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黄帝尧舜禹关系是什么
  • 尧舜禹三代是禅让还是政变
  • 在远古时期,尧舜禹三人禅让是真的吗
  • 炎黄蚩尤与尧舜禹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还是各自单独发展的
  • 尧、舜、禹是亲戚关系吗

黄帝和尧舜禹的关系是什么

黄帝和尧舜禹的关系是先祖和子孙辈的直系亲属关系。

其中,黄帝是先祖。

黄帝和帝尧是玄孙关系,帝尧是黄帝的四世孙,

黄帝和帝舜是云孙关系,帝舜是黄帝的八世孙,

黄帝和大禹是玄孙关系,大禹是黄帝的四世孙,其中,有人认为,大禹和帝舜为同时代人物,大禹也应该是黄帝的八世孙,且应为颛顼的六世孙。

而大禹的父亲名鲧,被指为颛顼的儿子。但是颛顼的另一儿子穷蝉,到穷蝉的第五代帝舜,经过了五代人,而从鲧,到鲧的第一代大禹,却仅是经了一代,无法确定是不是鲧太长命而活到帝舜时代,最后却是大禹替代帝舜的儿子商均,成为了新一代天下共主。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以上一切关系都不对,黄帝是祖先,那些都只是后代孙辈,并且可能是超出九代的孙辈。

比如帝尧,被认为不是黄帝的四世孙,有可能是九代之外的孙辈。这种说法就是指,黄帝创造了一个辉煌时期,而帝尧也创造了一个时期,但其中经过的,并不是一两代人,而是经过了很多代人,经过了几百年。

也就是说,黄帝时期,最出名的是黄帝,但是黄帝之后,还经历了几代酉长,最后才到玄嚣,而玄嚣也没有昌意出名,又经过了几代,然后比较有名的酉长是蟜极,但蟜极也没有颛顼出名,其中又经过了几代,最后帝喾比较出名,帝喾之后又经过了几代,最后才到帝尧。

他们认为这帝喾不是帝尧的父亲,或者说,帝尧不是帝喾的儿子。只是因为不出名,出名的是帝喾,接着出名的是帝尧,其中经历的酉长被他们忽略了。

因此,也有人怀疑,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及的黄帝世系,应该是经过了缩写,就是直接将帝喾当做了帝尧的父亲,而帝尧也莫名的成为了黄帝的四世孙。

至于这种说法靠谱不靠谱,还有点考究。

尧舜禹三代是禅让还是政变

我们知道,在太古社会时期,,出了三个有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的天子之位都是由前任禅让而来的。尧和舜都没有把天子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禹成为天子后,就成立了夏朝。本来他也是把天子之位传给伯益的(颛项和少典氏后裔)。但是他的儿子启通过一些武力手段最终当上了夏朝的最高领袖。这也是禅让制过度到世袭制的标志。中国古代也正式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世袭制度。

尧、舜和禹他们自己都是有儿子的,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原来在最开始的时候,天子的继承人都要由各部落组成的联合会选举产生,原天子有提名权(不能提名自己的儿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好了接班人了。

那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王权的不断加深,社会私有制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作为三个帝王(尧舜禹)的后代们,可能也想过通过军事政变使自己最终坐上“龙椅。”我认为都会有这种想法的。启不是最终成功了吗?

当然,在那个时代,禅让制还是社会主流的时候,继承大位的条件还是看谁的功劳最大大。不然,纵使你是皇帝的亲儿子也不行。

三代禅让,千古佳话

要问尧、舜、禹三代帝王是不是禅让而来的天子之位,我想说,那一定是的。

当然,他们选定的继承人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也都很支持。但是作为选定的继承人,也会考虑到前任有儿子之类的。虽然自己是法定继承人,但是也要稍微推辞一下,看看各诸侯是支持前任的儿子还是支持自己。如果不支持自己,自己当的也没意思,如果都支持自己,那自然更好了。于是 ,在尧或者舜死了之后,就有了下面两件有趣之事。

第一件,尧因为赏识舜的才敢,所以就叫他协助自己处理政事。后来舜干的的却不错,尧就宣告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尧死了,三年丧事过后,舜就避开他的儿子丹朱到南河之南去了。而那些诸侯不去朝拜丹朱,而是去朝拜舜,歌颂的也是舜。于是,舜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就即天子位了。

第二件,后来,舜也是和他的前任君主一样。把天子位穿给了德才兼备的禹(大禹)。在舜死后,禹也是如法炮制,躲避舜的儿子商均。而那些诸侯亦是不去朝拜商均,反而去觐见禹。于是,大禹在众诸侯的支持下也顺利即天子位了。

我认为尧舜禹三代是禅让的天子之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王权的逐步加深,原有的势力平衡被打破,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就成为了必然。就像禹传位于伯益一样,禹的儿子因为夏朝王权的更为深厚,所以他借此培植了自己强大的势力。而伯益虽然有才,但是势力不足。禹传位于他之后,他也免不了被启(禹的儿子)把位子给夺了。所以,尧舜禹三代能够顺利禅让是有他的基本条件的。如果选的继承人势力比天子的儿子辈强,那么,禅让就能继续下去;而如果选的继承人势力比天子的儿子辈弱,那么,就算他再怎么德才兼备,位子也迟早被夺,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就是必然要发生的事了。

在远古时期,尧舜禹三人禅让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所谓囚尧,全是失意者谣言,尧对女婿那么好,而且自已年已老一百多岁,婿能反丈人?囚百岁老人何益,坏了一生名声,如有囚尧,两女会投江?

炎黄蚩尤与尧舜禹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还是各自单独发展的

感谢邀请。

近年来,关于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上古史,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包含有三种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文献记载的验证历史;考古历史。

第一种,是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无考古等实证的证明,但文献本身已被证明是可信的——如《史记》。第二种,文献有记载,也已被考古等证实——比如,《史记》对商朝王系及历代大事件的记载。第三种,未见文献记载,但通过考古发现,“填补”或叫“书写”的历史——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商代“妇好”墓的发现及甲骨文卜辞的印证。

关于炎黄蚩尤和尧舜禹,应该大部分属于文献记载的历史;其中的大禹,则归入基本被证实了的文献记载的历史为妥。 吕思勉先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他即认为,前面说到的这几个人,是“当有所本”的历史——总体上不是神话,也不全是传说——尽管细节上,不排除有神话和传说的成分。

炎黄二帝,实为同族。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贾子.益壤》曰,“黄帝者,炎帝之兄”。《制不定》说,“炎帝者,黄帝之同父母弟”。司马迁说,他的《史记》,也采用了《国语》等书的内容,他还专门考察了黄帝的行踪;他说,黄帝就是轩辕氏。亦有人说,炎帝就是神农氏。

由此可知——炎黄二人的爹妈是谁清楚了;他俩为何一个姓姬另一个姓姜——因为生于不同水系之滨;二人的“绰号”也知道了——黄帝称“轩辕氏”,如果炎帝是“神农氏”的话——也有记载说,炎黄二人的共主“赤帝”为“神农氏”。

请注意这两个“绰号”后面的“氏”字——上古时期,“姓”是族群之长”;“氏”则是“封国之称”——被称为“氏”,表明被“天下共主”的王,封给了某某区域的土地,还包括土地之上的臣民。古文献不乏此类记载——如大禹,赐姒姓,氏有夏——分封在“有夏”这块土地之上——后来的夏朝由此而建立。

炎帝蚩尤,本为一人。

很长时间里,有人认为这是两个人。依据的,也是古籍。比如,《史记》和《大戴礼记》,都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说擒杀蚩尤于逐鹿之野——给人以炎帝蚩尤是不同两个人的印象。

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中,引经据典,分析了《史记》、《大戴礼记》、《五帝德》、《周书》、《礼记》、《盐铁论》等等,证明黄帝蚩尤,本为一人——认为是两人的,实为对古文献的误解。

吕思勉先生还做了自我检讨,说他曾经认为,神农为河南农耕之族,轩辕是河北游牧之族;阪泉、逐鹿之战,乃北之游牧之族南侵农耕之族。他说,经过更仔细的研究之后,知道自己错了——新的结论就是——炎黄实为兄弟;炎帝蚩尤本为一人。

吕先生还考证了文献中的阪泉、逐鹿亦为一地,其不在现在的河北,而在今江苏铜山县附近。

尧舜禹等,稍微复杂。

尧是帝喾的儿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这一支的血脉传承是清楚的。

到了帝舜,就稍有些麻烦。按照《史记》的说法,舜是黄帝之子昌意的第七代孙,为冀州人士。但是《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下,率土鸣条,东夷之人也”。

据孙庆伟等学者的考证,舜的族群,原本应该在豫东鲁西一代,后迁徙到现在的永济一代,这才有了尧禅让于舜的后话。

但是问题仍然来了——舜是不是黄帝的八代之后,如果是,他作为“东夷”的首领,就是因为“封国”而形成的族群;如果不是,那就是“东夷”族群和以黄帝为代表的“炎黄”或曰“华夏”族群发生了融合。

据徐旭升等学者考据,自炎黄至夏商,中原地区,包括再向南,长期存在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集团。其中,华夏和东夷关系始终比较接近。造成威胁的,往往是苗蛮族群集团。这样来看,舜所在族群,随原属华夏一支,但因居于豫东鲁西——属于东夷范围,因此有可能被归入东夷“一类”。 学者们考证,所谓“东夷”,实为对生活于山东泰沂地区族群的概括。据说,古山东话的“人”,发音是“夷”。丁再献等学者考证,公元前4600-前3300年间,山东的骨刻文中,已经有了“东”和“夷”字,属龙山文化时期,恰好与炎黄二帝及后裔的年代契合。此时的“东夷”,泛指黄河下游的族群,与周以后的“东夷”有明显区别。

孙庆伟等学者由此认为,尧舜禹的禅让,包括大禹又禅让给舜所在族群的皋陶和伯益,实际上是华夏族群和东夷族群的轮流执政。

大禹比较简单,他的爸爸是鲧,鲧的爸爸是颛顼,颛顼的爸爸是昌意——大禹是黄帝儿子昌意的三代孙。这么算,大禹反而比舜还长了至少四辈。看来,舜的身世的确有些可疑——因为禹的文献记载更多,也有一定的考古证据做作证。 但是,对于本题目来说,基本清楚了——

黄帝炎帝,同为兄弟; 炎帝蚩尤,本为一人; 炎黄二帝,即为华夏; 尧居中原,黄帝之后; 舜稍麻烦,或为东夷; 禹属华夏,禅让有因。

炎黄二帝一直到大禹,是部落、族群联盟,向王朝发展和过渡的时期。从古文献里可以看出,黄帝始称“天下共主”,一直到舜,都是如此。大禹以后没有“天下共主”的说法了。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华大地上的民族融合重点期。虽说存在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集团,但当时还未形成民族的分野,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文献记载,禹伐三苗后,他的长辈祝融,反而去当了苗蛮族群集团的首领。华夏和东夷,这两个族群集团的融合,更是愈加密切。再后来,苗蛮集团又回归中原,和华夏、东夷的融合也加速了。 可以得出结论,炎黄、尧舜禹,同为华夏民族最初的祖先成员,包括苗蛮亦是。周以后,这种民族融合仍然没有停止。

(图片来自网络)

尧、舜、禹是亲戚关系吗

是,而且都是黄帝的一脉。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据载,他出生时就自带祥瑞之气和王霸之相,之后终于让四方臣服,贵为一帝。

黄帝娶嫘祖当正妃,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小儿子叫昌意。小儿子昌意又生下高阳,也就是后来的颛顼帝。

颛顼以后是帝喾,这个帝喾却是玄嚣的孙子。就这样,帝位的传承从昌意这支转到了玄嚣的这一支。之后,帝位基本上就在黄帝这两个儿子的后代中转来转去了。

帝喾又娶了两个妻子,一个生放勋,一个生挚。帝喾死了以后,原本打算把帝位传给了挚的,但是挚很不争气,最后让他的弟弟放勋得到了帝位。这个放勋,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名鼎鼎的“尧”。

这个尧帝可牛逼的不得了,像上天一样的仁慈,像诸神一样的智慧,像太阳一样的温暖,像大海一样的宽阔,像云彩一样的高贵……。

尧之后就比较熟悉了,是舜,舜的本名叫重华。重华是昌意这一支的后人,尧把帝位传给他,相当于把帝位又还给了昌意这支。

舜之后是禹,他的名字叫文命,同样也是昌意这支的后人,后世又称为“大禹”。

一脉一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