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个唐诡爽,电影感狠狠拿捏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神秘感的唐朝!”
赞不绝口的评论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观众对《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期待之门。
近期《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延续了前作的精良风格,在场景布置、服装造型以及摄影美术等方面下足功夫,光影运用更是炉火纯青。
无论是月色朦胧的宫廷深院,还是灯火阑珊的市井巷陌,都在光影的流转中营造出浓郁的悬疑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诡谲多变的大唐之夜。
而2024年上半年如《唐朝诡事录之西行》般收获“电影感”评价的电视剧集并不在少数。
前有《繁花》中的繁复光影,后有《我的阿勒泰》中的绝美空境,紧接着《玫瑰的故事》海报大片质感冲上社交媒体热搜,“电影感”正成为电视剧集的评价尺度。
什么是电影感?
电影业比电视剧行业早发展几十年,早年间的电视剧从业人员多从电影业转行而来,他们将电影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引入电视剧领域。伴随电视频道的增加,大量填充播出时段的作品涌现,电视剧集生产一度呈现短平快的状态。因此,不少传统从业者和观众都认为电影比电视剧制作更精良,电影感自然也就带有褒奖之意。
那么,剧集电影感究竟是什么?
简单地讲,电视剧通过线性的叙事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电影感则以场景叙事为基础,更倾向于借助丰富视点、多样光影、独特构图和剪辑构成的系列画面增强信息密度和情绪张力。
此外,为了在短暂的电影时长内完成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情感传达,电影创作者一般倾向于使用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用闪回、倒叙等方式营造出时间的跳跃感。
强烈的视听效果、跳跃的时间节奏,最终融合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一如文学创作中所强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电影式的创作手法应用在电视剧中,则为剧集制作打开了新视野,也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观感。
《我的阿勒泰》首次尝试“原生HDR”拍摄制作,幕后制作团队对镜头、声音、色彩每一处都精雕细琢。
精致又适度留白的镜头语言,在喧嚣世界里描绘了一个带有现实烟火气的人间桃源。广袤的黄沙、成片的白桦、深邃清亮繁星点点的夜空,诉诸感官的美轮美奂彰显如电影般的视觉冲击力。
《漫长的季节》将三条时间线和生活流般的长镜头相融合,角色的人生之谜在徐徐的拆解与深刻的剖析之间丝滑切换,出神入化的转场让观众自然地滑入不同的时空语境。
与其叙事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繁花》,镜头转瞬之间就是股市里的几度沉浮、人生的大起大落、爱情的千回百转。
而这种电影般的创作手法,遇上更深刻的价值主题、更厚重的人文视角,能够激发出更大的火花。
《漫长的季节》中王响面向疾驰的列车大声呼喊“往前走、别回头”的镜头在无数观众心中封神,台词的凝练程度、语义的丰富性,呈现出电影留白的效果。有网友评价“时代的琥珀里,最珍贵最动人的部分,是这份情与义的坚守,是历尽千帆、问心无愧后的‘往前看,别回头’。我们做不到的部分,《漫长的季节》帮我们留存了它。”
电影感的风为何刮向了荧屏?
客观而言,电视剧与电影的分别,既来源于两种艺术样态的差异,更来自基于不同媒介技术的大银幕和小屏幕传播样态和产业生态的分野。剧集创作,本无需像电影那样每一帧画面都斟酌再三,但是电视剧纷纷追求起电影质感,则和行业本身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显而易见的,观众对高质量视听作品的审美追求,正逐步拓展着国产剧集的传统思维方式。
国产影视剧的创作理念发生的深刻变化,精品意识的融入,让国产剧呈现出良性“内卷”的态势,在叙事文本、创作理念、审美取向等维度自觉朝电影看齐。而且,如果不考虑成本因素,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在技术和播出层面的标准同步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
其次,微短剧、短视频等新视听语言形态的冲击,也在推动电视剧行业自我反思、自我更新。
短视频和微短剧的鲜明特质是成本低、时长短、节奏快、反转多,能牢牢锁定观众的眼球。但被诟病吐槽的“雷点多、内容土、形式俗”,也是制约微短剧、短视频长远发展的痛点之一。
与之相反,强大的制作、精美的服化道、不断创新的叙事和更加细分的题材类型则是电视剧集的优势之一。
积极努力地向电影质感靠拢,借助娴熟的镜头运动,精准的场面调度,极富层次感的景深等方式细细雕琢人物、雕刻剧情,有利于进一步拉大电视剧与微短剧、短剧形式内容上的区分度,促使电视剧行业努力捍卫好专业护城河,走好差异化竞争之路。
再者,电影导演跳出舒适区跨界电视剧导演,也已成为潮流。将电影的艺术风格带入剧集制作中,以电影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提升剧集的内容质量,往往是电影导演自然而然的职业习惯。
王家卫首次执导的电视剧《繁花》已无需多言。密闭的内景、怀旧的逆光、重重遮蔽的景深所营造的港式复古情调无一不刻有王家卫的鲜明个人风格。
而多位电影大导在拍摄电视剧时,也多多少少将电影的娴熟手法应用到电视剧中。
冯小刚执导、资深摄影师赵小丁掌镜、石海鹰担任美术的《北辙南辕》,在视觉呈现上既有高级的相宜感,又有真实的烟火气。
剧中王珞丹所饰演的尤珊珊与音乐人朋友自然随性的音乐多重协奏,没有一句台词却精准集中了都市人对丰盈美好的精神世界的向往,电影质感的浪漫表达被网友直呼“硬控我三分钟”。
青春谍战剧《追风者》具有油画般的视觉质感展现了金融行业的明争暗斗和隐秘战线的正邪较量,而其背后的创作班底多为资深电影人。第一次参与电视剧制作的美术指导吴嘉葵,已有《1921》《钱学森》等多部年代大片傍身。曾剪辑《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邪不压正》等多部佳作的曹伟杰,《追风者》快节奏多线叙事却繁而不乱得归功于他。
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了技术、人才和创作手法在剧和电影之间的流动。不少其他专业背景人才的涌入也为电视剧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花火。
摇滚歌手出身的辛爽,连续执导的两部悬疑力作《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讲究的构图、耐心的氛围铺陈、耐人寻味的细节设置,直抵人性深处最不易察觉的心灵悸动。
精益求精和本末倒置,只一步之遥
不过,我们在肯定电影感的同时,也要警惕对其的过度推崇。
诸多电影导演跨界拍剧时,电影质感都会成为剧集核心宣发点之一。
然而对观众来说,电影感大多数时候只是锦上添花般的存在。没有观众能准确讲述电影感所需要的参数多少、所设置的景深几许,电影感只是一种朦胧的整体感受。
观众更津津乐道的,还是人物的塑造、故事的情节走向。一些电影导演转战到电视剧市场所产生的水土不服,便在于此。
路阳执导的《风起陇西》,摄影与美术水准毫无争议。但豆瓣影评的数百篇长文中,观众聚焦讨论、争执不下的,仍是人物塑造、剧情逻辑等。
章子怡的首部荧屏之作《上阳赋》班底也堪称豪华。侯咏与程源海两位导演,前者是与张艺谋合作《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的摄影师,后者曾参与制作过《苍穹之昴》《如懿传》等。摄影指导高虎的作品表里,《红楼梦》《大宅门》等经典赫然在列。张叔平、叶锦添则是章子怡在大银幕上用惯的造型师。然而剧集口碑却惨遭滑铁卢,再精美的服化道、再豪华的演员阵容,都无法拯救大女主“玛丽苏”的明日黄花。
悬疑网剧《平原上的摩西》大量运用长镜头来细腻刻画人物,观众却并不领情。
重影像、弱情节、朦胧叙事等文艺片标配元素,与电视剧所强调的日常性、强情节在该剧中产生了强烈互斥,原本非常重要的细节与人设填充不见踪影,视觉上的惊艳皆化为剧情上的遗憾。
过分推崇电影感所造成的“买椟还珠”现象,也不仅仅见于电视剧制作中。
近日上映的国漫《白蛇:浮生》宣发多次强调画面更加细腻、精致,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更是下足了功夫。社交媒体上网友却调侃“这次追光动画会请编剧吗?”犀利指出白蛇系列第二部《青蛇:劫起》视觉语言足够精美,但故事讲述却跟不上画面质感。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发丝的精致度、皮肤的细腻程度上,不如多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打磨故事逻辑,让剧情更耐看。
电影感不等同于高级感,更不等同于精品。在观众审美进阶的当下,过分将电影感奉若神明,而不用心打磨作品内容,恰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偷懒”。希望未来更多的剧集在艺术创作上能够形神兼具,唯有此才能无惧观众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