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何说白磷弹是反人类武器
  • 战斗机在训练时后边会有一道白色雾线是什么意思
  • 子弹里面装的什么
  • 二战德国的薄壳弹是什么原理

为何说白磷弹是反人类的武器

反不反人类先搁一边,我觉得许多人对白磷弹存在误解。

白磷弹的确令人触目惊心,但它可能没你想的和看的那么可怕,这种武器也远达不到反人类的程度。

不得不说有些电影对白磷弹起了极大的渲染作用。

如《我们曾是战士》中,有美军士兵挨了白磷手雷,结果白磷火焰在他脸上如跗骨之蛆般燃烧,一旁的战友不得不拿刀子往外抠,场面甚是可怖。

这种白磷手雷是美国人自己的东西,名叫M34白磷手雷,人送外号“Willie Pete”,是由美国著名的化武工厂“落基山兵工厂”开发制造的。

在越南和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曾广泛使用M34手雷,至今美军中仍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包括海豹突击队都在装备。

这类白磷手雷并非为炸人而开发,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拿来破坏器材和纵火(海豹突击队装备它们就是为了在必要适合毁掉敏感的通讯设备和装备)。比如报废对方的大炮,熔毁缴获的枪支,快速烧掉对方的卡车,便捷安全地给油库点火,甚至是……毁尸。

白磷手雷在越南最频繁的用途其实是对付地道。越军频繁的利用地下坑道与美军作战,因此美军需要一种能快速造成坑道窒息的武器。白磷弹能散发出巨大的可造成气管衰竭的有毒烟雾,能形成难以扑灭的火焰和800-2800°C高温,非常省事儿。

虽然被白磷手榴弹炸到会相当凄惨,但单论杀伤力它其实不如破片手榴弹;它也不违反任何国际法,只是被认为打了擦边球,而且杀伤效应过于残忍。

还有电影《狂怒》,美军在攻略一座小镇时遭到德军地堡惨痛杀伤,愤怒的M4坦克将一发白磷弹打进了德军地堡,顿时浓烟中冲出一堆浑身“星光灿烂”的德国兵,他们惨叫哀嚎,美军还要“别开枪,让他们烧”。

实际上这种白磷炮弹主要的功能是发烟,战场上并不少见它们的身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白磷是重要的发烟弹材料。诺曼底登陆时,美军就派遣了专门使用白磷弹的化学工兵连上阵,用迫击炮为己方设置视觉屏障。

《狂怒》中的谢尔曼坦克在遇到虎式坦克时也体现了这种战术,他们马上打出了白磷弹,用浓烟遮蔽了虎式的视野,争取了那么一点点时间。

拿白磷弹打地堡里的敌人,只能算是一种在战场上被开发出的装备战术罢了,但相比真正的火焰喷射器或坦克高爆榴弹,白磷弹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靠谱的玩意儿。

今天的坦克装甲车辆依然装备白磷弹,除了从炮口打出去的发烟弹外,还有通过榴弹发射器打出去的。尤其是后者,能迅速在坦克周围炸出一片弹幕,切断对方的红外激光制导。

如果翻看越南战争的纪实画面,也能看到一些投掷白磷弹的场面,不过大都是与凝固汽油炸弹一起混合使用的。白磷炸弹能制造巨量的白烟,星星点点的白磷火焰像天女散花一样飞溅,这让躲在密林中的游击队员不得不逃出藏身地,否则有很大的几率窒息。

也正因为美军如此肆无忌惮的使用白磷弹,让白磷弹从一种工具装备和发烟弹从概念上变成了“具有杀伤性的化学武器”,以致不断惹出非议。

我们也不用给美国辩护,越南战争时美军的白磷弹、橙剂、凝固汽油弹是三大没良心法宝,不仅杀伤惨烈,还贻害无穷,丧尽天良。

今天电视屏幕上也有白磷弹,美军、以军、叙军、俄军都有使用白磷弹的电视画面,但电视上看到的白磷弹并非什么大杀器,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驱散武器使用。

这类白磷弹选择在空中炸裂,等落到地面以后白磷火团已经烧掉大半,这些火团会像游戏里的流星雨那样砸到地面,四处灼烧滚烫,一旦点子背,被糊到身上脸上,这辈子都活不痛快。

同样,这种白磷弹也带有其标志性的白色烟雾,味道难闻,所以很容易把人从屋子逼出去。按照以色列军队使用的经验,它们是催泪弹的次级武力,能在尽量少杀人的情况下,把区域内的人群群赶走,因为没人不害怕这种流星火雨,“震慑作用特别好”。

再过度渲染白磷弹的危害就不合适了,毕竟大部分白磷弹都是打着“烟雾弹”幌子的东西,它们的威力实在不值得大吹特吹。嫌白磷弹杀伤大的,可以试试集束炸弹、空爆榴弹的场面;军队打仗也不会把宝贵的扬炮灰上天的机会让给软绵绵的白磷弹。

一般来说,目前对白磷弹的约束很小,没有什么强力的国际法能审判使用白磷弹的行为,尤其是它们被冠以“发烟弹”、“照明弹”、“驱散弹”的名称后,不相干的国家就更管不着了。

所以,如今许多白磷弹受害国控诉时,能拿出来的国际法也就《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然后他们会极力强调白磷弹的毒理作用,强调它们是“化学毒剂”而非“烟雾弹”。

如果要通过被火焰烧灼的惨状来控诉白磷弹,那么通常人们会选择《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人权法》,如“人权观察组织”就曾经发过《火雨:以色列在加沙非法使用白磷》的文章。但还是那个问题,控诉太乏力了。

国际上嘴炮打得最响的材料是《联合国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的第三号文件《禁止或限制使用燃烧武器议定书》。

这个议定书对“燃烧武器”进行了具体定义:

“任何武器弹药,其主要目的是使用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在击中目标时,引起火焰、热力、或两者兼有的物质,使击中的目的物燃烧或引起人员烧伤”,即被认定为燃烧武器。

问题是,这个议定书同样加了个1-b注释:

燃烧武器包括:

1.可引起偶发燃烧效应的弹药,例如照明弹、曳光弹、烟雾弹或信号弹等。

2. 旨在结合贯穿、爆破或破片飞散效果并附带具有燃烧效果的弹药。

意思很明确,人类有几个武器不带火的?要是TNT炸出的火或穿甲射流都算火的话,那人类不用打仗了。信号弹、照明弹、烟雾弹、曳光弹不算燃烧弹。

也就是说,只要咬死所用的白磷弹是“烟雾弹”、“曳光弹”,那么它就是“偶发燃烧效应”,就不需要为什么残酷杀伤负责。

战场从来也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历来胜者为王败者食尘,伊拉克还控诉过美军使用中子弹呢,美军也说是“白磷弹”。等到伊拉克政府被美军彻底消灭的时候,再也没谁说什么了。

其实战争这档子事儿从来都是反人类的,人类在战争中失去的远比所得到的多。与众多的常规大杀器比起来,白磷弹就是个弟中弟,人们所厌恶的,是白磷弹那赤裸裸的,极致的凶残。

战斗机在训练时后边会有一道白色雾线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一道尾迹,那应该是凝结尾(英语:contrail),又名飞机云。以下内容来自百度:它是一种由飞机引擎排出的浓缩水蒸气形成的可见尾迹。当炙热的引擎排出废气在空气中冷却时,它们可能凝结形成一片由微小水滴构成的云。如果空气温度足够低的话,飞机云也可能由微小的冰晶构成。碳氢燃料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海拔较高处的低温的环境下,局部水蒸气的增加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超过饱和点。这些蒸气之后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并/或小沉积成为冰晶。成千上万的小水滴和/或冰晶形成了飞机云或凝结尾。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空气中漂浮的水份。在高空过度冷却的水蒸气需要一种触发条件以激发它们的凝结或沉淀。引擎废气中的微粒正是起着这种触发条件的作用,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的转变成冰晶。飞机云或凝结尾一般在海拔8000米(26000英尺)以上出现,那里的温度低达-40°C(-40°F)。

子弹里面装的什么

子弹里面装的是什么?

子弹由药瓶、底火、弹头、发射药4个部分组成,是个结构不复杂,但工艺要求和技术含量极高的东西。

发射药可分为单基发射药和双基发射药。

单基发射药的主要成分是硝化棉,也就是无烟火药。

或者用更专业一点点话来说,这东西叫纤维素硝酸酯,也可以直接喊赛璐珞。军工中喜欢称这种单基发射药为赛璐珞片或赛璐珞颗粒。

赛璐珞曾经也是仿牛角梳子和乒乓球、台球的材料,只不过某些成分含量不一样。

双基发射药就麻烦了,这东西各国都有不同的配方和技术,表达的并不一致,多是在赛璐珞的基础上添加其它成分制成。

如叠氮硝胺发射药,是三硝基氮杂戊烷和三硝基丙三醇、二叠氮组成的。

无烟火药之前,人类采用的是黑火药子弹,黑火药通常被加工成圆颗粒状填入弹壳。

黑火药的成分是硫磺,硝酸钾,木炭,但混合比例亦存在不同的表达,亦可以添加入其它的东西以增强性能。

底火就是子弹屁股后面那个小铜帽,通常用过的子弹壳会在上面留下撞针打瘪的凹痕。

如果需要复装子弹,底火帽也是需要抠下来进行更换的。

底火药的成分早期是雷酸汞,这种东西一开始是作为炸药配方开发的,它只需要水银,硝酸,乙醇就能反应制取。

雷酸汞比发射药要敏感且激烈,因此通过击发这个不稳定的小玩意儿,就能引燃发射药。

但雷酸汞性质不稳定,且容易腐蚀金属,发射后还会对撞针,枪机,枪管造成损坏,因此后来逐渐换成了叠氮化铅等新型无锈蚀底火。

弹头里面其实也有内容,并不仅仅是实心的金属坨,具体要视弹种而定。

一般普通的弹头采用铅芯包铜,此外还有穿甲弹、曳光弹、穿甲燃烧弹、爆裂弹等等,多为大口径机枪使用。

过去曾流行用带白磷和铝镁粉的燃烧弹攻击飞机和飞艇,现在则喜欢使用“穿甲燃烧弹”,即armor-piercing incendiary (API),如上图我军的7.62mm穿燃弹,里面带有少量燃烧剂。

世界上的子弹类穿燃弹多采用白磷作燃烧剂,也有一些其它的配方。如偏高碘酸钠(SMP)、镁铝合金和硬脂酸钙组合的东西。

还有如A-10攻击机机炮上的30mm PGU-14/B API穿甲燃烧弹装有贫铀弹芯,可以在命中时直接附带爆燃效果,不过其口径已经决定它不是“子弹”了。

穿爆燃弹略微复杂一点,它拥有穿甲硬芯、爆炸药、燃烧剂三重内容,然后又通过弹头壳、铅套、钢套、弹芯、燃烧剂、可燃物、炸药复合组成。

其中弹头壳做保形作用,铅套负责嵌入膛线,弹芯负责穿甲和起爆,钢套负责装填炸药和破片爆裂,燃烧剂负责点火,可燃物负责加大高温效应。

(觉得回答的还行就点个赞吧,欢迎交流)

二战德国的薄壳弹是什么原理

薄壳弹是二战时期德国人用于航炮上的一种高爆弹,在不列颠空战期间,作为主力的BF109 E4和BF110 C4上的20mm MG FF/M开始广泛采用这种航弹。

下边这个图从左到右分别是穿甲高爆弹,半穿甲高爆弹,高爆弹以及薄壳弹,很直观的可以看到薄壳弹的特点就是皮薄馅大,尽可能减少弹头外壳厚度,以填充更多炸药。目的是强化爆炸冲击波以撕裂敌机而非弹头破片。

而且炸药的重量比钢制外壳轻得多,炮弹的初速也会比其他更高,弹道更平直,命中率更高。

以上三分别是高爆曳光弹,薄壳弹,穿甲曳光弹,薄壳弹的特点一看便知

德国人之所以研发薄壳弹是因为他们发现传统高爆弹的破片对当时金属蒙皮飞机的杀伤力不足,弹片只能拉出几道小口子,对机身主粱的损伤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干脆抛弃破片,使用加大装药的高爆弹直接在机上上炸出一道大口子

(下图为30mm薄壳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