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座古老的宫殿,成为了圈粉「收割机」,深深治愈了年轻人焦虑的心灵。

在弹幕上,有年轻人说:「失业的第45天,看完后心灵被治愈了」;

在豆瓣上,有年轻人说:「前段时间承受着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双重焦虑,在崩溃边缘摇摇欲坠。看完后,感觉松了口气,藏族同胞的不内耗,让我明白得向内观心,慢慢找回自己的节奏,重新主宰自己的情绪」;

在抖音上,有年轻人说:「他看到了现代职场中丢失的古代精神,纯粹的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在小红书上,有年轻人说:「这是个缺氧却不缺信仰的地方,以前总是害怕缺氧,但是为了信仰,我想马上进藏」。

治愈年轻芸芸众生的,正是由腾讯视频和天成嘉华联合出品制作、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的纪录片布达拉宫》。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布达拉宫的纪录片,《布达拉宫》历经三年多的创作时间,并由演员胡歌担任旁白配音,通过七集的篇章,讲述围绕着布达拉宫的鲜活故事。

截至目前,该片主话题微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累计浏览超8000万,视频号和抖音的纪录片官方账号累计涨粉19万,《央视新闻》《新华网文化》《纪录中国》《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网》等主流媒体更是纷纷推荐,给予了一致好评。

这不禁引发了1号的好奇:为什么遥远的布达拉宫,能够治好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一个生机勃勃的「系统」

一提到布达拉宫,一些固定的描述往往会在我们的脑海里快速生成:「雪域高原的圣洁象征」「神秘崇高的宫宇」「始建于松赞干布」「来西藏必打卡的地方」等等。

仔细回想,在这些表达中其实存在着一个隐蔽的共同点:布达拉宫,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象征物。所以,以影视内容的形式呈现布达拉宫,似乎只需要依照一个线性的时间叙事来展开。

然而,纪录片《布达拉宫》首先试图挑战的,正是这种刻板印象和叙事的固定模板。在纪录片《布达拉宫》的座谈会上,后期总导演张钊维总结了三个「多」:拍摄多机位、文案多视角以及视听多元素。这三个「多」,让纪录片《布达拉宫》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观察视角——

将一座古老的宫殿,视为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系统。如同传媒1号主编浅度在研讨会上所谈到的那样,布达拉宫变成了一个「活体」。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这个系统,展现出了两个重要的属性。

第一面,是依托建筑而产生的生态属性。纪录片为我们揭示了布达拉宫不为人知的一面:它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生态建筑」。

在第三集《筑生态》中,研究员曾华带领着小分队深入到宫殿内部,探索布达拉宫最深处的地垄(地下结构)。因为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这里早已形成了一个无比丰富的微生态系统。尽管,这个以虫害为主的生态系统是需要被防治的,但防治的方法也不是简单粗暴地使用化学药剂,而是要寻找更为生态的解决方案。

同样,在纪录片的镜头下,布达拉宫不再是一个个矗立在高原的静止宫殿,而是变成了一座会「吐纳呼吸」的宫堡。布达拉宫墙体上层的材质并不是普通砖瓦,而是使用了当地特色且通风透气性更好的白玛草。「白玛草墙」正是在西藏当地才会存在的特色「生态建材」。并且,在布达拉宫维修科工作人员的意识中,白玛草也是有灵魂的,所以他们才会拟人化地给不同形态的白玛草取了不同的小名。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万物有灵的生态观,总是体现在《布达拉宫》这部作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另一面,则是围绕历史而产生的文化属性。通过纪录片的抽丝剥茧,我们发现布达拉宫形成了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系统。在这个文化系统里,汉藏交流是不变的主旋律。

我们看到了许多充满浓厚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元素:

有牦牛布门帘,利玛铜、铜鎏金、藏纸藏墨等古老又精湛的制作工艺,有藏历年、泼甜墙等风情浓郁的民俗文化,有地垄、阿嘎土、白玛草墙等让人眼界大开的生存智慧……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我们也看到了祖国内地文化对西藏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不论是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修筑红山宫,还是几百年前红宫、白宫的修建,又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布达拉宫经历的两次大修,不论是布达拉宫的诞生还是新生,都与内地息息相关。作为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博物馆,布达拉宫收藏了明清两朝封赐的封诏、金册等历史文物,以及众多典藏典籍、造像、唐卡、画作、服饰等,是一座极其珍贵的文物宝库。这些宝贵的文物所叙述的,正是千百年来汉藏交流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波澜壮阔历史的一个重要横截面。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甚至在片段的一瞥中,我们也能洞察到这种文化间的交流也连接着更广阔的世界。

响铜佛像第六代匠人夏勒与他的儿子日夜研究铜像的比例、线条、神韵该如何精准地呈现出来,不断精益求精,而这座释迦牟尼铜像的订单,来自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往来,但依托佛像所传递的,亦是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最瑰丽的文化价值。

尼玛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在「系统」观念的加持下,布达拉宫既是厚重的、又是轻盈的,既是崇高的,又是朴素的,既是古老的,又是当下的,既是文化的,又是生态的。这样的「新质表达」,自然激起了大量的自来水。在视频、社交平台,许多观众甚至形成了「追剧式」的观众观看习惯,纪录片收获了多条点赞过万、百万播放的视频。#布达拉宫的美学震撼# #人生一定要体验一次泼甜墙# #布达拉宫为什么要用草筑墙# 均获微博热搜推荐。

让互动「外溢」

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然需要丰富的互动过程来维系其运转。因此,纪录片《布达拉宫》用了非常多的笔墨来展现互动的故事。

最令人产生意外之喜的,是无数普通人与布达拉宫之间的互动。

我们看到了非常多的「具体的人」:

作为布达拉宫的古籍抄写员,丹巴热杰家中六代人都在布达拉宫工作。他本人在工作时,为了少上厕所,只喝很少的水,每次开始抄写就会忘记时间;

唐卡画师噶玛德勒已年近九旬,一生早已献给了唐卡。他对自己的曾孙女说:「我的宝贝曾孙女,趁我还活着的时候,好好学」;

顿旦、普琼、次朗负责维修布达拉宫里的扶梯。当他们完成修缮工作后,他们像古代工匠一样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梯子的后面。「我们会被遗忘,但梯子不会,梯子会一直留在布达拉宫」;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纪录片中的他们是那么的平静、专注、笃定,他们都有着有限的生命,却一直在追求艺术的不朽。对于在当下感到焦虑、不安、疲惫的年轻人而言,《布达拉宫》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传媒1号主编浅度在座谈会上表示:「该片通过重燃年轻人对世界的好奇心,重建年轻人对工作的意愿,通过真谛的聆听与智慧的领悟,依靠作品带给人们的内心力量,走出个体的现实困境」。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我们又能从这种人与布达拉宫的互动中,看见个体与布达拉宫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多元化的关系模式。

有基于定制产生的契约关系模式

根据纪录片的故事,布达拉宫的许多维修项目除了部分由宫内工作人员完成外,有一部分是通过订单下达给工匠或周边乡民完成的,如修补白玛草墙所需的白玛草、修补藏文古籍所需的藏纸藏墨、泼甜墙所需的黄土、更换门帘所需的牦牛布等等。这种定制服务反映出二者存在一种基于供需双方需求的商业关系。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也有基于文化传统与宗教情感的情感连接模式

为了实现对布达拉宫的保护与非遗传承,供需双方又不完全是商业关系。如布达拉宫想通过实施维修保护项目,带动非遗传承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在许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渗透了藏族群众对布达拉宫的深厚情感。例如桑珠收购牦牛布时,旺久听说布达拉宫要用,就把原本准备给儿子结婚做帐篷舍不得卖的牦牛布献了出来。而康珠在完成买卖合同外,又主动捐献了一部分牦牛布。

这一幕幕场景,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变得具象化了。正如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纪录片《布达拉宫》总顾问张柏所说:「《布达拉宫》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片子从文物的角度,把我们文物保护维修特别要害的问题,重点反映出来了。我们现在保护遗产和文物,还要依靠人民,没有人民的保护就没有今天」。

而最令人感动的,则是从众多普通人身上看到个体与文化之间的互动。

讲述抄经人教孩子们写字、列西制作藏墨、彭措泽仁雕刻经板,三个故事,为观众展示了布达拉宫里的典籍文化产生的过程,以及古籍的保护和修复。第七集里通过次仁多吉的藏纸制造故事、仓珠的刻字故事和阿佳娜姆的服装设计故事,展现了多样化的文明载体对传播布达拉宫相关元素以及藏族文化起到的积极作用。

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文化传承寻找到新路径。《布达拉宫》在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布达拉宫管理处-数字中心的珍贵资料和支持,古老的宫殿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在高清数码记录和展现新技术的文物修复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文化与科技在纪录片中的融合。

一部布达拉宫纪录片,治好了精神内耗-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正是因为纪录片建构起了一个囊括古老建筑与众多小人物的「互动视角」,使得凝聚在布达拉宫上的文化与情感价值,能够在互联网中击穿圈层,深深打动年轻人,从而形成了互动「外溢」的传播效果。

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纪录片《布达拉宫》总监制朱乐贤在座谈会上表示,「有观众在纪录片的评论区从知识和文学角度手写了观后感和片中的解说词;有观众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片中的摄影、构图和色彩搭配;有的观众从故事的角度赏析片中的人物和叙事技巧;还有观众从音乐角度赏析片中的原创音乐。我们也和美学平台站酷共创活动,征集设计师眼中的《布达拉宫》,参赛者通过观看纪录片后的原创手绘、字体设计、AI创作等多种艺术创作创新和数媒融合的形式,诠释藏文化和民族美学;还和文旅平台同程旅行,联合发起沉浸式打卡《布达拉宫》的线上活动,用纪录片助力文旅」。

当「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有了更加的新质的表达,年轻人必然会报以热忱与真挚,与古老的宫殿来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

1号结语

于无声处听惊雷,或许是形容《布达拉宫》带给观众震撼的最好形容词。

座谈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的一番话令1号深以为然:「真正的文化纪录片就应该像布达拉宫那样,没有喧闹,也不去迎合,它自己朴素的存在,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

如何让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今天拥有更新质的表达,如何让中国纪录片行业真正创造出跨越空间地域、跨越社会阶层、跨越国家藩篱乃至跨越文化区隔的优秀作品,《布达拉宫》给予了一个响亮的回答。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