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视等新媒体的出现,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也因此,近一二十年我很少看小说,尤其是长篇。最近得到一部很别致的长篇小说《商贤》,作者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叫侯泉声,我认识。很多人叫他“老侯”,我也这么叫。本以为老侯只是个企业家,当然还知道他喜欢传统文化,没想到他会写小说。出于好奇,我通读了,发现这老侯不仅会写,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会——行文老到,眉目清晰,挥洒自如。当然,该小说的价值主要不在这方面。仅仅从文学角度评价这部作品,不但不能彰显其主要价值,窃以为反倒减损了它的光辉。

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均有涉猎,有过一点研修,得知《商贤》是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现代管理和经商之道的时候,便有了想一探究竟的兴趣。读后真是深感享受,满心喜乐!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有文化底蕴的小说。说到文化底蕴,好像并不稀奇,过去几十年,文化反思的小说多得不可胜数,不都是有底蕴的吗?至于种种历史剧(包括宫廷剧和玄幻剧等),传统气息之浓,中国元素之多,似乎毋庸置疑。然而《商贤》的文化底蕴大大有别于此类。

我了解,老侯酷爱传统文化,到处求师问学。与一般文人所走的路子不同,他没有走学院派的路,不是去拜谒名校的专家教授。他走的是民间道路,常常参加民间的传统文化论坛,多向民间有学养有修为的老师请教。这在学院派的人看来是“野路子”,殊不知,这恰恰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正道和捷径。他知道,在传统文化早已式微的当代,民间尚有高人。例如,真正的中医大家往往在民间。古人也早有训诫:学在民间,道在山林。老侯是企业家,他学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了成就学问或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学以致用:一方面修养心性,开启智慧,幸福人生,另一方面将其大道应用于商海博弈,光大人生,成就伟业。

如果硬要界定一下《商贤》的传统文化特色,我以为它属于“正解的传统文化”和“实践的传统文化”。当代文学中文化反思类长篇小说,虽然涉及传统文化,但基本都是西方文化理念下的观照,侧重于批判,故而封建性、消极面的东西较多。其实,这些作者并不懂中国文化,起码是不得要领,更谈不上传承智慧。此类作品无助于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建立。至于那些历史剧,虽也能多方面展现传统文化的知识和魅力,但总感到缺少一种“魂”,距离“正解”还有相当的距离,更不具备当今社会的实践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有学以致用的传统,“礼义之邦”的美誉是古人在世代相继的实践中赢得的。《商贤》的传统文化底蕴绝不是掉书袋式的引经据典,作者确实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蕴含的智慧。而智慧不是教条,难以定说,它能因应任何沧海桑田的变迁而永不过时。小说主人公韦达人起初创业凭着性格和智商的优势,虽小有成就,却因智慧不开、定力不够,过不了荣誉和色相的关卡。后经其父韦忠毛的提点和民间传统文化班的学习,尤其是杰然老师系列课程的启发,渐渐走上了商贤之路。

来自民间传承的纯正的传统文化,不仅成就了韦达人的人格,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用过言教、境教、身教的种种措施,从尊师重道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其团队打造成了极具向心力的集体,宛如和谐的大家庭。在商海博弈的惊涛骇浪中,韦达人正是凭着自身和团队核心的守正创新,以及全体员工的戮力同心而登上了“亚洲鸭王”的峰巅。小说通过典型化的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描叙,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修齐治平的智慧,运用于现代,照样亨通,并且可以圆融无碍。就我本人的阅历来说,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小说并不少见,但富有如此实践性意义的,《商贤》是第一部。

至于传统文化的义理,现代一般文人似乎都能叨咕几句,甚至有人能够口若悬河。在学术自由的大背景下,人们多习惯于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以求得学术观点的原创性,并不太考虑观念的“正”与“不正”。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是很讲“中正”的。从“正”的造字可以看出,止一为正,而一由道生。古人为文大都讲究“原道”、“征圣”、“宗经”。而“道”、“圣”、“经”又几乎是一回事。《商贤》中“正解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以经典为核心、以道德为核心和以心性为核心。经典是讲道的,在天为道,在人为德,而道德虽显露于行迹,更深植于心性,所以这三个核心实为一体。《商贤》的传统文化意蕴正是通过这“三心一体”呈现的。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商贤》的作者紧紧锁定儒道佛“三教”,可谓抓住了根本和灵魂。韦达人的传统文化素养最初受教于其父韦忠毛。韦忠毛教他的是“四书之首”的《大学》。这是儒家最基础的经典,其“三纲八目”将儒家思想的主旨和修学次第系统地呈现出来了,可算是一篇“儒学概论”。韦达人正是通过反复诵读此经,领悟了的“大学之道”,打下了纯正的传统文化根基,并完成了人格的第一次升华。进一步深解传统文化,则是通过广泛参学,尤其是听了杰然老师所讲的《了凡四训》系列课程,韦达人从因缘果报层面上了解了传统文化更深层的精神内涵。《了凡四训》虽未被古人列为经典,但其内容丝毫不偏离经教,的确是一部“原道”、“征圣”、“宗经”之作。而这“道”、“圣”、“经”贯通了儒道佛。三教在《了凡四训》中是浑然一体的。

韦达人的修学和成长并不一帆风顺。大学之道和因果思想固然增长了他的正能量,但仍然经不起屡屡痛失至亲的打击。欣荣法师的开示,内观、佛七的参修,似乎未能使其摆脱颓唐,却也渐渐唤醒了他潜意识中的慧根。最终,在大山的访贫问苦中激起了自性中的慈悲德能。韦达人的心量拓展了,人格进一步升华。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动态演进,在艺术表现上是相当成功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动态演进不是随意虚构,它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契合人物心理的规律,深得了圣教的精髓,彰显了大道的魅力。而这大道,当今世人乃至文人学者大都不知,真正有道的业内人士自能心领神会,并会为这部小说点赞叫绝!

算起来,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已有三十多年,近二十年来我对传统文化格外关注。和老侯一样,我的修学也主要是走民间道路。这种修学完全不同于学院派的做学问,它注重学以致用,注重心性修养,直取传统文化的精魂,最终以道驭术,利人利己,成就人格,建功立业。这种传统文化修学的意义不受时代、地域、身份等等方面的限制,随缘自在,妙用无穷。《商贤》贯穿的虽是古道,但并不陈旧,它与现代生活并无距离。现实的复杂变幻、商海的激烈竞争,其秘诀并不在古道之外。在我看来,《商贤》好比一首交响曲,传统和现代的旋律自由变奏,浑然天成,蔚为大观,读来真是审美和智慧的享受!

《黄帝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庄子》有云:“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商贤》似乎达到了这个境界。作为一部小说,《商贤》虽有对于经教和心性修养方面的议论思辨,但毕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它更注重展现圣贤之道在世俗应用层面的魅力。《商贤》除了重点阐扬儒家思想的真髓而外,还涉及到佛教的某些玄奥义理,但并不过多展开。我想这是考虑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小说主人公韦达人在三教方面都用过功,却更加青睐于儒家,摄取佛法的也基本锁定在“人间佛教”层面。人间佛教与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相汇合,特别和谐自然,这恰恰显示了老侯的圆融贯通和善巧方便。《商贤》深具传统文化底蕴,却毫无深涩的学究气。行文那样的质朴!情节那样的生动!人物那样的鲜活!义理融注其中,时而引人好奇,时而发人深省,时而让人颖悟。

《商贤》的问世,不管世人如何看待,窃以为这是文坛的一件大事,至少它应该成为文坛的大事。如果世人对其足够重视,能使《商贤》家喻户晓,这不仅是作者之幸,更是文坛之幸,甚至是社稷之幸!因为《商贤》中的传统文化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于国于民都有大利益,对于当代国民文化自信的建立也会大有助益。当然,当今社会媒体多元,纯文学性的小说很难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若能改编为影视作品,则受众更广,影响更大。这一点,老侯当然懂。近闻老侯有意将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这实在是件大好事!但愿改编过程中能够原汁原味保持小说的文化理念,并更加通俗、鲜活、生动。

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读《商贤》、爱《商贤》!预祝《商贤》改编成功!(卞新国)

作者简介:

卞新国,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卞新国,镇江人,1959年生,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镇江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老子同道会江苏分会副会长、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镇江丹徒区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冠城集团高级顾问,冠城国学堂特聘教授,镇江市民宗局、社科联和地名办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