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鱼叔刷到一条消息:
蔡康永宣布退休。
在近期一则台媒采访中,记者追问蔡康永,是否会在节目20周年之际重启《康熙来了》。
他回复,既不会重启,也不会再主持节目。
「重看《康熙来了》画面,我觉得自己现在无法主持这类节目,当年我和熙娣、来宾在节目上玩得自由自在,但现在节目都要求内容正确,乱开玩笑的节目是无法生存,且要维持平衡,对我们两人来说太累了……不想做,我已经做够了」
一个月前,蔡康永在另一档节目《毛雪汪》里也提到。
目前专注写小说,之后不再尝试节目。
如此看来,退休之意确实不假。
在很多观众眼里,蔡康永的退休意味着一个百无禁忌的综艺时代的走远。
但有趣的是,挽留声并不多。
倒是不少人夸其「明智」,认清了如今的舆论形式早已不适合「开玩笑」。
甚至,如今再搜蔡康永相关信息,竟然也已是「塌房」状态。
这位两岸「名嘴」,公认「最会说话的人」之一,不知何时骂声一片。
到底何以至此,咱们一起来扒一扒——
在鱼叔的印象里,蔡康永确实以「说话」见长。
2014年,蔡康永加盟网综《奇葩说》,事业从台湾转战内地。
节目号称「内地首个说话达人秀」,涉及许多争议性的辩题。
催婚是爱还是变态
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你更不能接受哪个
份子钱该不该被消灭
你选择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市一间房
彼时网综初起,各辩手发言直接开足火力百无禁忌。
与之相比,蔡康永画风独特。
每每娓娓道来,立足现实又另辟蹊径。
大多温柔,时而一刀,体面而娴熟地把握着综艺尺度与观点表达间的平衡。
这种娴熟的表达来源于视野的前卫。
早在2002年,蔡康永就已试水同类型观点碰撞综艺《两代电力公司》。
节目请来长辈与学生两代人,就各种辛辣话题展开讨论。
从个人情感到社会话题,任挑一集放在如今都禁忌感十足。
观点之外,蔡康永作为主持人、访谈者,一样视角敏锐。
采访时提问角度奇狭,问题总能直抵人心。
《真情指数》中,蔡康永采访到成龙「泪洒现场十五分钟」已成传说。
舒淇做客《康熙来了》,绯闻热点问题不断。
蔡康永突然一句「舒淇你当演员当得快乐吗」意外让女神泪崩,拍摄中止。
去年,蔡康永采访婚后的林志玲也一度出圈。
林志玲哭到不能自已,嗔怪蔡康永「你真的很会问」。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采访「微观辨水」的奇人王昱珩。
问题个个灵巧,不落俗套又不失温度。
像是说到,天才的副作用让王昱珩少年时期饱尝校园暴力时。
蔡康永没有选择在创伤问题上纵深,而是问:
「所以如果让你开一个学校,你会开的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开一个学校,我想我一定努力的让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
启迪性的提问引领出建设性的回答,又带着人文关怀。
基于以上种种,加之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热销。
蔡康永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名嘴」,还是大众印象中温暖睿智的「心灵导师」,言论时常在各平台翻红。
正如李诞所说,他有家世学识却甘于藏锋,待人如春风。
「沙发人格」
但十年过去,口碑竟然今非昔比。
此时回头看,蔡康永竟然一直在走「下坡路」。
《奇葩说》之外,其余作品水花不大。
《饭局的诱惑》《男子甜点俱乐部》《恕我直言》等常驻语言类综艺里。
熟悉的嘉宾面孔来回串场,话题探讨降级到无聊。
与小S再合作的《真相吧!花花万物》,被称作内地版《康熙来了》。
众人翘首以盼,结果第一季评分4.3,严重水土不服。
综艺之外,蔡康永自导自编电影《吃吃的爱》。
烂到观众满头问号,创作者一度陷入「才华危机」。
作品的另一边,个人口碑也在渐渐崩盘。
先是搅入大小S相关骂战中,蔡康永因「站队」问题被质疑。
前后时间段里又清空了微博,外界联想不断。
与此同时,他以前在节目里的态度、言论也被审判后进行立场批判。
家世背景被挖,成了作品署名靠关系、家底积累靠吸血底层人的「傲慢公子哥」。
照这样下去,62岁退休确实是明智之举。
内娱发展十年,一代名嘴倒掉,确实不禁让人细想原因。
是真的沽名钓誉,才华被谬赞了吗?
倒不至于。
各类综艺虽褒贬不一,但蔡康永的语言功力仍然有目共睹。
既然如此,又为啥来到内娱就一路下坡被骂呢?
一方面,确实是娱乐环境不同。
就像《康熙来了》内地版,即便照搬了主持人与环节设定,仍旧没内味儿。
说到底,是综艺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尺度、话题、风格的差异。
内娱版做不了创新,也丢失了原作的力度。
举个具体的例子,嘉宾。
原版节目主要看点之一就是各种特色来宾,哪怕是素人也都意外有梗。
本质上是敢放开说真话,开得起玩笑,主持人才能「乘胜追击」。
但到了内娱,网红素人没梗硬尬,明星艺人处处禁忌,反应力和娱乐精神都不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名嘴压根张不了嘴。
其次,内娱似乎留不住也容不下「名嘴」。
仅仅是主持人这个身份,专业性一直在下降。
到了观点表达上,本来会说的就没几个,也越来越没有开口的机会。
事实上,蔡康永内娱十年的侧面,是内娱语言类节目的消亡史。
《奇葩说》第一季爆火后,后几季节目评分逐渐走低。
原定今年播出的第八季,迟迟未见消息。
其他同期爆火的语言类节目,也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就像节目中的几位导师,和他们的《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金星秀》《晓说》……
其他的语言类综艺也大多面临改版。
缩减表达内容的比重,换之以游戏、宣传等内容。
再会说的「名嘴」,也没了用武之地。
不能说,也没得说。
所以有人退休、有人再退一步、有人转去直播带货、有人干脆「消失」在大众视野。
诚然,这一切都与当下的舆论环境息息相关。
话题讨论普遍呈两极化,茧房中只有戾气没有和气。
尤其涉及观点输出,更易引发攻伐。
「说话」在如今变得危险。
就像热搜评论中说的那样,普通网友发表一句评论尚且被追着骂,何况是吸引更多目光的公众人物。
于是,确保「内容正确」成为「名嘴」与语言类节目的生存之道。
但正如蔡康永开头所说,既要节目好笑又不能开玩笑,既要内容缤纷又要绝对正确,平衡极难。
于是,不少节目越骂越假,越假越骂,恶性循环。
或是像《奇葩说》那样,经历 下架风波、赛制改换、以及各种花边问题,最终声量不再。
生存之道上压根无法生存,自然逐渐消隐。
而这样的舆论环境又显示出,大家似乎已经不愿再倾听,也不再需要什么名嘴导师。
曾几何时,会说话的人很容易便拥有无数听众。
有家世学识积累的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关注讨论。
就像《众声》里林志玲提到,蔡康永说话之路的起点是最好的时代。
台湾大众媒体发展初期,舆论领域还算寂静, 一点有价值的声音都会被注意到。
那时一切新兴,公众态度也算包容。
对于内娱而言,也是相似。
但随着社交媒介更迭,信息爆炸。
「人人都能成名五分钟」让古早中心化的名人效应渐渐过时。
无数窗口都在分享经验互称「老师」,原来那些会说的心灵导师也就泯然众人。
甚至有时还会反过来因姿态过高、脱离大众、观念过时而被骂。
就像蔡康永在《奇葩说》的发言被指傲慢,杨澜也因在脱口秀中摆出「教育」姿态口碑翻车。
不愿再听,是观众拒绝陈旧观点、拒绝被教育的姿态,也是无力消化的表现。
说白了,就是名嘴再会说到底架不住没人想听,没人爱听,也听不进去。
毕竟,单是处理现实问题就已耗费太多心力。
不少人觉得,再睿智的观点在如今似乎只能拿来麻痹精神痛苦而非解决本质问题。
加上观众与艺人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改变。
内娱时不时暴露出的「草台班子」属性让普通人内卷时更为愤怒。
个人的生存危机在内娱天价日薪的对比下更显绝望。
当一方本身连存在都刺眼,沟通与倾听自然无法发生。
有的只有挖坟毁神,肆无忌惮地怀疑解构着当下的一切。
如此看来,蔡康永的退休几乎称得上是聪明人的顺势而为。
也确实印证着语言类综艺的尴尬处境。
但,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会说话、有观 点的「名嘴」了吗?
鱼叔倒是觉得,正好相反。
李诞直播间在某平台火热 、线下语言类表演观众爆满、退回听觉时代的音频播客、甚至是更专业化的书籍的翻红热销……
有价值的声音始终被需要,只是在当代转换成了更大众化的形态。
众声喧哗时,洞见最为匮乏。
时代更迭处,退 场也是新的开场。
全文完。
助理编辑: 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