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五便泄泻是什么
- 五更泻是怎么回事
- 拉肚子后上完厕所,为什么肚子就不疼了
- 5个严重的脾虚症状是什么
- 中医有春捂秋冻的说法,谁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 五更泄与结肠炎的区别在哪
五便泄泻是什么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泄泻”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证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泄泻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外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腹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湿邪易困脾土,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引起泄泻。《难经》云:“湿多成五泄。”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入里,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引起泄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
暴饮暴食,宿食内停,或恣食辛辣肥甘,致湿热内蕴;或过食生冷,寒气伤中;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均能化生寒、湿、热、食滞,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如《症因脉治·内伤泄泻》谓:“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泄泻之证。”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贼;或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导致泄泻。如《景岳全书》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或劳倦内伤,或饥饱无常,使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水反为湿,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易成泄泻。
6.命门火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或房室过度,均可使肾阳受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发生五更泄。
二、病机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病理因素主要为湿邪。脾虚湿盛是其病机关键。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医宗必读·泄泻》曰:“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云:“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故脾之健运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同时湿邪还可夹寒、夹热、夹滞,发生泄泻。
本病病位在肠,病本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化物而不藏;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阳失于温煦,皆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发为泄泻。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期内治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甚者尤其多见。急性泄泻失治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五更泄。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2.常兼有腹痛、腹胀、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痢疾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而痢疾以腹痛、痢下赤白脓血便,或纯下鲜血,或纯为白冻为主症,伴肠鸣、里急后重;病机为时邪疫毒结于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大肠传化失司。
2.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为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吐泻交作,有挥霍缭乱之势,常见腹中绞痛,转筋,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象。泄泻表现为大便稀溏,次数增多,无剧烈呕吐,传变较少,预后较好。
三、相关检查
大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或病原体。慢性泄泻可行结肠镜、小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情况,并可行活体组织检查,可排除胃肠道肿瘤。慢性泄泻可考虑做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胆道、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其他检查如血糖、肾功能、T3、T4等检查可排除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甲亢等疾病引起的腹泻。
【辨证】
一、辨证思路
1.辨虚实寒热
起病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较缓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急性泄泻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特点为发病缓,病程长,以脾虚为主,或脾肾阳虚。
2.辨泻下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腥秽,多为寒湿;大便稀溏,粪色黄褐,气味秽臭,多属湿热;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多为伤食所致。
二、类证鉴别
1.暴泻当辨寒热
急性泄泻,起病急、病程短,多为外因所致,属实证。辨证当结合病因分清邪之寒热轻重。泻下急迫,味臭较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者,属湿热;便质清稀,腹痛喜暖,舌淡苔白厚腻者,属寒湿。
2.久泻当辨脏腑虚实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肠鸣腹胀,矢气频频,脉弦者,为肝旺乘脾;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者,属脾肺气虚;肢冷畏寒,五更即泻,完谷不化,舌淡喜温者,属脾肾阳虚。
三、证候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分析:本证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或过食生冷,寒湿困脾,清浊不分,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脾阳被遏,健运失司,则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是风寒外束之征;舌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2.湿热伤中证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湿热蕴结,伤及脾胃,清浊不分,传化失常,混杂而下,发为泄泻。气机不利,故腹痛;湿热下迫大肠,故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均为湿热熏灼之象;热伤津液,故身热烦渴;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湿热偏盛之象。
3.食滞肠胃证
症状: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此证为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饮食不洁,食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宿食腐败下注,则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宿食不化,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宿食停滞,新食难化,合污下注,则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饮食难消,运化失职,则不思纳谷;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均为宿食内停之象。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则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
2.肾阳虚衰证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分析:此证为命门火衰,脾失温煦。黎明之前,阳气未复,阴寒较盛,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故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又称为“五更泻”;泻后腑气得以通利,故泻后则安;命门火衰,失于温煦,则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之象。
3.肝脾不和证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肝郁气滞,脾胃升降失职,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乃肝旺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运脾化湿是泄泻的治疗大法。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和清化湿热之法。夹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泻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津液。《医宗必读》治泄九法,值得临床借鉴。
二、基本治法
1.温化寒湿,和中止泻法
适应证:寒湿内盛证。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辛温散寒化湿,芳香化浊;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祛湿;木香、半夏、苍术、陈皮理气化湿;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畅中,利小便以实大便。
加减: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除湿;表寒重加荆芥、防风;湿邪重,重用厚朴、藿香、大腹皮、茯苓、泽泻。
2.清热燥湿,清肠止泻法
适应证:湿热中阻证。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木香顺气畅中。
加减: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湿邪偏盛,加藿香、茯苓、六一散健脾除湿;盛夏之季,腹泻较重,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加香薷、佩兰、荷叶、扁豆,或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清暑化湿。
3.消食导滞,运脾和中法
适应证:食滞肠胃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除积;谷芽、麦芽、鸡内金、半夏、茯苓、陈皮和胃理气,除湿降逆;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加黄连清热燥湿;兼脾虚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4.益气健脾,升清止泻法
适应证:脾气虚弱证。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草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砂仁、陈皮和胃理脾,开胃消食;桔梗升提清气,增强止泻之功。
加减: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加吴茱萸、附子、肉桂温中散寒;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5.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
适应证:肾阳虚衰证。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补骨脂温补肾阳,固涩止泻;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附子、炮姜温脾散寒。
加减:脐腹冷痛,可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泻下滑脱不禁,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若寒热错杂,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可改服乌梅丸;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益气升阳。
6.调肝抑木,扶脾助运法
适应证:肝气乘脾证。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加减:久泻不止,加乌梅、石榴肉、诃子肉、甘草酸甘敛肝,涩肠止泻;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脾虚甚,神疲乏力,纳呆,加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健脾开胃。
三、复法应用
1.清肠化湿,健脾益气法
适应证:脾虚湿滞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纳差,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肛门灼热或潮湿不净,舌质淡,边有齿痕,苔黄或腻,脉细弱。
代表方:香连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前方清肠化湿,适用于湿热泄泻;后方健脾理气祛湿,适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泄泻。
常用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木香、砂仁、陈皮行气化湿;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莲子肉、白扁豆健脾助运。
2.调肝理脾,清肠止泻法
适应证:脾虚木乘,湿郁化热证。症见便前腹痛,泻后缓解,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泻下臭秽,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
代表方: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减。
常用药:白芍泻木培土;青皮、香附、木香、陈皮、厚朴行气导滞;防风、荆芥胜湿醒脾;黄连、黄芩、车前子清肠祛湿;白术、薏苡仁、藿香健脾化湿。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蜜炙罂粟壳、姜制厚朴各120g为细末,每次3g,米汤送下,每日3次,同时忌食生冷之物,用于久泻不止。
(2)陈艾1把,生姜1块,水煎服,用于暴泻不止。
2.常用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功能与主治:温中健脾。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痉挛,消化性溃疡等脘腹冷痛,肢冷便溏属脾胃阳虚者。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2)参苓白术丸: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3)四神丸:功能与主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
(4)补中益气丸: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用法与用量:口服,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3.敷贴法
用大蒜捣烂贴敷足心或贴脐中有效,用于虚寒久泻。
五、临证勾要
1.泄泻与湿邪的关系
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湿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祛湿是泄泻治疗的重要方面。临证治湿有化、燥、利等不同,化湿多以芳香辛温,如藿香、苍术、砂仁、豆蔻之类,能运脾理气,开胃醒脾;燥湿有苦寒燥湿,如黄连、黄柏、苦参、椿皮之属,多用于湿热合病者;有苦温燥湿,如厚朴、陈皮、苍术等,用于寒湿为患者;利湿则用甘淡,有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药,多用于泄泻急性期症见下利清水,日行数十次者。《景岳全书·泄泻》有云:“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即是针对急性泄泻治疗而言。若久泻者,则当慎用分利,所谓久泻伤阴,若再施分利,有伤阴之虞。此外,尚有李东垣“风能胜湿”一法,酌加羌活、防风、荆芥、升麻、柴胡、薄荷等“风药”以醒脾升清,胜湿止泻。
2.关于治脾
泄泻治脾有运脾、健脾两大方面。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浊不分,故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者是也。因脾虚致泻者则当健脾,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之类。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奋脾气,宜加入升举清阳之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有助于降浊化湿,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少少与之,轻可去实。慢性泄泻,久病伤肾,出现脾肾阳虚的证候,治疗应温补脾肾、收敛止泻,方选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等加减,常用干姜、肉桂、熟附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益智仁等药。临证尚见泄利日久,或过用分利而致脾阴不足者,症见口干口渴,饥不欲食,肌肉消瘦,手足烦热,唇红干燥,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而数等。对于脾阴虚的治疗,常选慎柔养真汤,药用白芍、太子参、茯苓、白扁豆、莲子肉、麦冬、白术、五味子、甘草、山药等甘淡之品。
3.关于整体调治
泄泻病位在肠,病本在脾,而与肺、肝、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主气,主通调水道,金为土之子。脾虚不运则金无所生,脾肺气虚,则水湿运化输布无力;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欲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需先调整肺脏的宣降功能。如肺气不调,可影响大肠的传导排泄功能,导致泄泻的发生。《内经》有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中藏经》亦云:“肺病久则传入大肠……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另外,古籍中尚有“痰泄”之名,如《医学入门》云:“痰泄,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至大肠不固。”《类证治裁》亦有“积湿成痰,留于肺中,故大肠不固”的记载。因此,调补肺气、祛湿化痰对泄泻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脾虚泄泻常用方参苓白术散在健脾药中佐一味桔梗,即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脾虚则肝气易乘,肝旺克脾则见腹痛、肠鸣等症,临证当泻肝扶脾,代表方为痛泻要方;肝郁脾虚者可选四逆散、逍遥散加减;久泻不愈者,常虚实夹杂、寒热并存,可予乌梅丸加减治之。久病及肾,肾阳虚衰,五更泄泻者,可以四神丸之类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久泻无度,滑脱不禁者,可予真人养脏汤之属涩肠止泻。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脾阴虚损,补脾益阴忌用温燥
禀赋薄弱,或久病伤脾,脾阴不足。《药鉴》云:“脾阴足诸邪息。”脾阴虚证多表现为大便溏泄,进食生冷油腻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或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疗宜补脾阴,健脾运,禁用香燥温热之药。常用药如太子参、怀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鸡内金等,肝气乘侮,加玫瑰花、炒延胡索;兼夹肠腑湿热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等。
2.虚实夹杂,理中清肠寒热并用
泄泻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脾虚与湿盛是本病的两个主要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生飧泄,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若脾虚生湿,或外邪侵袭,引动内湿,则虚中夹实,治当辨其湿邪夹热与夹寒之不同,临床一般以肠腑湿热最为常见,常用药如败酱草、红藤、黄柏、凤尾草、猪苓、茯苓等;寒湿偏重则用苍术、厚朴、肉桂等。
3.肝脾不和,抑肝扶脾兼调情志
脾胃素虚,复加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气亦虚,运化失职而致泄泻。叶天士云:“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治宜抑肝扶土法,方用痛泻要方、四逆散化裁,常用药有焦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甘草、炒枳壳、玫瑰花、苍耳草等。兼失眠多梦者,加黄连、肉桂;肠腑湿热者,加红藤、败酱草;腹部冷痛者,加炒延胡索、花椒等。对此型患者,临诊尤需言语开导,畅其情志。并嘱其自我调节,切忌情绪过激。
二、验案举例
案一
吴某,女,41岁,干部。1986年7月22日初诊。慢性腹泻病史多年,每因情志因素或饮食不当而诱发或加重,此次发作持续已近4个月,经数家医院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刻下肠鸣便溏,腹痛即泻,泻下物呈不消化状,腹部怕冷,矢气较多,寐差失眠,口干口苦,舌质偏暗,苔薄白腻,脉细弦。证属肝脾不和,拟抑肝扶脾法。药用:焦白术10g,炒白芍12g,甘草、黄连、花椒壳、玫瑰花各3g,陈皮、防风、炒枳壳各5g,肉桂(后下)、吴茱萸各1.5g,乌梅6g,苍耳草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其调畅情志。切忌恼怒。
二诊:服上方20剂后,腹泻基本控制,大便每日1~2次,尚能成形,腹胀、肠鸣趋向缓解,腹痛不著,夜寐略有改善,腹部仍有冷感,舌脉如前,原方去苍耳草根,加山药10g,改肉桂3g,续服14剂,大便转常,余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属肝脾不调,投痛泻要方加味,方中白芍、乌梅与甘草相配,酸甘合用,酸以制肝,甘以健脾。黄连配肉桂,意取交泰而安神,黄连又配吴茱萸,则苦辛寒热同用,调和肠胃。复加花椒壳、炒枳壳以理气,苍耳草根止泻,玫瑰花开郁。全方泻木安土,调中止泻,配合情志调节,遂收良效。
案二
张某,女,66岁,干部。1992年10月31日初诊。慢性腹泻5年,大便少则每日3~4次,多则7~8次,进食生冷油腻易于诱发或加重,经肠镜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多方治疗效果不显。刻诊:腹泻便溏,无脓血,每日4~5次,腹胀肠鸣,兼见下肢浮肿,口干欲饮,饮不解渴,舌紫红有裂纹,苔中部黄腐腻,脉细弦。辨证属久泻脾虚阴伤,肝气乘侮。药用:山药12g,苍耳草12g,炒白芍12g,炙甘草3g,炙鸡内金6g,乌梅6g,石斛6g,木瓜6g,玫瑰花5g,太子参10g,南沙参10g,白扁豆10g。15剂。
二诊:服上药半月,大便基本转为正常,每日1次,但腹中仍有鸣响,腹胀、口干减轻,苔中腐腻已化,舌质干红好转,脉仍细弦。肝强脾弱,仍当酸甘养阴,两调肝脾。上方加生麦芽10g,14剂,竟收全功。
按:脾阴虚证多见大便溏泻,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唇燥,或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宜补脾阴,健脾运,尤应注意慎用香燥温热之品。常用药如太子参、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炙鸡内金、生麦芽等。酸甘之品既可化阴,又能抑肝,可适当参入;肝气乘侮,可加玫瑰花、炒延胡索;兼夹肠腑湿热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等。
【预后及转归】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期内治愈,若失治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
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可转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伴高热、呕吐、热甚者较易发生。
【预防与调护】
起居有常,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谨防风寒湿邪侵袭。饮食有节,适当服食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急性泄泻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和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避免摄食。泄泻耗伤胃气者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虚寒泄泻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气,调和胃气。
五更泻是怎么回事
五更泄也叫做鸡鸣泻或肾泻,是指人在凌晨3-5点的时候腹泻,通常表现为小腹疼痛,伴有肠鸣泄泻,大便夹杂未消化食物,泻后症状基本消失。该证常见于老年人,一般病程较长,病发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如果不及时调理,不仅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还可能导致身体消瘦、腰膝酸软、疲乏无力或引起肠道方面的病变。
脾主运化,肾主二便,五更泄一般认为是由脾肾两脏生理功能异常引起的,通常辨证为脾肾阳虚。脾运化失司,则腹泻便溏;肾有命门火的作用,肾阳衰微不能微暖脾胃,则食少便溏腹泻,肾气不足,阳气不能固摄,故夜间容易腹泻,夜尿也多。后半夜为阴中之阴,此时在一天之中阴气最盛,阳气未复,所以脾肾阳虚者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出现腹泻。
五更泄与日常饮食起居密切相关,经常食用刺激性或寒凉食物,或过用寒凉药都可能导致该证;保暖不周,比如睡觉时腹部受凉或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都可能导致五更泄。该证常发生在夏秋之交,此时昼夜温差大,晚上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子;日常饮食要少吃生冷油腻,定时定量,寒温适中;要保持良好心态,乐观开朗,同时要经常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治疗宜健脾温肾,固摄止泻。常用方剂如四神丸,临证可以加减使用。该方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组成,可制丸服用,也可作汤剂水煎服。方中补骨脂补肾壮阳,温中止泻,善治脾肾阳虚为主要药,辅以肉豆蔻理脾暖胃,固肠止泻,五味子固肠涩精,吴茱萸散寒燥湿而助脾肾之阳,生姜暖胃散寒,大枣健脾养胃,诸药合用共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之效。阳虚明显者可加补阳药,如附子;气虚明显者可加补气药,如黄芪;腹痛重者可加理气药,如木香;滑泄不止者可加固涩药如诃子。
拉肚子后上完厕所,为什么肚子就不疼了
根据所提问题进行回答:该问题中医病名叫做“便溏”,西医病名叫做“腹泻”,用中医总结的典型的8的大字说明就是“腹痛必泻,泻后痛减”,同时也对应一个经典方剂“痛泻要方”,专门治疗脾虚肝旺,土虚木乘之泄泻。本篇橘皮半夏医生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和大家普及为什么会出现“拉肚子后上完厕所,为什么肚子就不疼了”的问题。
中医所说“腹痛必泻,泻后痛减”
首先从中医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肝脏属五行之一木,脾脏属五行之一土,木生土,所以肝和脾是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肝木主气机,调畅情志功能正常,那么脾土主运化、升阳、分清泌浊的功能也就正常,当脾土虚弱,运化、分清泌浊功能失调,那么肝木相对就旺盛,一方亢盛,一方薄弱,势必薄弱一方打不赢亢盛一方,此时土虚木乘,肝木乘脾土,肝气不舒畅,不调畅气机,脾土运化、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导致中焦脾胃与下焦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调,清浊不分,则生飧泻。此时除了出现一腹痛就腹泻,腹泻后腹痛就好转的症状之外,还可能会出现于肝、脾胃、大肠有关的症状,比如腹胀、胃胀、大便不成形、一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就腹泻等等表现。这种情况下往往胃肠镜检查无异常,反而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问题。
目前,临床上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一吃生冷、辛辣刺激食物便腹泻,大便不成形的患者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大部分患者基本上属于功能性的消化不良问题,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中医所说的腹痛必泻,泻后痛减的情况大部分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
也有可能是慢性胃肠炎导致的腹泻,泻后痛减
若是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结肠、直肠伴有炎症或结直肠多发息肉等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该问题的产生。
建议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及生活饮食注意
若是没有做过相关的胃肠镜检查,那么建议先进行胃肠镜检查,给自己一个安心,也给治疗的医生一份辅助诊断;若是做过胃肠镜检查,一是检查结果无异常,一是检查结果伴有胃肠道炎症或者息肉,不管是哪种情况,从生活饮食上来说,都应多运动,饮食清淡,保持心情舒畅,同时注意炎热夏季少贪凉,晚上洗完澡之后尽量做到擦干身体穿干衣服,尽量不给湿气自动找上门的机会。
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更多中医药防治疾病小知识!感谢大家点赞转发!
5个严重的脾虚症状是什么
脾虚,这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往往会有许多人会出现脾虚的状况。如果出现了脾虚,身体也会相对应的出现一些症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脾虚的五大症状。
一、 舌苔产生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当脾虚时舌头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常情况下舌头应该红色并且表面出现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若是舌苔厚白,看起来湿润而滑,就是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厚或粗糙、发腻发黄,就是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且无苔,就是体内过热导致伤阴。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二、 食欲不振。
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易伤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有一部分的人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即吃好几顿没吃饭,也不会有强烈的饥饿。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三、 早起不适。
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脾与肺的功能是互相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四、 身体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身体肥胖的人,85%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的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会减慢身体的新陈代谢,减弱机体活力,进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难以消耗而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五、 如厕出现异常。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这类人群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做到荤素搭配避免挑食和偏食。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那你真的脾虚了。警惕这5个严重脾虚症状,补脾很紧急,得早发现早防治。
中医有春捂秋冻的说法,谁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在春捂秋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五更泄与结肠炎的区别在哪
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先要明确五更泄和结肠炎的概念。
什么是五更泄
五更泄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顾名思义,主要是在五更时分反复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古人认为,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最后一个五更,就是拂晓时分。 五更泻属中医泄泻的一种,又名晨泻、鸡鸣泻、肾泄,发作时间是早晨四五点钟。五更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五更时分出现腹痛、肠鸣,旋即腹泻,泻下急迫,粪质稀薄,或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泻后腹痛缓解,常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部喜温怕凉,舌质淡、苔白等。在现代医学中五更泄涵盖了功能性腹泻和器质性腹泻多种疾病。
什么是慢性结肠炎
人们常说的慢性结肠炎其实是一组有相似症状疾病的总称。慢性结肠炎的患者可经常出现左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带黏液、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的症状,其病情时好时坏,常会反复发作。因此慢性结肠炎也涵盖了功能性腹泻和器质性腹泻多种疾病。
五更泄更像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肠道疾病中常占门诊患者的首位。根据些调查资料推测,在普通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与肠易激综合征相似的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直接病因为肠道运动功能及内脏感觉功能失调。其原因很可能与患者以往的肠道感染、患者的饮食、情绪及气温变化等因素有关。此病患者可有便前腹痛的症状,粪便常糊状,伴有泡沫与大量黏液,一日数次,并往往在后半夜或早晨发生,便后腹痛常能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保持良好平和的心理状态。做到乐观开朗,心胸豁达。克服“恐病”、“患癌”等心理障碍,增强治疗信心。
2.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重视对繁多的饮食种类进行评估,注意吃哪些食物易引起犯病。
3.药物对症治疗。目前常用的有解痉药、促动力药、止泻剂、通便药、胃肠运动节律双向调节剂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
此外,重视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保证睡眠,重视运动健身,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