖帝的耳中以后,嘉靖帝暴跳如雷。很快锦衣卫就代表嘉靖帝,火速奔赴浙江调查这件事。此时的沈一石,已如待宰的羔羊。
不过沈一石面临海瑞的刁难以后,却把提前遮挡起来的横幅亮了出来,只见上面写着奉旨赈灾的字样。明明是贱买田地,转眼间又成了奉皇帝的旨意来赈灾,转变之大,让人应接不暇,沈一石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其实当时沈一石应该是这么想的:
第一,如果没有人拦着自己的话,那就按照低价把灾民的田买了,然后抓紧把桑苗给种了,那么改稻为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每年就能多产几十万匹丝绸。嘉靖帝一高兴,或许自己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买田这事就能算了。第二,如果真碰到有人拦着自己,那么打着奉旨赈灾的名义,相当于为皇帝做了好事,赢了民心,那么皇帝也不会怪罪自己。
沈一石能这么想,完全是凭着自己沉浸官商两道多年磨练出来的智慧。但是,他的这个做法却害了他。
刚才已经说了,打着皇帝的旗号去贱买灾民的田地,这是嘉靖帝最大的忌讳。嘉靖帝自诩为天下万民的父亲,自己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怎么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呢?即便是沈一石真的把田给买了,桑苗给种了,大不了事后他再把责任全部推到沈一石身上,自己却坐享其利。
而且沈一石的第二个想法也是一步死棋,他把本来用于买田的粮食全部用来赈济灾民,真正买田的时候就没了粮食,这么一来等于增加了改稻为桑的难度,最后很有可能搅黄这件事。改稻为桑完不成,他又让嘉靖帝的名誉受到了损伤,嘉靖帝怎么可能不整他。
所以说从一开始,沈一石就错了,他以为自己准备了两条后路,实际上这两条路的尽头是同一个死胡同。
沈一石在商场混了那么多年,见过了那么多的大场面,他知道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说,是无法与大明朝唯一的“天”相抗衡的,但是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凭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博得一线生机而已。与皇帝争命,何其难矣!
在嘉靖帝看来,沈一石不过就是自己眼中一颗不起眼的棋子,既然是棋子,有用的时候当然不能放弃,但是当它没用的时候,就只能成为一枚废棋。此刻的沈一石就已经被榨干了所有价值,从他犯错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嘉靖帝眼中的一颗废棋。废棋的下场,又能好到哪去呢?
很快对沈一石的处决书就下来了,上面这样写道:“查浙江商人沈一石欺瞒织造局,营商肥私,以商乱政,着令即刻将其抄家拿办,所抄私财,悉数调拨军用”。
最后走投无路的沈一石,知道自己终究难逃一死,在熊熊大火中,他选择了自我了结。一代富商大贾,就此烟消云散。
今天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分析就结束啦,喜欢这部剧的朋友,欢迎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