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什么是篆刻篆刻与“金石有什么区别
  • 篆刻的意思是什么
  • 什么是篆刻对于篆刻你有哪些看法

什么是篆刻篆刻与“金石”有什么区别

我国镌刻文字有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已用利噐在龟甲兽骨上刻划文字,在陶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抗战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方类似印章的实物,系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产物,可以说是刻印技艺的开端。

印章的起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鈢(即玺)。战国时期最为盛行,有官玺、私玺、吉语玺、肖形玺,用来作为权益和凭信的工具,后人称之为古玺。其形制方圆、长短大小不一。印章上瑞为印钮,由于形状不同而称为坛钮、瓦钮、人物钮、兽钮、泉钮等。钮有孔可穿绶佩带。

秦统一天下,印章名目限制使用,皇帝的印称鈢,臣民的印信只能称印。印分官印、私印两类。官印还分等级,且有一定规定,官阶不同,印的质料不同,印钮的形状和钮上佩用绶带的颜色也不同。印文字体采用小篆。汉代帝王用玺,官印称章或印,私人用印、印信、私印等。印文多为小篆,后演变为缪篆(即摹印篆、是由篆向隶过渡时的书体。)

古代公私书信大多写在竹筒、木简上,封发时间绳捆扎,绳端或交叉处打结加以检木,封以粘土,再用印章捺在泥上,以防私拆。这种铃有玺印的泥块叫封泥(也叫泥封)。手工业制作陶器也盖有印记,用来作为私有的标记。后人仿效封泥程式入印,形成一种刻印风格。

唐代帝王用印,因玺音近死而改称宝。自唐至明代,官、私又多了记、朱记、图章、押、戳子、关防等名目。

南北朝纸张文书逐渐替代竹木简牍,封泥渐废、起用印色。隋代印章尚求实用;唐印书体较为潦草;宋代官印较为工整,个别字笔划向空挡迂回屈曲填空;到金代用笔划屈曲盘缠的“九礨文”,流行于宋、元,明及清代初期。隋唐之际,由于书体的演变、纸张的普及、印色的传用、书画的繁兴,促成了私印的艺术价值的提高。在唐宋法帖、书画上的用印藏印,以及宋代竞相使用的署押书印,就是证明。宋代米芾篆刻自用印,元未开始使用石章,改变了书家篆印、刻工刻印的历史。刻印者自篆自刻,更促成了明清以来印人特多、印坛流派兴起和发展的局面。其中著名的主要有:

一,何震派。

创始者是明嘉靖时的何震。他曾请教书画篆刻家文彭(文徵明长子),师友相处,深得其传,世称“文何”。篆刻形式多样,粗白文仿汉印,刀痕显露,自然朴实。当时推为海内第一。后人因他是安徽婺源人(明代属徽州),推他为“徽派”始祖。从属于此流派的篆刻家还有梁袠,吴忠,程原、程朴父子等。

二,程邃派

创始人是清初的程邃。他取法明未印坛大家汪关,运刀凝重,笔意劲挺,奔放有力。喜用大篆入朱文印,汉印法入自文印。被称作此派的后继者有乾隆、嘉庆年间的巴慰祖、胡唐舅甥等。但据专家从所得实物看,他们风格并不相同,可能因为同程邃都是安徽歙县人的缘故,所以后人也称该派为“皖派”。

三,丁敬派

开创者是清代的丁敬。他爱好古董,所以刻印一意摹古;精于隶书,因此采用汉印书体参与隶意入印。用刀效法明未印坛另一大家朱简的切刀法,所刻质朴自然,一改元明矫揉孅巧之风,成为该派始祖。其后有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赵之琛、钱松。除钱松外,他们都是效法丁敬,以切刀刻石,但自具风韵,为该派名家。因为他们都是杭州人,人称“西冷八家”。而钱松刻印风格在浙派中与众不同,曾摹汉印二千方,章法来自汉印,刀法切中带削,别具一格,后为清末大家吴昌硕取法。

四,邓石如派

创始人为清代书法家、安徽怀宁人邓石如。他师承程邃冲刀刻法,以汉碑篆额书体治印,别开蹊径,构成刚健婀娜的风格。用刀轻行浅刻,主在得势,所以苍劲流转。所署行书边款,信手刻划,中锋流利,趣味无穷。世称“邓派”,亦称“皖派”。邓氏再传弟子吴熙载,取法师风,而婉转生动,立体感强,又善作行草边款,流走自然,发展了邓石如流派。

五,晚清的赵之谦汇合浙皖数派,以汉印为根底,兼采秦汉六朝金石文字图画,熔治钱币、镜铭、碑额、诏版、瓦当等文字入印,突破了秦玺汉印的程式,意境清新,自成一家。切刀治印,独具清新秀丽的风格。朱文婉转,白文朴茂。印侧所刻北魏书体与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实为创新。

六,吴昌硕的篆刻。

他书法用汉篆方法写石鼓文,篆刻先学浙皖诸家,后追秦汉玺印,融会石鼓、封泥、匋瓦等书体,使用“出锋钝角”刻刀切石,并将钱松切中带削刀法与吴熙载冲刀法结合运用,形成雄浑苍老的风格。印边取法封泥,边款行楷书体洒脱自然。他对篆刻革新贡献巨大,流风开了后来的陈师曾、齐白石等格调,影响远及日本。曾为同道推为“四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派继承者有吴涵、潘天寿、王个簃等。

晚清另一位篆刻家黄士陵,治印学吴熙载,后取法汉印,参以金文入印,作品不敲边、不去角,不加修饰,任其自然。章法平实,刀法刚健。边款多用北魏书体,爽朗豪放,别为一家。

现代有齐白石、赵叔孺、王福厂、邓散木、来楚生、钱君匋、方去疾、吴朴堂、陈巨来等,都有印谱流传或出版。

金石《吕氏春秋•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后因称钟鼎碑碣为金石。

清冯云鹏《金石索》分例:钟鼎、戈戵、量度、杂器、泉刀、玺印、镜鉴、碑碣、瓦砖共十二卷。

宋赵明城撰《金石录》三十卷,著录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至隋唐共二千种。

1918年,清王昶《金石萃编》编160卷,集历代石刻为主1500余种。

篆刻的意思是什么

通俗点说就是刻章,在我看来和普通的街边刻公章、私章最大的区别是字体上要先在印材上写篆字再进行篆刻,还有就是篆刻是传统艺术之一,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书画印”中的印,有别于普通的刻章(更侧重实用性),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什么是篆刻对于篆刻你有哪些看法

篆刻,包含了两方面内容:篆即篆书,是指篆体的书写;刻即雕刻、镌刻。

篆刻中的“篆”与“刻”是互为相依相辅、又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与技巧,篆体书写的好坏优劣,是影响“刻”的基础和前提,而“刻”的成败反之会破坏或成就篆书韵味的关键。

古今篆刻领域的巨匠、大师们无不一不是篆书大家,像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陈巨来等人,皆是如此。他们或“执笔如刀”、或“用刀如笔”,于起转承合、冲切含配之间无不“刀含笔意”,笔法和刀法浑然天成、气韵十足。

而我们现代很多人往往忽视了篆刻中关于篆体书写练习,重刀法而轻笔法,注重“刻”而忽视“写”,缺乏对于“以刀行笔、刀行笔意”的参悟,这就导致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品位难以提升。

我们用两个实例体会下。上图,是吴让之和赵之谦分别刻治的“赵之谦印”,右边赵之谦自己所刻之印,基本是冲刀为主,其线条基本是背线冲刀、曲线也并非一刀冲成,而是间有停顿、并于停顿处继续冲刻,这种微妙的起伏、波动就较直线多了审美的趣味,便如纸端行笔时的“涩进”,是带有笔意的。

而吴让之这方印,乍看像写在石面般、笔意盎然。细品之下几乎无一直线、却又挺拔、雄浑,线条老辣、苍浑、丰厚,方中带圆、圆生劲挺,可谓趣味无穷!挺拔、劲健未必就一定是直线,那样的直线反而缺乏一种生命的张力、缺乏艺术感染。四个字的笔画“起笔、收笔”几乎无一雷同,如“赵”字的“走”部和“肖”部共五根竖线无一相同,变化出一种书写时迟缓与迅捷的节奏感,这正是源于吴让之“积学”之后技巧娴熟的驾驭和自信,看似大拙、实为大巧!

正如赵之谦所说“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他认为,没有学习过书法的小孩和渊学甚深的积学大儒,这两种人的书法才是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而比之更高的境界是“忘巧忘拙”,颇有独孤求败“无招胜有招”的意味。“忘拙忘巧”不是说没有拙巧,而是拙巧已不再是篆刻的一种经营,是无为而为的一种大美。

最后我们顺便说下风格鲜明的齐白石治印(上图)。

齐派治印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以单刀直切、酣畅锋锐,二是巧妙夸张和利用了笔画间的空白来丰富印面空间。齐白石行刀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刀锋过后的迸裂痕迹显著,凭添一种苍劲、古朴的艺术张力,我的理解是齐白石将传统冲刀结合了“披削法”入石不深的缘故。

上图是齐白石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非常著名的两方印,其锋锐、酣畅的艺术风格、刀法与精神的高度统一给人极大的艺术愉悦,真可谓“密不容针、疏可跑马”!将原本作为“空”的内部结构通过笔画间距的有意夸大,处理成语印文紧密结合的一部分,这分明已是现代平面理论的“打散构成”!这也正是齐白石对现代印学的一个发展和贡献!

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一个话题可以述议,以上浅见供大家指正。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