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信”指的是信用,其文字上的含义是“人言”,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信”字被放在“五常”的最后,代表着最基础的道德准则,道德的原则是责任,假如一个人“言而无信”,意味着这个人根本就不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智”指的是我们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用智慧,而不要用情绪来作决定,尤其是不要让怒气来左右你,当你的怒火起来了之后,一定要提醒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言行规范,其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另一个是保持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距离。很多年轻人香港黑社会片看多了,动不动就“拜把子”,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这都属于活得迷迷糊糊的“小人”。

“义”简单来说就是责任,是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国家所应负的责任,“负义”这两个字一般与“忘恩”搭配到一起使用,很简单,你对一个对你有恩的人都不愿意负责任,更何况对其他人了,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

“仁” 作为“君子”的最高标准,指的是怜悯他人的疾苦,积极帮助他人从苦难当中摆脱出来,其实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慈悲。顺便说一下,我们这个星球上“流俗众,仁者希”。

“五常”是一个简单实用的道德准则,因为就五个字,容易记,也容易理解。剩下的只是你愿意做“小人”,还是做“君子”了。

资料拓展: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真实本意是什么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真实本意:我个人理解:儒家是想通过这种理论的宣传、推广,达到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放弃仇恨,减少杀戮,相互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讲礼仪,守规矩,团结和谐,天下太平的人文环境,让天下人安居乐业,人人生活美好的目的,这就是儒家的本意(当然是我一家之言而已。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儒学创始人,一代教育领域里的枭雄,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上看。当时正处于战国时期,七霸争雄,抢夺天下,战争频起,杀伐不断,连年饥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作为一代教育大家,孔子无力回天,靠他一人之力,阻止不了杀戮,统一不了天下人的思想,扭转不了统治者的意志,只能从教育,从思想根源入手解决人间的纷争。它针对国与囯之间,各国人民内部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创立了儒家学说。而仁义礼智信,又是儒学的核心之一。对仁义礼智信内容,及含义古今学界著书立说,解释得非常请楚。

其次,看一下孔子儒学中,仁义礼智信内容的本质。孔子讲的仁爱我理解是,上至君王下至地位极高的官员,对百姓应有爱民之心。百姓之间应互爱,这种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爱,在道义上是义不容辞的,富人应丈义疏财,慷慨捐献,穷人应克守本分,独善其身。当官的应达则士善天下,各施仁爱之心,共同打造和谐环境;礼智则指通过学习,提高智商及对问题辩别事非的能力,君遵君的规矩,民守民的规则,讲秩序,有礼节不能无法无天;信指国君爱民一言九鼎,民与民互守信四马难追。纵向间,横向间相互信任。不再因猜忌产生矛盾,甚至导致战争。从以上历史背景,及儒学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看,其目的是天下太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