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八旗军是骑兵还是骑马重步兵有何依据
  • 明末八旗兵有多少人,怎么评价
  •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 仅仅十几万的八旗兵怎样征服明朝
  • 大清的八旗兵和秦国军队哪个厉害
  • 八旗兵到底有多吊明末清初的时候有没有任何一支汉族军队在野战中击败过八旗军队哪怕一次
  • 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旗兵是怎么编制的,一个地方都是一个的兵吗
  • 入关时八旗军队有多少人何以横扫中原
  • 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
  • 萨尔沪战役,拿着热兵器的明军为何败在了用冷兵器的八旗兵手里

历史上的八旗军是骑兵还是骑马重步兵有何依据

八旗军并非是某一个特殊兵种,而是一支混合部队,其中包含了步兵、骑兵和火器部队。

八旗军分为正镶黄白蓝红八个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最早的四旗(1601年只有四旗)仅有建州女真一部,1615年基本统一女真各部之后,扩充为八旗。

八旗的军人特色是重装步骑,尤其以重步为主。这也是因为建州女真多生活在长白山南,属于渔猎部落,因此以步弓手和重步兵出众。在吞并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后,八旗获得了大量的重骑兵。当时叶赫部首领曾说道:

“我畏奴步,奴畏我骑,力相抗也,技相敌也。”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大举进攻辽东,当时在辽东考察的熊廷弼就曾说过八旗军多重步骑,披精铁甲,凡刀枪和三眼铳一类的武器都难以伤到八旗军。就是明军最先进的鸟铳,也不足以击破八旗军的重甲。

包括在《满文老档》中,也有对八旗军作战的描述:

“八固山合一路而行,节次不乱。军士禁喧哗,行伍禁纷杂, 当兵刃相接之际,披重铠执利刃者,令为前锋。披短甲即两截甲也善射者, 自后冲击。精兵立于别地观望,勿令下马,势有不及处, 即接应之。预画胜负谋略,战无不胜,克城放敌之后,功罪皆当其实,有罪者即至亲不贳,必以法治, 有功者即仇敌不遗,必加升赏。 ”

确切来说,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的八旗骑射,反倒不是八旗军的特长。一直到后金逐步吞并蒙古以后,骑射在八旗军中的地位才开始提高。

而且八旗军也不都是满人,在获得了大量汉军俘虏和降军以及蒙古降军后,后金建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只是总体数量加起来也不足满八旗人多。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尤其是火器营,在大清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再后来的平三藩、收台湾和大败葛尔丹,八旗军中的重步重骑和火器部队都是清军中的精华所在。

总而言之,八旗军是一支非常强大的混合兵种部队,不过在雍正之后,关内的很多八旗因为技艺的荒废导致战斗力下滑,倒是有些可惜。

明末八旗兵有多少人,怎么评价

满清的军队建制极简单。

五五制,以“牛录”为行军战斗基本单位,有战士三百人,头领称为额真。

五牛录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头领也都叫额真。固山额真,也就是八旗的旗主。

所以理论上说,一旗就是二十五个牛录七千五百战士。满清八旗,就是六万整士兵。

但实际上,各个牛录之间有强弱之分。多的不止三百,少的可能略不足。战士拥有的财产奴隶数量也不一样,能跟随战士出征的人数也不同。若哪个旗主犯错,努尔哈赤皇太极要惩罚,办法就是直接拿走它几个牛录。所以八旗之间也有强弱之别,在于它所拥有的牛录数量。

不过这个粗放简单建制下的八旗士兵,应是当时整个欧亚大陆的最强军队之一,也许没有之一。

努尔哈赤的战术素养,多师自于李成梁部队,然后配合女真人固有的吃苦耐寒强健体质,冰天雪地练就的射猎捕杀的技巧,当他一统女真各部,建立起八旗制度时,这只军队已经是极其强悍的战力。

但只是努尔哈赤一代还成不了事,继位的皇太极是一个很好的继往开来者,他发扬光大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国体,尤其是击溃蒙古,理顺满蒙关系,组建蒙八旗,笼络汉人,吸收汉官,建立汉八旗,提高铁匠工艺准备铁炮,肃清皮岛,征服朝鲜,在战略上完成了对明军的攻击态势。为入关做好了充足准备。

虽然皇太极统治时间不长,但经过他执政期间数次入关抢掠,满清建立了攻击中原的基本路径和信心,力量不断壮大。

最后入关前,三部军队不到二十万是肯定的,个人估计实际应在十四至十五万左右,其中满清战士八万至九万,蒙八旗三万以上,汉八旗接近三万。

数量虽不多,但这些人都是久经战事与劫掠的精锐战士,如果计算背他们后的奴仆后勤,多一倍也不止。战骑甲胄武器充足,是非常强悍的武装。

这些强盗枕戈待旦,随时等待着机会。结果真的等来了李自成,反了吴三桂,一个天大的馅饼砸下来。而“为崇祯报仇”这个口号,推测大概是汉官的主意吧。果然是高明!

答自刘羽舟和萧铭珏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很多人都在贬低八旗军队战斗力,我这里就说说1840年以后八旗军队战斗力。

当然,1840年以后不可否认八旗军队战斗力确实下降很厉害,但是相比绿营、团练、湘军、淮军,八旗军队战斗力并没有差到不堪忍受的地步。

甚至可以说相比明末的明朝京营部队,清末的八旗军队表现明显要比明末的京营军队强,而且是强得多。

太平天国陈玉成:我真的打不过多隆阿

先说太平天国,不可否认太平天国时湘军与淮军是绝对主力,我这边不谈江北大营,只说一点,陈玉成全歼湘军8000人的三河之战,之所以陈玉成没能扩大三河之战的战果,主要是旗人将领多隆阿带领的2000黑龙江马队(黑龙江八旗以及索伦人组成)利用马军优势长途奔袭,连下三城才阻止了陈玉成扩大战果。

在围困安庆之战的时候,湘军负责围城,而负责阻止陈玉成援军的依然是多隆阿带领的黑龙江马队,结果陈玉成部始终不能突破多隆阿黑龙江马队。

陈玉成再给洪秀全的信里说“清妖老谋善战,用兵如神,臣与对阵,屡为所败,今百万精锐悉遭顿挫,自料力不能敌。

后来多隆阿带着这2000多黑龙江马队进入关中地区,之后在平乱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多隆阿战死后,旗人将领金顺代替多隆阿指挥以黑龙江马队为主的旗兵,根据《清史稿》记载,金顺作为左宗棠的副手,在西征战役中也是屡立战功,而金顺依仗的就是多隆阿留下的黑龙江马队。

当然,要说八旗以及黑龙江马队特别厉害也不尽然,但是这些旗军战斗力至少是强过绿营,并不比湘军、淮军差多少。

如果旗军真的一触即溃,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要做清朝忠臣?

八里桥之战英国军官:鞑靼士兵很勇敢

再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为例,当时清军主要是僧格林沁率蒙古马队1万人,步兵7千,胜保率京营八旗5000步兵(鸟铳和炮兵),骑兵1000。

虽然最终结果很可怜,京营八旗与蒙古马队在近代军队打击下,付出了1500人阵亡,4000多人受伤的代价,但是只造成了英法联军十几人受伤,十几人阵亡的可笑战果。

但是,作为一支中古军队,清军还是给英法联军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们先看到了一大群的清军骑兵,他们秩序井然安安静静的朝我们小跑过来,他们的阵列非常整齐,分组变换队形时一点也没出现过凌乱的现象,他们的战马看起来非常强壮…清军骑兵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离法军前沿阵地仅五十来米,这一切全无声息,听不到任何指挥号令,这场面确实令人吃惊和紧张。(伯纳·布立赛. 1860: 圆明园大劫难)

在整整一个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伯纳·布立赛. 1860: 圆明园大劫难)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

甲午战争:依克唐阿马队解围辽阳

我再次声明,我绝不是说八旗军队在甲午战争中表现的有多好,但是事实上八旗军队表现的只是并不比淮军、湘军差,要说好,也只能说略好一点点。

但是确实依克唐阿将军率领的黑龙江马队先是在赛马集一线阻击日军第5师团,保护了沈阳,随后袭击凤凰城日军,并且作为主力参加了5次海城反击战,随后日军包围辽阳也是依克唐阿的马队去解围。

淮军叶志超一触即溃的情况下,依克唐阿虽然打的也不好,至少也算是带着马队屡败屡战了。这说明八旗军此时还保留了一些战斗力,至少不比淮军差。

1900庚子国变:八旗军造成八国联军相当伤亡

我还是要说,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的攻击,以虎神营、锐建营为主的京城旗营表现的并不比董福祥的甘军好,但是根据八国联军方面史料,京城旗营战斗力至少强于义和团的。

比如沙俄军队想抢夺第一个进入京城的头衔,率先在东便门发动进攻,当时守东便门的是使用现代枪械的虎神营,结果俄军发现东便门“守护极严,急切未能得手”,只得向日军求援。日军派步兵一个大队前往助攻。经过激烈战斗,14日凌晨两点,俄军才攻占了东便门。

严格来说,虎神营使用现代枪械,防守东便门打的并不好,但是至少做到了没有一触而溃,坚持了很长时间。

之后清军虎神营守后门、景山一带,列阵而待,黎明之时,“与洋兵鏖战许久,阵亡士卒甚多,尸横遍地。炮火来去,将后门轰毁,波及两旁房屋,尽成劫灰”。

其中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父亲也阵亡在此次战役中。

再次重申,1900年京师保卫战,八旗军打的不算好,但是八旗军表现并不比董福祥以及聂士成的军队差,这是最重要的。

根据八国联军资料,大概有450名联军士兵阵亡在与京营八旗军队作战中,而八旗军也付出了4800多人阵亡的惨痛代价。

总的来说,八旗军队作为“世兵制”下的军队,它在1840年以后的表现说不上优秀,但是和一触即溃相差很远,八旗军的表现也并不比湘军、淮军、楚军强,但是八旗军表现至少说明在清末,八旗作为一支“世兵制”下的军队,还是保持了中古时代一般军队的战斗力的。距离“完全腐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最后说一句,著名的“宫保鸡丁”的发明人丁宝桢在担任山东巡抚时因为山东土匪多骑马,于是专门请旨从黑龙江调集了500八旗骑兵对付山东土匪。

仅仅十几万的八旗兵怎样征服明朝

纠正一下啊,满清始终没有征服明朝,把大明灭的是农民军李自成。

剿灭南明的,主要是那些汉奸败类投降的明军。

满清所谓的江山,都是由汉八旗绿营和投降的明军,当先锋当炮灰打下的,满八至多都是背后当监军。

如果每次打仗都冲锋陷阵,就满八那个,几万人早他妈死光了。

满清八旗进关以后,基本上都废物了,不管是所谓的打江山平叛,镇压农民军起义还是镇压,各种反清复明的势力,都主要是依靠汉人的军队,汉奸二狗子卖国贼!

前期主要是靠着汉八,绿营。后期汉八绿营也都成了酒囊饭袋了,镇压农民军起义,主要就靠曾剃头这些汉奸败类组成的民团二狗子。

满清的满八基本上都是当监军作用,冲锋陷阵,打头阵,替死鬼当炮灰的,主要都是汉奸的部队,绿营,民团,二狗子。2019-10-7:12:38

大清的八旗兵和秦国军队哪个厉害

没有可比性大秦帝国的骑兵军阵放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时期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们战力超群如狼似虎,天下无敌,横扫天下六国皆败服于马下,是战力第一的古代风向标,大清八旗相对于大明王朝的弱旅残军是强大的,但确比不了大明的另一支铁骑大军,关宁铁骑,如果它们的主帅吴三桂有民族大义和军人信仰,那四万铁骑劲旅绝对是八旗子弟的劲敌前世冤家对手,也许也就没有大清祸国殃民了。

八旗兵到底有多吊明末清初的时候有没有任何一支汉族军队在野战中击败过八旗军队哪怕一次

历经三代人才摸到大明的城墙根,不知道吊在哪里?神助攻—-李自成,贤内助—-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外围声援——儒家学士,要是这样都不进球,那就是中国国足了。朱元璋从一个碗到建立大明,到深入大漠,活捉酋首,也就是十几年的光景。这样一对比,努尔哈赤三代人,就跟渣渣一样。再发表神评论之前,就不能尊重下基本历史事实,尊重下自己?

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旗兵是怎么编制的,一个地方都是一个的兵吗

导语: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军队都是国家最强劲的后盾,也是保家卫国的第一线。每在古代,每一个朝代的编制都是不一样的。像商朝,他们的军队编制就是什伍之制,春秋时期步兵逐渐壮大,到了战国时期,主要以步兵为主。而在明代的时候,开始采用“营”的编制 在下面的时候设立着小旗,总旗,还有百户这些基本的编制。清朝军队的编制又跟以前的朝代不同, 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是怎么编制的,一个地方都是一个的兵吗?

清朝八旗基本编制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他们把后宫的一些女子称为镶黄旗,正黄旗的后人,这是因为当时的满洲族把他们的后人分为八个旗,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共八旗。

努尔哈赤带领的女真族人,最开始也是奴隶社会,后来受了汉族人的影响,才把军队分为八个旗,每个旗约为七千人,而努尔哈赤就是统领八个旗的旗主。

在大清入关之前,八旗兵平常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战斗就拿起武器作战,粮草武器自带。那时候的军队非常有序,战斗力十分的强。

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

但在清入关之后,又把八旗分为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驻京八旗的主要职责是捍卫京师,保护京城的一切,保护皇帝的安全;驻防八旗则是被派到全国各战略要地驻守——不过由于军队最大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皇权,所以保卫京师的八旗比驻防八旗的兵力要多得多。

当时的清朝地大物博,疆土辽阔,但是驻防八旗的人却不过十多万。当然也不是说皇帝不重视地方的驻守, 而是当时的清朝实力非常的强悍 ,在领土让没有敌手。

他们驻守在其他地方的兵,很少,最高的驻守人数一般不会超过两万。不过作为满族的起源地东北,清朝统治者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驻防的部队也比较多。

最初的时候,八旗兵的编制并不是什么镇,协,标,旅,而是牛录。牛录是最低等的兵,也就是后来的棚。一个牛录有300人,比后来的棚要多得多。后来的牛录接近有400个,其中属于女真族人的就有308个,而汉族是最少的,只有16个牛录。五个牛录组成个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

顺治期间,驻守的八旗兵有一万多人,到了后面,人数一直有所增加。按驻地划分当时可分为三个驻防地,分别是畿辅、东北和各直省驻防。在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畿辅驻防设昌采育里、张家口、古北口等地。

除此之外,在当时清朝的军队编制已经变成了协,标,营,队,排,棚。一个镇管辖两个协,一个协管辖两个标,一个标管辖三个营,一个营管辖四个队,一个队管辖三个排,一个排管辖三个棚。

由此看出,棚是最低级的,一个棚有十四个人,所以一个排有四十二个人。

也因为没有战争的原因,安逸太久了,到了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八旗和绿营兵都非常的松懈,军队训练非常松弛,纪律十分涣散,战斗力变得很差,完全已经不是当年那草原儿郎的模样。

当时在马上打天下的女真族人,已经安逸到骑在马上,都已经不是草原的儿郎了。后来,清朝的军队在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交战时,完全不能敌。

后来的八旗其实远远不止八旗

在清朝的历史上,其实说军队有八旗,实际上却远远不止八旗,因为还有汉人,蒙古人,所以少说也有二十四旗。

但是最开始是八旗的人为女真族人所用,后来的那些旗都是随着大清入关,一点点的增加的。而这些后来的二十四旗就是清朝军队的中坚力量。当时努尔哈赤率领的军队人数并不多,这些军队的人数还不到二十万,可是却在和明军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后,人数越来越多。

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曾国藩又在乡勇的基础上编制了一支军队湘勇,也就是勇营。这支军队在后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一支勇营,在战争平息的时候,又会立刻解散,就像现在的临时工,有需要的时候就召集,不需要的时候就解散。

勇营的人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他们为了立下战功,都会拼尽全力,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都是非常强的。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勇营更是成为了一支中坚力量,大显神威。勇营在最鼎盛的时候,军队的兵力可以达到二十多万,而在曾国藩手中的兵力约有十二万,其他统帅的兵力约有二十余万。

再后来又有了北洋军。北洋军作为新兴的一支队伍,是为了和国外的势力对抗,巩固清朝统治的一支队伍,但是随着它的壮大,已经超出了皇帝掌控的范围,身为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也不想居于人下,所以在最后的时候,北洋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当然,那时候的袁世凯已经不是北洋军的统帅了,但是他能推翻清朝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清朝的内阁总理。北洋军最初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后来是不断的增加人数,最后扩大到一百五十万。

北洋军在军队里编制成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后来有了14个镇、12个师、18个协、16个师、4个标、1个禁卫军。当时的北洋军的武器装备已经跟国外靠近了,用的武器不再是刀,棍,而是洋枪,洋炮。北洋军军队有着严格的机制,二十条军规当中有十八条都是斩首令。军令的严苛,是严明治军,稳定军心的保障。

一个地方并不是一个的兵

其实不管在哪里,都讲究一个制约平衡,不管是美国的三权分立,还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都是为了制约平衡。

因为只有制衡,才不会发生动乱,当一个人的权力过大的时候,称王的可能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清朝皇权制度的压迫下,绝对不可能有一个人的兵全部在一个地方。因为这样引起的后患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什么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安心的。

在过往的朝代而言,都体现着这一点,不管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是努尔哈赤把兵权牢牢的握在手里,都是一样的道理。

兵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兵力,也是皇权最重要的后盾,在古代,掌握兵权就是掌握了天下,所以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的兵力够强。所以,在经历了无数过朝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朝代,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一个皇帝为了制衡,也为了自己的皇权稳固,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手下一个人的兵力集中放在一个地方的 。皇帝都是多疑的,所以当不用兵力打仗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主动上交兵权给皇帝,就是为了安皇帝的心。任何一个下属,只要功高盖主,一定会引起皇帝的忌惮,也会让皇帝产生杀心,所以无论是出于皇帝的初心,还是下属为求自保的心,也不会要求带着自己所有的兵力去驻守一个地方。

入关时八旗军队有多少人何以横扫中原

根据《八旗通志》初、二集《旗分志》统计,清军入关前共有592个牛录,其中满八旗的310个,每牛录300人;蒙八旗的118个,汉八旗的164 个,每牛录均为200人。因此,满、蒙、汉各八旗的兵力分别为:

满八旗九万三千人;

蒙八旗二万三千六百人;

汉八旗三万二千八百人;

以上合计十四万九千四百人。

此外,还有部分明降军、外藩蒙古兵、朝鲜兵和部分随征子弟、家奴,总兵力约可达二十万。

八旗在入关之后的摧枯拉朽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当时,明朝在北京的中央朝廷已经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李自成的大顺即使从襄阳建立倡义府开始算也只是一个刚刚成立了一年的政权,如果从西安建国大顺改元永昌开始算的话,那就是一个刚刚成立三个月的政权。这样一个极其青涩的年轻政权是完全来不及整合起他所控制下的区域内的力量去和强敌作殊死斗争的。表面上看,李自成征服了黄河以北的所有原明廷统治区。实际上,李自成是远离了关中根据地,孤悬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被外部敌人(满清)和内部潜藏敌人(前明的降将、官绅)双重包围着,只要一次军事失利就会让他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满清抓住这一机遇,尽发倾国之兵趁李自成立足未稳之时大举入塞,吴三桂的投降更是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山海关之战,与吴军交战已疲的大顺军遭到清军主力突袭最终被两倍于己的清、吴联军击败。

山海关之战中,大顺军与清军激战半天,击杀清军五品以上将校12员,其中官阶最高者为正二品镶红旗副都统萨苏喀。吴三桂所部数万兵马战后仅剩万余人。所以,大顺军的战斗力并不弱,清军也不是不会死的天兵神将。

但是,毫无根基的的大顺在失去了军事威势之后迅速陷入了内外敌人的包围之中,前明降将纷纷倒戈,各地官绅叛乱丛生,尽管大顺军在庆都、真定、太原、怀庆、潼关、榆林、延安都与来犯的清军展开殊死的战斗,但是腹背受敌的大顺军终究在内外敌人的联合绞杀下失去了北方的地盘,清军遂据北方。

至于弘光和张献忠,我就不想多说了。弘光政权的废物程度对南明史稍有了解的都知道,不想多提了。至于大西军,大西军入滇以后在孙可望等人的经营下才成为一支劲旅,张献忠时期的大西军并不强大,连大顺在保宁,汉中的地方驻军都打不过,就更不用说让他们去和清军作战了。

弘光和张献忠的存续只取决于大顺军能在北方抵抗多久,大顺军在北方抵抗了一年,弘光就多活了一年。大顺军余部在陕西又扛了一年,张献忠就又多活了一年。等到大顺军在北方失败以后,他们就理所当然的迎来了末日。

就这样,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清军迅速扫平了北方的大顺,江南的弘光、隆武、绍武和四川的张献忠,西起陇蜀、南至湖广,东到闽浙的各路政治势力被一扫而空,定鼎之势已成。如果不是清廷自己作妖,用圈地、投充、逃人、剃发、屠城等一系列暴政激起了反抗的浪潮,自己给南明续了十几年命,把原本的简单模式提升成了一般模式和稍困难模式,那么清廷就已经一统天下了。

然而,对清廷而言,值得庆幸的是,清廷这边把统一天下从简单模式提升到了一般模式和稍困难模式,南明那边却开启了自废武功模式。 从郑芝龙的降清到唐、桂二王的内战,到南明官僚军头对忠贞营的迫害,再到孙可望与刘文秀,李定国之间的内斗,南明在自废武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可能翻盘的机会,最终被彻底消灭。

总结下来,清军首先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趁北方刚刚易主时与前明势力合流一举扑灭了毫无根基的新生政权大顺,而南方的对手要么过于废物,要么困于内斗,最终全部瓦解。总结就是,清军能够迅速横扫天下的原因:自身对机遇把握精准,对手烂摊子太多。于是成就了满洲以小族凌大国的不世武功。

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

客观来说,八旗兵在清朝建立前期,战斗力还是相当强悍的。除了入关之后统一全国外,稳定边疆,经略安抚周边,拱卫京师等功能,还驻防各地,是一支不可小觑的部队。嘉庆之后,八旗子弟基本已经成为纨绔子弟。其实,雍正年间趋势就比较明显了。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全国局势已经安定和平,战事比较少了,八旗军有经济特权,腐坏堕落相当严重。

满蒙汉八旗兵蜕化还有制度层面的原因,绿营兵兴起之后,八旗的功能就比较失落。而且,八旗老爷们提笼架鸟,游荡市井,有的连战马都不会骑了,更何况上阵打仗了。乾隆年间,八旗子弟时常雇佣老百姓服兵役,守城门或者参加军事活动,屡见不鲜,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时间久了,就成了寄食阶层。他们不愿意再去战场上拼命,而更愿意享受商业收租等悠闲时光,构成了老北京的纨绔子弟群体。嘉庆之后,除了僧格林沁等人外,八旗军也没有涌现出优秀的将领,而汉族军官迅速崛起,成为朝廷部队的中流砥柱,更加剧了八旗的衰落,八旗子弟更加边缘化了,仅仅成了吃皇粮的大爷。有的家庭条件不好,子女众多的旗下人,沦为市井中的贱民,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故而,八旗制度的衰落,打仗能力的退化,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更是清廷军事制度机体衰落失效的见证。

萨尔沪战役,拿着热兵器的明军为何败在了用冷兵器的八旗兵手里

萨尔浒之战,明军用火器(火枪),八旗兵用冷兵器(弓箭),再加上明军的人数,比后金军要多一倍,按说明军必胜。

可实际战果是:短短5天的时间,十万大明军被击败,战损45,000人,军官战死300余人,失去2万多条火枪和3万匹骡马。而后金军,战死者极少,只有几百人。

为什么会这样?!

将士不用命?

武将们怕死?

装备不如人?

少校以下的分析只是简单的分析:

一.11万大明军的兵力构成以及6万满洲兵的构成

1.这11万大明军并不全是明军,或者说并不全是大明本土军。这其中包含87,000名大明士兵;13,000名朝鲜军,10000名叶赫那拉布的后金军。

2.以朝鲜士兵的尿性,大家都懂的。几千年来,从来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13,000名朝鲜军不但不是大明军的助力,还是累赘。不屑的说他。

3.大明军以步兵为主,骑兵只占1/4都不到

4.满洲兵6万,全部是骑兵。

二.武器装备的对比。

明军的火器主要是三眼铳,满兵是弓箭,看似火器更厉害,实际上不对。

三眼铳存在着射程近,精度差,穿透性差,装填费事这些大缺点,如果满兵没有盔甲,没有骑马,那问题不大。

而满兵的穿着是重甲,针对重甲来说,鸟铳的穿透和杀伤力都比三眼铳强。

满兵用的是弓箭是重箭(也叫大箭),发射速度快,穿透力强。同时满兵是骑兵为主。

这就导致了明明是火器却大败的事。

三.分兵合击与各个击破

明军的11万大军是分成四路的,满兵的6万骑兵是合成一路的。6万骑兵能够总是在某一方向上形成优势兵力。

而现实也是这样:

1.杜松军(西路军)的2万精锐,被4万5千人的满兵先击败了。

2.北路军的马林3万兵,被5万满兵再次击败。

3.东路军的刘綎的2万兵,轻装冒进,也是被不低于3万满骑兵击败了。

4.南路军剩下的4万兵(包含15000名朝鲜兵),也战败了(5000朝鲜兵不出资料的投降了)

好,先写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