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是如何走向春秋霸主之位
  • 吴越争霸勾践胜出后越国的最终结局是怎样
  • 吴越争霸,由此而产生了哪些励志诗句和成语
  • 吴越争霸,越国灭吴,越国是否就是最后的赢家
  • 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何司马迁将吴越争霸放到战国史中
  • 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去哪了被谁消灭了

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是如何走向春秋霸主之位的

勾践依靠知荣辱,内外齐,灭一国,壮威势成为公认霸主。

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是依靠自身发展才能获得霸主地位。

知荣辱

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吴越两国因为毗邻,所以为了扩大自己国家的实力,难免要有战争。

而吴国早年获得孙子和伍子胥等贤才的加盟,实力暴增,已经有了压倒式的优势,所以对越国的威胁很大。

等吴王夫差即位,曾经和勾践决战,凭借优势国力碾压越国,越国存亡几乎只在一念之间。

勾践实时认怂,以金银财宝贿赂夫差近臣,获得了苟安的机会,还以战俘奴仆的身份侍奉夫差。

这让夫差放松了对他警惕,让他可以有机会活下来,之后勾践又以西施等美女软化夫差之心,消磨其志,得以回返故土。

内外齐

受到如此屈辱,勾践怎能罢休,只是他是个很能隐忍的人,知道实力还不足,所以卧薪尝胆,先积蓄国力,再徐徐图之。

对内,在手下的范蠡等能臣辅佐下,他和妻子与百姓同甘苦,他与男子下地同耕同食,妻子与女子养蚕织布,慢慢积蓄财力。

鼓励生育,并以法律约束,增加国家人口。

寻找良工巧匠,铸兵器,练精兵,提升士兵作战能力。

对外,主要对吴国,送金银以消其疑,购粮食,以耗其粮储,赠木料,废其民力,散谣言,离间君臣,美人计,消其志。

最后实力开始赶上了吴国。

灭一国

等到时机成熟,国力强盛起来,勾践就找机会准备找回场子。

而夫差给了他这个机会,夫差骄傲自大的想要争取霸主地位,也因为对越国的松懈,所以尽起其兵,入中原争霸去了。

勾践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倾精兵而动,一举消灭吴国留存力量,斩杀吴国太子,打击吴国信心。

夫差仓皇回军,勾践击败他后,并未继续决战,因考虑不能一战而胜,所以只是迫其求和,赚取利益,就回兵继续养国力。

等到勾践觉得时机成熟,这才尽起其兵攻伐吴国,耗三年之功,终于打败吴军,逼杀夫差,灭掉吴国。

壮威势

携灭掉吴国的威势,勾践趁机渡河入中原。

因为这一战绩的影响,诸侯与勾践会盟,受此震慑都不愿与越军交战,所以都认可勾践霸主地位。

自此勾践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任霸主。

勾践行事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总领全局,一步步谋划,制定方略,这才踏上霸主地位。

吴越争霸勾践胜出后越国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越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始祖是夏朝少康的儿子无余,大禹的子孙。发源于今天绍兴禹王陵一带。历经二十余代,到越王勾践,吞并吴国,北上与诸侯会盟,越国走向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另一说法,春秋五霸没有吴王阖庐与越王勾践,而是秦穆公与宋襄公,但是本人不赞同这种说法。秦穆公还行,宋襄公太菜了,没有称霸的才能。

不管如何,越国到了越王勾践时期也是盛极一时。

不过,如此强大的国家,到了战国,却发生戏剧性变化,成了三流的角色。早早退出了争雄的舞台。但是,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争雄七国早已作古,他却顽强地活了很久,这是怎么回事呢?

越国是怎么灭亡的呢?

其实,越国的衰亡,真的印证我们中国一句古话:“不作死就不会死”。那么,越国是怎么作死的?

明君不明

越国的作死,还得从越王勾践说起。

越王勾践是历史上的一代雄主。他卧薪尝胆,以“三千越甲”吞并吴国。北上会盟。然而,当大业已成的时候,勾践卸磨杀驴。逼走范蠡,赐死文种。

应当说,越王是一个小人。当吴国争霸之时,越国没少干背后偷袭的勾当。被吴国打败后,隐忍了十多年,一旦爆发,六亲不认。传说西施最后被勾践沉湖而死(一说是跟范蠡走了)。总之,跟越王勾践共患难之人,最后没有一个留在越国。越国内无良相,外无良将,衰落不可避免。

内乱频繁

越王勾践的很多子孙,没有遗传勾践的卧薪尝胆的刻苦,但是大都遗传勾践残忍的本性。

所以,自越王勾践死后,越国内乱频繁。自越王不寿开始,连续三代越国君主被杀。据竹书记年记载:

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硃句立。
翳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
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越国内乱频繁,国力江河日下。

而此时,魏国魏文侯早已实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也正在进行着。更危险的是,邻居楚国,也已经进行吴起变法,兵强马壮。

胆大包天

无颛,又名无彊。越王无彊时期,越国已经衰弱,但是越王无彊仍然自以为自己很厉害。所以,他想北伐齐国。以此扩张领土。称霸诸侯。当时的齐国正是齐威王时期。齐国还面对着楚魏两国的强大压力。听说越王要伐齐,决定祸水西引,派人游说越王。认为越国要称霸,得先挑战楚国。

于是,越王立刻掉头攻打楚国。楚国国君是楚威王。楚威王勃然大怒,我还正愁没有地方开疆拓土呢,你还自己送上门来?立刻率领军队迎战。越王被杀,原来吴国故土被楚国吞并。越国分崩离析。时间,是公元前306年。越国实际上灭亡了。因此,越国早早的就退出了战国的舞台。

死而不僵

越王无彊死后,越国多个国君相互争夺王位。越国分裂了。有的自封为王。有的自封为君。加上楚国的逐渐蚕食,越国疆土大减。在楚国的压迫下,越人纷纷南下。在浙江,福建地区建立多个地区政权。

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征服百越。这期中,就有很多是越国的后代。各个地方的越国国王,都被降为“君”。

百年复国

秦朝灭亡之时,原东越国君摇,闽越君无诛起兵反秦,后来,又跟随刘邦灭了项羽。于是,摇被刘邦封为越王,而无诛被封为闽越王。至此,越国“东山再起”,后来,东越国被闽越国攻击,东越国请求内附,东越国灭亡。闽越国表面上承认汉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成了独立王国。跟汉朝政府的关系也时好时坏。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在解决匈奴威胁之后,兵分三路进攻南越。命令闽越国出兵协助。闽越王阳奉阴违,于是,在灭亡南越国之后,汉军顺便征服了闽越国。至此,越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越国,也曾经风光一时,如果越王兢兢业业,定能成就一番王图霸业。但是,越国国君多次作死,挑战大国权威,终于被埋葬在销烟之中。虽然,越国不作死也会死,毕竟统一是历史所趋,但是,可能就不会死的那么快了。

吴越争霸,由此而产生了哪些励志诗句和成语

谢谢邀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缔造英雄的时代,中国的历史在这个时代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吴越争霸的战争中,所产的励志名言虽然不多,但极为深刻和丰富,发人深省!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是故事的主人公越王勾践与吴王差夫在公元前494年的战役中,越王大败于会稽山,只剩下4千残兵,为了东山再起,越王勾践卑躬曲膝俯首称臣于吴王,保住了麾下的残部。

此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每天卧薪尝胆警示自已,十年励兵抹马,当国力强盛之时,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迅猛举兵剿吴,一举消灭了穷兵黩武、刚愎而又自负的吴王差夫并置于死地。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故事,后来编入了成语,它似一盏闪亮的指路明灯,激励着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地铁心拼搏,不断地成就了国家大业,复兴了中华。

再后来清代作家蒲松龄在自励篇中撰写了一幅闻名五州四海的楹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破釜沉舟是写西楚霸王项羽六国争雄的故事;下联卧薪尝胆则是赞美越王勾践,忍辱负重,雪耻复仇的报国之心。

这幅楹联,更加丰富了战国时代民族斗争之精神,同时又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改变国家的命和民族之存亡,不惧生死,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倔起而顽强奋斗!

韶兴市越王台(图来于网络)

吴越争霸,越国灭吴,越国是否就是最后的赢家

地处东南的越国,何以不能加入列强行列,看来却是有点让人惊讶的事。

众所周知,越国之前,出现在东南的国家,是吴国。

春秋中期以后,吴国的声势极盛。本来天下格局是晋楚两国争霸,但到了吴王寿梦的时代,吴国忽然如天外来客般杀出,从此势不可当。吴王阖闾时代,吴军西进,打进了楚国的郢都;吴王夫差时代,吴军北上击败了齐国,然后在黄池会盟诸候,风头盖过了晋国,吴国成为天下的霸主。

就在黄池之会的时候,越国偷袭了吴国的都城,抓住了吴国的太子。吴王夫差不得不仓皇回师,最后,靠厚礼向越王勾践买得了和平条约。但买得的和平是不可靠的。不到十年,越国的大军就再度兵临城下,绝望的吴王夫差只有横剑自刎。

这一年是公元前473年,是进入战国时代的第三年。《史记》说,这个时候,越国军队横行江淮以东,诸侯都来向越国称贺,越王勾践,号称霸王。后来,那位以反战著称的墨子,评价国际形势,特别标举出四个国家最为好战:齐、晋、楚、越。

越国对吴国的胜利,实在有很大的运气成份。吴王夫差虚荣心膨胀,硬是要北上争霸,远征二千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后勤补给之难可以想见(所以吴国只好使劲挖运河)。于是闹得后方空虚,这才给了越国在背后捅刀子的机会。

《史记・越世家》说,灭吴之后,勾践搞的是土地大派送,“以准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这是为什么呢?

勾践以百里之地,覆二千里之吴,说起来是以弱胜强十分露脸,但接下来就面临了巨大问题:短期来说,是不惜代价灭吴后,越国也精疲力尽,该怎么面对楚国的咄咄攻势;长期来说,是越国的经济基础比吴国还要薄弱,政府机构比吴国还要原始,现在拥有了这么大ー个国家,该怎么管理?

勾践灭吴之后,把都城迁到的琅琊。琅琊在今天的山东胶南县,则是勾践继续北上争霸的意图很明显。如此,他也就不能把“准上地”丢掉,令首都和大后方隔开,变成一块飞地。

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大概上述地区并非越国赠送给楚国的,而是楚国从越国手里夺取的。只不过,夺取的过程太过轻而易举所以史书上就没留下什么痕迹。

勾践灭吴之后,越国成了当时楚国以外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可是越国机构陈旧,制度落后,无法有效统治这片疆域。勾践赢了战争,可是如此脆弱的“霸主”,注定无法持久。越国在秦始皇时才消失,简直是个奇迹!

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何司马迁将吴越争霸放到战国史中

在我们小时候背的朝代歌中,有一句“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

然而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到底是什么,一直有争论,通常史学家会以公元前475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假如告诉大家,越王勾践灭亡是发生在公元前473年,大家可能会震惊的发现,难道春秋五霸中的吴越争霸是发生在战国时期?

就这个问题,纵横跟大家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期问题,春秋和战国到底应该怎样划分!

公元前475年划分春秋和战国,为何最具权威性?

即使把吴越争霸的时间点放到了战国时期,那也无法否定这个说法的权威,所谓权威,就是一个权威的人物提出这个观点,一大堆权威的人物推崇,这就是权威。

将公元前475年划分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最早来源于《史记·六国年表序》,史学界第一个权威司马迁说:“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这种划分方法以当时天下共主周天子(周元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75年)作为分期依据,较为正统,不管是春秋也好,还是战国也罢,都是东周时期,由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确立的时间,自然就是权威。

由于出自史学权威《史记》,由司马迁背书,得到史学界大佬的一致推崇,这个分界点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当然,虽然周天子在东周的时候依然是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已经就是一个摆设,不然为何又要细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和战国本身就是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的产物,正是因为周天子权威的下降才引发春秋时期的争霸战,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不止是现在人对东周的那些天下共主没有印象,即使是在春秋时期的那些霸主,谁还管周天子的死活。

可以说,司马迁那种拿过气周天子的即位年限来当作时代划分,在后世有所争议也是正常的。

为何会有公元前481年、468年为春秋战国分界线的说法

吕思勉在《先秦史》、钱穆在《国史大纲》中都认为应该以公元前481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吕思勉和钱穆都是当代著名史学大师,他们不可能无缘无故用这个划分方法。

按照推本溯源的思想,“春秋”这个词就是出自《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是鲁国史官记录的事情,因为古代历法是先有春秋,后分冬夏,毕竟那时是农耕社会,春秋要干的事情远远要比冬夏多得多,后来人们就把鲁国的这段国史叫作“春秋”。

《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十四年的事情,鲁哀公十四年就是公元前481年,通过春秋称谓的由来,来作为春秋时代的终结,再好不过,与此对应的是,战国这个称谓出自《战国策》,与春秋称谓出自鲁国国史这种线索来看,应该更合情合理。

但是春秋除了《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后来又有一个为他俩做注解的史书,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左传》,与前两部合称“春秋三传”。

当然,就后世影响力来说,《左传》因为注重讲史,相比春秋而言,是自成体系,所以影响力更大。由于《左传》比《春秋》多出13年的历史,绝笔是在鲁哀公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年。

公元前468年除了是《左传》绝笔那一年,也是鲁哀公挂的那一年,更巧合的是,它还是周定贞王元年,这个时间节点,那是相当到位了,无懈可击!

吴越争霸到底是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

在上面两段中,分别以公元前481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68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但是正如本文开篇所说,如果我们知道越国歼灭吴国是在公元前473年,则前面两种分法都将吴越争霸放到了战国时期。

公元前468年虽然能够将吴越争霸放到春秋末期,然而勾践仅仅五年的霸主,是不是对勾践有点不够尊重,难不成越国大部分的霸主地位是在战国时期?

为何我在前文说,即使将吴越争霸放到战国时期,也无法撼动公元前475年的这种划分方法呢?

除了权威之外,实际上也涉及到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关于春秋五霸历来说法颇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来源于《史记索隐》中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也就是根据史记体系的史学架构来看,压根就没有将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放到春秋五霸中来,自然也就不会管你到底是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

事实上,很多史学家还根据这种划分方法,来否定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被评为春秋五霸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勾践灭吴本身就带有兼并的性质,属于战国兼并,然后借此反证《史记索隐》五霸版本的合理性。

对春秋五霸理解不同,自然衍生不同的版本,将吴越放到春秋五霸中的版本出现在《荀子·王霸》中,荀子认为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史记索隐》中的五霸版本真的靠谱吗?你了解宋襄公和秦穆公吗?

尽管《史记索隐》中的那个五霸版本早已经根深蒂固,但是随着历史的发掘,我们越来越偏向于荀子的五霸版本。

在所有的春秋五霸版本中,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没有争议的霸主,而在主流版本中,楚庄王也没有争议,有争议的就是秦穆公和宋襄公,以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宋襄公,宋国本来就是小国,实力不行,而在对外军事也没有多少成绩,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想要图霸,结果在会盟的时候被楚国给捉了,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后来在泓水之战的时候,又被楚国打败,可以说,宋襄公争霸就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很多人认为应当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考量宋襄公的仁义作为,正是因为仁义,所以才被称为霸主,实际这是扯淡,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子鱼对宋襄公的批评,可见,即使是在春秋时期,宋襄公的行为也是一个笑话。

既然宋襄公能够被评为霸主,秦穆公向西方拓展,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自然也是霸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史记索隐》中评定霸主带有明显的复古式狭义色彩,“尊王攘夷”这种政治口号估计也会被当作重要参考。

实际上秦穆公在晋文公去世后,想要东进,结果两次被晋军击败,全军覆没,此生再也不敢东进,这样的秦穆公也敢称霸主?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否有资格被评为春秋五霸?

我倒是认为,春秋五霸不是代表某个人,而是一个人代表这个国家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时间上也是有跨度的,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齐桓公无疑是第一个称霸的,但是齐桓公晚年就已经昏庸无道,使得齐国逐渐衰落。

晋文公在公元前636年即位,在位期间,任用贤臣,励精图治,使得晋国国力大增,成为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任霸主,此后晋国持续称霸百年之久,因此有版本认为春秋五霸,四霸出于晋,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楚国崛起与晋国进行了长时间的争霸战争,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击败晋国,后来问鼎中原,实现称霸。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军,使得国力日益强盛,在公元前506年攻占楚国都城郢都,取得霸主地位。

正当阖闾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却在与越国的战争中,阴沟里翻船,受重伤而死,此后夫差击败越国,俘虏勾践。

但是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取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国,在夫差北上争霸期间,公元前473年勾践对吴国发动袭击,姑苏被勾践攻破,夫差兵败自杀而亡。随后勾践乘势北进,与当时诸侯在徐州会盟,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

从时间节点来说,荀子的版本颇有“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架势。

用赵魏韩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应该最合理

吴越是否为春秋五霸之一应该还是存在巨大争议的,但是只要有争议,稳妥起见,就应该将吴越争霸放到春秋时期。

关于这种争议,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司马光认为战国的开端应该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因为在这一年,周王室承认了赵魏韩三家分晋的事实。

以这个时间作为节点,越国的霸业已经衰落,赵魏韩三国的地位已经奠定,另一方面田氏都已经实际取得了齐国的政权,作为战国时期最大的标志,战国七雄的雏形已经确立。

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发动变法,使得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强国。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形态的变革,春秋末期,铁犁牛耕已经开始逐渐普及,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发展,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政策土崩瓦解。

而战国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迅速提高的生产力有效的支撑起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比如在军制上,春秋时期各国普遍采取征发制,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能征集部队,而战国时期则采用义务征兵制,只要是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

当然,此种说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毕竟公元前403年,赵魏韩的政治地位早就已经形成,周天子形式上的追加承认,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一些史学家认为应该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的时候开始,也不是没有理由,毕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几十年的一个过程。

史论纵横说:

从春秋到战国,是一个模糊的过渡,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如果以某一事件为具体标志,可能并不能彻底划分,而是人为的根据某一事件节点来划分的,大体上来说,从三家分晋来作为划分点比较好一点。

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去哪了被谁消灭了

吴国相传是周文王伯父吴太伯之后,当年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看到儿子季历之子姬昌非常的聪明,是个优秀的首领继承人,但是按照惯例,首领的继承人应当是长子太伯继承,然后再由太伯之子继承,太伯又没有罪过,也不好把他给废了,正在为难之时,聪明的吴太伯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为了父亲好做人,主动借口采药,去了南方,从此一去不返,定居于吴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他的后代在吴地逐渐强大,成为了一方部落的首领,周朝建立时,就封他的部落为诸侯,就是吴国。越国的祖先相传是夏朝后裔,为了在会稽这个地方给大禹守墓,就让其后代在这里定居,后代也就成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周朝时封为诸侯,这就是越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出现了两位非常厉害的君王,一个是吴王夫差,另一个就是越王勾践,吴越相互征战,吴国取胜,越王却假降吴王,卧薪尝胆,后来终于吞并了吴国,越王勾践称霸,吴国从此消失。越王勾践死后,王位传到了越王无疆时,因为不自量力,与楚国开战,越国战败,被楚国吞并,从此吴越之地全部并入了楚国,所以战国时期,南方基本度是楚国的地盘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