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霸总、处处娇妻……提到微短剧总让人有粗制滥造和廉价之感,它在紧紧抓住“下沉市场”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审美和品质。
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眼球经济下,微短剧的形式非常符合碎片化观剧的时代趋势,也开始逐渐向卫视渗透。
同时,今年六月份的新规出台以后,微短剧也必须备案、审核之后才能上线,这意味着野蛮生长的时代要告一段落了,靠打擦边球吸人眼球的方式也行不通了。
这倒逼着微短剧必须找到一条脱离低级趣味的发展方式,而要想真正破圈靠近主流观剧市场,在粗放式收益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要获得足够的口碑。
小短剧,大情怀
目前市面上比较火爆的微短剧基本都离不开豪门、霸总、小三、复仇,即使是听花岛最近出品的新剧《引她入室》,虽然故事叙述上有一定的“高级感”,但本质上还是“小三、出轨、复仇”那一套。
而微短剧若想得到主流审美的认可,就不能一味逐利,也要有一定的价值表达。
事实上,几分钟一集的体量,在当下这个手机几乎成为人类外挂“器官”的快节奏时代下,是非常有利于表达与传播的一种形式载体,非常符合当下碎片化信息获取的大趋势,所以它一定是具有未来属性的剧集发展方向,也具有多元化的表达功能,可以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也很适合于新技术的试水。
今年就出现了一些弘扬主流价值的微短剧,比如展现四川乐山非遗美食的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就像剧集《去有风的地方》一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只是量级相差巨大。
再比如,由央视频联合清华大学研发推出的AI全流程制作的实验性质动画微短剧《中国神话》,讲述了包括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在内的六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
当然AI技术还在探索当中,所以人物面部表情的僵硬以及台词缺乏情感,让人颇为遗憾。
这样的探索虽然在市场上反响与收益远不及那些爆火的豪门娇妻剧,但至少为微短剧的价值表达与审美品味的提升有所贡献,毕竟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叫好与叫座都很重要。
而在为数不多有情怀、有表达的微短剧中,去年由煎饼果仔与夏天妹妹自制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对于如何兼顾口碑与传播上,算是一个不错的范例。
该剧讲述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的玉壶女孩儿逃出大英博物馆,被记者张永安带回中国的故事。该作品体量极小,只有三集,每集数分钟,但却以文物拟人的方式,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了以海外文物为载体的家国之情。
当玉壶女孩儿归国,吃完糖人、看过大熊猫和打铁花后,拿着厚厚一沓信前往博物馆,对着展出的文物念着“笛师俑”写给“琴师俑”、“唐大马”写给“唐小马”的信信件时,着实令人动容,让人泪目。
这样的巧思和演绎,让爱国情怀不再是一句自上而下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切身之感。
该剧也曾以微短剧的形式在CCTV-6播出过,引发过不少观众和网友的讨论,并作为微短剧拿到了豆瓣7.3的高分。但它毕竟只是情怀满满的昙花一现,如何真正破圈、让情怀与市场融合,仍是所有微短剧制作者共同的难题。
回归温馨治愈
非遗文旅、传统文化、爱国情怀这些主题固然能让微短剧脱离低级趣味,但过于阳春白雪的主题,就是没有狗血爽剧卖得好,所以微短剧必须要找到符合主流价值取向又能打动绝大多数人的法宝。
这个法宝就是亲情。亲情绝对绿色无公害,既美好宝贵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当然,对于追求流量的大部分市场属性微短剧而言,亲情也只是一种糖衣罢了,糖衣之下还是霸总、娇妻、豪门的幻梦,比如《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前者讲述灰姑娘酒后生下龙凤胎,与霸总先婚后爱的故事,后者讲述的则是普通大学生穿回80年代嫁给带着俩娃的厂长,过得风生水起的故事。
同样都是霸总、娇妻、俩娃,同一个出品方的两个作品的设定仿佛复制粘贴,但播出效果证明市场确实吃这一套。
而从审美意趣上来说,至少萌娃与年代感、家庭感让悬浮的豪门拉扯接了点儿地气,而复仇、出轨、小三的一地狗血也被带娃、养家的碰撞替代。
甚至还能带出一些当代年轻人租房难、职场性骚扰、原生家庭等现实问题,虽然这些当然不是微短剧想要认真探讨的内容,最多是引发话题的噱头,但政策与市场双重夹击之下,还是让制作方在审美品质上做出了努力。
至少这样的作品不至于背着人偷偷看,也不至于倒人胃口,如果阵容、制作的体量再大一些,甚至不输给偶像剧长片。
“正规军”下场
微短剧质感升级的另一种途径是,依靠专业而有影响力的制作团队。
近期由周星驰出品、叫兽易小星监制的微短剧《金猪玉叶》两季先后上线,集合了蒋诗萌、徐志胜等知名喜剧演员。
《金猪玉叶》并没有在市场上降维打击,但是像这样的专业团队下场做微短剧,对于提升微短剧质感而言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而随着微短剧市场的发展,如果有足够多的“大咖”下场,做微短剧和看微短剧或许就会从“难以启齿”变成时代潮流,前提是内容足够好、品质足够高。
【文/云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