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对一个人有多大影响

家风家训,对于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做用。家风正、好父母、好家风,会给孩子以好的影响;反之,父母欠修养,家风不正,会给孩子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不仅靠家长用言传,而且重在身教。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树立良好的家风,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重视家训

什么家训?

家训,是指家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

曾国藩为什么如此重视家训?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那个时候,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直接教育督促子女,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于是,便有了流传后世的《曾国藩家书》,也就是曾家的家训。其实,这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该书信集近1500封。内容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十分重视家风家教,即使工作到深夜,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他对兄弟、子女严格极其要求。比如: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攒钱买田,不准穿华美衣服,不准训斥仆佣,不准轻慢邻居,不准仗势欺人等等。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这也正是曾国藩重视家训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家族为何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为何长盛不衰?这要从他的爷爷曾玉屏说起。

曾家从曾玉屏往上推溯,四、五百年间竟然连一个秀才都没出过,标准的草根阶级。

曾玉屏年少时,家境有所好转,其父将其送到私塾读书,以求讨个功名。谁知曾玉屏一来家境不错,二来缺乏严师督导,整天和一帮富家之弟混迹于酒肆闹市之中,游手好闲。

一晃经年,父亲去世,曾玉屏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邻里之间经常议论其父辛劳一生积攒下的家底恐被他要败光。邻里的闲话,父亲的去世,家庭的重担,让他突然感受到世道的艰难。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曾玉屏痛定思痛,觉得自己读书不成,于是打消了求功名的念头,踏实做个安分守已的农人,保住父业。

从此曾玉屏像换了个似的,起早贪黑一心致力于农桑之事。经过多年的辛劳,终有所获。再加上他识文断字,好为人排忧解难,赢得了族人的尊重,成了乡里的族长绅士。

生活的磨砺,人生的感悟,让曾玉屏认识到良好家风的重要性,为此他要求家人努力做好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要疏远六种人:看风水的、算命的、医生、和尚、巫道,还有做客赖着不走的。

因为悔恨自己年轻时不努力读书,曾玉屏便将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儿子曾麟书身上。不惜一切,遍访名师,以求读有所成。可事与愿违,曾麟书一来天资平常,二来考运不济,连考十七次,方才取得个秀才文凭,此时他已是四十三岁的油腻大叔了。而同时二十一岁的曾国藩随父应考,取得备贡生资格。第三年曾国藩考取举人,二十七岁时一路通关,会试、殿试、朝考,节节顺利,连续中进士,点翰林,达到个人功名的最高值。

孙子曾国藩金榜题名,但曾玉屏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冷静的对儿子说“宽一虽然点了翰林,我家依然要靠种田为生,不可以靠着他吃饭;做官有许多开销,家中的生活用度不要累他分心,要使他专心事业才好”曾书麟谨遵父训,家中依然男耕女织,勤俭的家风丝毫未变。曾国藩因无家事所累,在京城八、九年中,专心治学,学有所成,与其祖父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

到了曾国藩主持曾氏宗祠之时,他依然牢记祖夫的教诲。只不经过数十年的风霜雨雪,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以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改革者著称的曾国藩,将曾氏家训发扬光大,上升到理论高度,其以《曾国藩家书》示人的教育思想,更是被后人奉为研学、治家、立业、做人、行事的精典之作。

其核心是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上,以“孝悌、忠信”为人生准则,这也是人们处世的共同需要,对于当时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故《曾国藩家书》自清末出版以后,成了识字之家的必备之书,人们以此来教育家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曾氏后代更是深得曾国藩“孝悌忠信”思想的精邃,以此为立身之本。现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曾氏子孙,大多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事有所成,因此说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