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院线电影有点意思,老片重映的,国外引进的,动画的、真人的,虽说没出那种万人空巷、狂揽几十亿的大爆款,但观众的选择还算不少。
还有一部近期正在上映的,主演是老带新的配置,出自名导之手,虽然不是暑期档最火的电影,但不少小伙伴都想让我聊聊——《刺猬》。
这是“第五代导演”之一顾长卫的最新作品,主演葛优、王俊凯,配角都是一种影视剧的熟脸演技派,妥妥的A级制作。
影片改编自作家郑执的短篇小说《仙症》,并由他亲自执笔创作本片的剧本。
喜欢看国产小说的书迷,会打趣地把郑执列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因为他的小说以东北地区为故事背景,细致描写东北人的真性情,幽默又不失深度。
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刺猬》在此基础上,去掉了那些晦涩的文学性内容,变得更加直白、电影感,同样以主角周正的叙述视角展开。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选择阅读———-
他从小是个心思敏感的孩子,因为说话结巴,没少被同学嘲笑和欺负。
霸凌让他对学校十分厌恶,学习成绩从没好过,周正的父亲不懂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懂得考砸了就骂,不听话就打,从来不理会儿子的真实想法。
周正生于一个大家庭,有三个姑姑,他的爸爸排行老小。每到逢年过节,家里都是人丁兴旺的景象。
但作为家庭中的最底层,周正少不了被大人们唠叨,拿着他的学习成绩、怪异性格说来说去,最后得出他“中邪”的结论,各种偏方都试了遍,但结果连口吃都没有治好。
可以说,周正的童年和青春期是十分痛苦的,考砸、被打,犯“病”、治“病”,如此循环往复。最绝望的一次,周正在被父亲痛打一顿后,选择跳楼轻生,但事后父亲也只是找人把阳台封死,断了他所有的出逃之路。
家里唯一能让周正觉得有意思的大人,是大姑父王战团。
他年轻时当过海军,对大海有谜一样的执念。然而由于某些原因,王战团永远失去了登船出海的机会,从此变得日渐疯癫。
逢年过节最忙的时候,他是家里最闲的大人,披着上衣大声背诵最爱的《海底两万里》。
就在大家觉得他跟“正常人”一样的时候,他偏偏又突然犯病,轻则离家几十里地,重则爬上房顶往下“飞”,每次都让周正的大姑为他“擦屁股”。
但就是这样一个“疯子”,偏偏让周正佩服得不行,因为他的这位大姑父,从一开始就坚定地对他说“你没病”。
王战团的出现,让周正找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快乐,两人达成了某种默契,走得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成为家族里最“丢人”的成员。
在周正看来,自己和大姑父只是被这个世界“卡住了”,但是在其他家人看来,他们需要寻求医学之外的治疗。
于是就有了影片中最荒诞的情节,家人请来一个“十几岁就出马”的赵老师为王战团驱邪,并且煞有介事地供奉起“白三爷”的牌位,按照风水重新布置,只为让他变得“正常”。
讽刺的是,之后的几年,家人们先后经历了下岗再就业、离婚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变故,甚至“白三爷”的牌位都被耶稣像取代,王战团还是那个王战团,甚至把这种疯癫“传染”给了周正。
影片的高潮段落,就是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周正,在父母的“看押”下,即将被迫接受赵老师的“治疗”……
从剧情来看,《刺猬》是一部“十分顾长卫“的电影,它甚至可以对标导演之前的作品《孔雀》和《立春》,故事里都有这么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被某些事情卡住,陷在一个自我世界中。
但是对比之下,《刺猬》比那两部电影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电影片名“刺猬”在故事里有几层意思。
其一说的就是家里供奉的“白三爷”。按照过去封建迷信的说法,“狐黄白柳灰“的”白“指的是刺猬,将其供奉的家庭会得到它的庇佑。
这是周家人在绝望之际寻求的出路,他们虔诚又盲目,对赵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即便内心产生过怀疑,依旧把“白三爷”当成一剂解药。
只不过这种坚信很快就被打破了,被“白三爷”庇佑的王战团依旧疯疯癫癫,只能送去精神病院。
其二,“刺猬”指的是片中提到的偏方。王战团曾经以为腿上的疖子变得一瘸一拐,他听信偏方“刺猬肉能治腿”,就在野外逮了只刺猬烤了吃。
影片中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
他知道偏方信不得,但依旧照做,为的是体面地出席女儿的婚礼。
结果这偏方吃下去毫无药效,王战团预感会在婚宴上给女儿丢脸,索性不去参加,而是在接亲队伍离开后,爬到高处对着婚庆车队大声送去祝福。
其三,“刺猬”指的是把那一个时代的人压得喘不过气的父权。片中的赵老师曾说,所有的刺猬都是她的“爹”,容不得人半点亵渎,否则就要“死全家”。
这种恶毒的诅咒让赵老师成为某种“代言人”,面对周家人,她让跪就跪,她让拜就拜,她让人认罪就认罪,容不下半点迟疑,否则就要招来一记棒打。
电影中的这段戏很精彩,与演员任素汐的演技不顾无关系,但这个角色若是换成男性演员来诠释,其中的意味或许更容易被观众看出——
这种不容置疑的作法仪式,讽刺的正是父权社会规则对人的规训和鞭笞,必须在肉体和精神上同时做到顺从。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里被 “卡住”的王战团和周正,就很好理解了。
王战团当年由于举报领导走私而被赶下船,他看待事情的角度从此变成了一记自问自答:“应该吗?不应该!”
周正因为口吃和成绩而让父母觉得丢人,但他自己十分清楚,口吃不该是被霸凌的借口,成绩不该是父爱母爱的等价交换物。
他们被卡住,只是因为坚持做自己,做与众不同的自己,就被定义为了“病人”。他们不愿意牺牲自我,去迎合,去顺从,只能变成人群中的堂吉诃德。
这种在压抑中停滞的状态,又岂止存在于小说里、电影中?现实中每个向传统、伦理、风俗低头的人,都或多或少地被卡住了。
而影片的高潮段落,则给了观众一个情绪强烈的出口。
面对赵老师的训诫,周正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跪倒在地,还挨了赵老师一记当头棒打,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一切,反而咬牙切齿、甚至又带着些许得意的口吻说,“我把你爹,给吃了!”
这种带有象征意味的“弑父”情节,几乎是明示了周正接下来对原生家庭的反抗和成长。
考大学、工作,周正自然而然地接下了大姑父王战团的愿望,成为了海船的三副。
他时隔7年带着女友回家探亲,面对父亲不满足的质问他选择性无视,面对母亲自责的眼泪他坚定地抢答说“我不原谅”。
王战团被送去精神病院后,又出逃失踪了,而周正则变成了一个更加“高阶”的王战团,他疯癫、不顺从,却也真正做了一回自己。离家的他,口吃彻底好了。
故事讲完,你会发现《刺猬》是一部后劲很大的影片,也是一部能跟当下年轻人生活产生关联的影片。
在理想和现实的拉扯中,绝大多数人都做不了王战团,因为若如他那般疯癫,迟早会被社会视为异类而孤立。
而周正的结局似乎给了所有人另一种选择,努力去做自己,人生是自己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