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不饮盗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

【释义】: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盗泉是一个泉口的名字,象征偷盗),清廉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志士不饮盗泉”出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什么意思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两则典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却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饿死是活该.完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两则典故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孔子不饮盗泉,仍可从别处讨得水喝;饥饿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从别处讨得饭吃.等等.这些情节不需要我们去设置,如果太聪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设,也就没有了一切,而且,所有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今之人骂古人迂腐者,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也.我们没有必要以自己的心思揣度圣贤,对先贤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难道就你聪明,别人都是傻瓜?做人要明白道理.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解释是什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如下:

首先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廉者不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其次这句话深层次的意思是说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我理性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摧眉折腰、苟且偷生。这是古代的君子之道。

出自《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子的高尚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是东汉梁国榖丘(今河南虞城县谷熟镇)人。

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拾金不昧,坚守节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