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初,国民革命军第19军第68师第406团从忻口战场撤退后,奉命开进太原城内布防。第406团的前身是方克猷独立第二旅的史泽波第2团,全团抵达太原小北门时,因是夜间不开城门,就撤退到西山,经交城山、离石、中阳到达水头,经过休整,改编为第68师第406团。当时师长是孟宪吉,团长仍然是史泽波,杨金元则担任第二连连长

二月初,第406团第3营配合八路军第115师,在午城附近山沟里,伏击从黑龙关进犯午城的日军,毙伤日军甚众,并烧毁敌人汽车十数辆后,缴获日军辎重、武器弹药很多,迅速撤出战场。日军受创后,窜入午城见人就杀,放火烧房。占领午城后,日军在城门外焚烧战死士兵的尸体,很多受伤的日本兵被投入大火中活活烧死。日军残忍,可见一斑。

杨金元听后,立刻派二班长石贵来带一个班跑步前往。找到那个窑洞后,就喊话让那个日本兵投降,结果他由门缝向外射击,打伤了几个弟兄。石贵来班长趁机从窗孔中投进去一颗手榴弹,将那个日本兵炸死,缴获了一支日造三八式步枪。日本兵为何不肯跟随大部队一起走?可能是因为日军烧死伤兵的举动让日本兵动摇,于是便藏在窑洞中不肯走。

在炭窑沟,第406团与日军一个大队展开激战。全团对日军一个大队,激战一整天。由于第406团占据了有利地形,打得日军晕头转向,四下逃窜,纷纷钻进山沟,日军一时半会儿集合不起来,一直到夜里才逃回了中阳城。

1939年,杨金元写下了在太原战役中的这段回忆。他的这一段回忆虽然简短,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太原战役的历史情况。在回忆录的最后,杨金元总结了在此战中敌我双方之间存在的三个问题,也是三个情况,这三个主要的情况为:

第二,日军残暴无比即使是对自己也人一样,日军烧死伤兵的是历史事实,并非杜撰。甚至一些日本兵畏惧日军的凶残,时常有当逃兵的现象。第三,敌我之间力量相差甚大,一个团不敌日军一个大队,伤亡比经常超过日军。

参考文献:《正面战场·太原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