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走向大西南》开播首日(8月23日)就交出了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从西南服务团、中共中央西南局相继成立,到重庆解放……当一个个和重庆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透过屏幕生动地再现出来时,不少山城观众都看得大呼过瘾。这些也都被导演王伟民看在了眼里,“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小平同志领导下留下的这段光辉历史,重庆乃至全西南人民都不该忘记。”这也是《走向大西南》所有主创的创作初衷。8月28日上午,王伟民这样跟上游新闻记者说道。
全面重现建设大西南的峥嵘岁月
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共同推出的电视剧《走向大西南》是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重点扶持剧目。
第一集,故事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党中央决定让邓小平入川,正式吹响进军西南的号角开始讲起。“整部《走向大西南》就是希望全景式地展现邓小平同志在重庆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导演王伟民说,虽然这段经历只有不到3年,但却十分重要。
国家广电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数据系统显示,《走向大西南》开播当晚就成为了黄金时段电视剧的收视率冠军
王伟民说,邓小平和刘伯承、贺龙同志一起率部解放了大西南,领导政权建设,参加领导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工作,推动西南地区实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走向大西南》反映的重点。
“对这段历史的再现,过去的影视作品中有《解放大西南》,但它更多讲述的是军事斗争,而这次我们是文武兼修、刚柔并济,多维度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展现小平同志在大西南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开拓性成就。”王伟民说,这其中,对土地改革、经济改制、成渝铁路建设、剿匪除恶、反腐倡廉等内容均有涉及。“而当年这些积极的探索、尝试,都成了他后来治国方略的坚实基础。”
“实事求是”很早就有了源起
在《走向大西南》剧情中,让王伟民印象深刻的首先就是西南服务团的建立。
“当下的年轻人可能对这段历史没有那么熟悉,但它在当年对大西南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伟民说,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进军西南已经势在必行,但干部不够用成了一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向党中央建议:在新解放的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招收青年学生参加革命工作。
剧中邓小平给西南服务团成员作报告
王伟民说,就像剧中呈现的那样,这些新招募的青年学生,有思想、有活力。“他们先是在南京进行了集训,邓小平、刘伯承都给他们作过报告;后来在进军大西南的途中,他们又接受了进一步的磨炼……”进入重庆后,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剿匪、征粮、成渝铁路的修建等工作中。“这些都是重庆乃至西南人民不该忘记的。”
说到这里时,王伟民还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成立后,1949年8月,服务团成员汇集南京进行出征前的集训,其中有一次就是邓小平给他们作报告。“他没有讲稿,只有一张提纲纸,题目就叫《老实》。”王伟民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一个革命者是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就看他是不是老实,是不是实事求是。”“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小平同志强调最多的‘实事求是’很早就有了源起。”
全剧超八成戏份都是在重庆取景
《走向大西南》的编剧之一李康也是重庆人。她不仅童年和青春岁月都是在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度过的,如今她也是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的老师。
“小时候我就听父辈讲起过小平同志在缙云山上种下‘小平松’的故事。”李康告诉记者,即便如此,本次在创作《走向大西南》剧本过程中,大量的资料查阅和采风采访依然让她深深震撼和感动。“我们尊重重大史实,做到大事不虚的同时,也鲜活地塑造了剧中的人物。”
《走向大西南》剧照
因为是大学老师,长期与青年学生在一起交流,李康发现“他们有梦想也有迷茫,有成长也有奋斗,这些关键词其实也是我在创作《走向大西南》心里不断涌现的创作共鸣。”李康说,像剧中参加了西南服务团,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大西南的热血青年,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也勾勒出了《走向大西南》成长奋斗的青春凯歌。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部《走向大西南》超过八成的戏份都是在重庆取景拍摄。
“缙云山上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北碚的举人楼,还有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里的红楼(原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第一教学楼,建于1954年,已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江津白沙镇的聚奎中学、夏公馆等,我们都有取景。”李康说,重庆观众追剧的同时可以重走伟人的历史足迹,也可以去发现有历史沉淀感的拍摄景点。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程大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