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由莉莉·柯林斯(Lily Collins)主演的《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上线。停播两年之后,今年8月15日,网飞一次性放出了该剧集第四季的前半部,下半部则定在9月12日上线。
从2020年10月开播以来,《艾米丽在巴黎》的口碑一直毁誉参半。不喜欢的人认为这是一场基于刻板印象的大型意淫——年轻、貌美、有活力的女主角艾米丽从芝加哥来到巴黎,法语都没学会几句,就能在职场过关斩将、在情场无往不利。喜欢的人认为《艾米丽在巴黎》是再合格不过的“电子榨菜”,它看起来像一场赏心悦目的时装秀,也是附赠抓马(drama)情节的巴黎城市宣传片。
(图/《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更重要的是,这部剧里的女主角艾米丽就像一台职场永动机,只不过她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赞赏,还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感到头疼。剧中,艾米丽的法国同事们大多站在她的对立面,他们不断抛出的诸如“你们活着是为了工作,我们工作是为了生活”的言论,宽慰了许多职场人。
《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的第一集始于一场酝酿已久且必将爆发的闹剧。艾米丽和男友的关系也因此岌岌可危。但即便在这种时刻,她也不忘把感情和工作强行联系到一起。当她与朋友敏迪谈论起如果男友不出席活动会给自己所在的公司造成损失时,敏迪对此的回应是:“跟企业共依存是一种疾病。”看到这一幕,我已经能想象有多少人会在屏幕前拍手叫好。
(图/《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陈怡已经把《艾米丽在巴黎》列为“最希望老板看的剧”,没有之一。
像艾米丽这样的典型“办公室三好学生”形象,代表了一种看似过时却仍然在某些职场文化中存在的工作态度:热情满满,事事亲力亲为,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都将工作置于首位。然而,随着社会和职场文化的变化,这种行为正逐渐被抛弃。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一种“quiet quitting”(悄悄退出)的方式行走于职场。
刚上班就掌握工作真谛的年轻人,
都在悄悄做着这件事
又是一年毕业季,新一批年轻人涌入大大小小的公司。在当下的职场环境中,“quiet quitting”成为某些职场人的内心OS,它的中文近义词可以是“躺平”,不过将这个概念理解为“精神离职”或许更恰当。
如果和父辈们所处的时代做一个横向对比,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的职场环境更为瞬息万变,而工作压力也绝对算得上有增无减。面对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年轻人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他们不再像父辈们那般“全情投入”进工作岗位,而是将quiet quitting进行到底——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不再额外投入精力,不主动追求超出岗位职责的任务。
(图/《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在某种程度上,quiet quitting可以被视为一种安静的摸鱼行为。一些人甚至认为,这种行为非常必要,他们需要借此来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现阶段,quiet quitting究竟是好是坏尚无定论。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让自己的生活更为轻松愉快无可厚非,但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层面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充满了矛盾和风险。
(图/《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在陈怡看来,quiet quitting是WLB(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最高级。“这么大的一个公司,离了我也照样可以运转,我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这颗螺丝钉,别的事情不是我该关心的。与公司的5年发展前景比起来,我自己5年后将在社会上、家庭中处于什么位置才是更值得思考的,不是吗?”陈怡说。
乍看上去,这段话似乎没什么思考,但这带来了某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精神离职”之后,没有想象中的天高海阔
在游戏公司工作了4年的小梦终于在2024年夏天辞职了。在那之前,她所在的团队已经很久没有出过新产品了,不仅如此,她的团队原本只负责两个游戏,中途还停服了一个。用小梦的话来说,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团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当时团队里的所有人,包括我们的组长,都已经‘精神离职’了,在一个以加班为美德的公司里,我们按时打卡上下班,周末绝不回消息,其他部门抱怨我们难以合作,我还会跟人家起争执。”小梦说起离职前的日子,她觉得自己当时的精神状态俨然是那家公司的甲方。
(图/《玫瑰的故事》)
在理想状态中,通过quite quitting的方式,员工可以避免被工作消耗殆尽,这种“适度的退出”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但对真正经历过它的小梦来说,长期的quiet quitting带来的更多是困惑和疲惫。虽然她一度享受按时下班、拒绝额外工作任务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和快乐。因为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彻底解脱。
正如社会学家阿兰·德波顿在《工作的迷思》中提到那样:“真正的工作成就感来自于在困难和挑战中发现自我的能力。”小梦的困境在于,面对工作压力时,仅靠选择quiet quitting来寻得的片刻松懈并不能帮助她这样的年轻人真正成长,反而可能让自己失去应对困难的勇气和锻炼机会。在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时,过度的“精神离职”无疑是一种应激型的自我保护,剥夺了个体在工作中寻找意义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图/《玫瑰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quiet quitting确实可以提供一种短期的情感缓冲,让人能够在一个高度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坚持下去。然而这种缓冲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单纯的精神退出无法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工作中的挫败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质疑,依然困扰着小梦。在她考虑辞职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最终汇聚成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需要真正的改变,而不是逃避。
应对quiet quitting的方式,
难道是quiet firing(安静解雇)?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希望看到自己的员工尸位素餐。面临职场倦怠的人可以选择quiet quitting,不主动要求晋升,领导也可以用相似的方式“回敬”下属。
quiet firing站在了“精神离职”的对立面。在TVB热剧《爱·回家》的解读中,这种行为意味着“增加员工的工作量,提高对他们工作的要求,越吹毛求疵越好,总之,折磨到他们受不了,他们就会自动辞职”。这种方式看似有效,还可以避免承担直接裁员带来的道德困境和法律风险,但会导致公司内部的信任危机。
(图/《爱·回家》)
员工离职的原因往往很复杂,年轻人更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成长,如果一味用quiet firing来对抗quiet quitting,只会让员工觉得热情错付,最终适得其反。或许,quiet quitting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企业和员工都需要在工作文化上做出调整。
在《艾米丽在巴黎》中,艾米丽的行为方式可以说是quiet quitting的反面典型。她在工作中总是积极主动,不断寻找新的项目和机会,为团队带来了无数创意和解决方案。然而,她的这种“鸡血”行为常常被她的同事视为过度干涉和侵略性行为,她的个人风格也影响了团队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在强调团队合作的现代企业中,个人对工作过分“热血”也未必是件好事。
(图/《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Quiet firing与艾米丽的“鸡血”风格在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它们都代表了极端的职场行为模式,无论是极度投入还是刻意忽视员工的价值,这两种策略都没有考虑到人在其中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
对于企业来说,认识到员工不再愿意过度投入工作,意味着它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激励和支持团队,比如更灵活的工作安排、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更好的工作环境。对于员工来说,quiet quitting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职业追求,反而应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来工作,以维持自己的创造力和热情。
quiet quitting现象背后,
是需要重拾工作的意义的职场人
无论是quiet quitting还是quiet firing,它们都反映了职场中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职场文化也日益趋向短期利益和即时满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追求。
马克斯·韦伯的“职业伦理”观点提醒我们,职业不仅仅是生存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作为职场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工作的真正意义,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在面对工作挑战时,找到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学习新技能、寻求职业辅导或进行心理调适,会比简单地消极避开挑战更让人有成就感。
(图/《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在理想的职场环境中,工作不应该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与个人目标相符的自我实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不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在世上行走的方式。我庆幸自己不是艾米丽的同事,也庆幸自己不是停不下来的艾米丽。
作者:Antik
编辑:宋爽
题图:《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校对:吴钰燕
运营:鹿子芮
排版:冼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