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审美观的与时俱进,如今一部影视作品想要用花式营销来遮蔽短板、蒙混过关,几乎成为不可能。尤其当互联网时代开启同步追剧模式,评论的话语权基本彻底交到了大众手上。这意味着一旦影视剧出现某方面纰漏,立刻会遭到讨伐,甚至会面临舆论场失守与口碑崩盘。
从近年频繁冒出的癫剧、诈骗剧到老生常谈的烂尾剧,虽然播出期间的风评曲线有所区别,但殊途同归到市场反响一片溃败。近年不少剧高开低走,时常因烂尾被骂上热搜,而且各类题材都难逃这个怪圈。烂尾剧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有何共性,又给行业和创作者带来哪些避雷启示?
高开低走的导火索
梳理近年高开低走的剧,题材可谓百花齐放。其中以悬疑剧为烂尾的重灾区。刚结局不久的《错位》,小说与案发现场重叠的虚实交错故事设定具有新意,这也是一开始吸引观众入坑的点。
谁知大家期待的案中案、谜中谜背后的凶手浮出水面的过程,却渐渐变味。不合逻辑的杀人动机,案件走向开始无聊,凶手空降般伏法显得牵强,悬念通通消失,这部悬疑剧越来越降智。
无独有偶,今年播出的迷雾剧场剧目《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因荣梓杉和张颂文的多搭备受期待,可是当替身文学被搬进悬疑剧,少年与大叔从对立到惺惺相惜的过程被覆盖上了过多的煽情色彩,剧集配方杂糅出“四不像”。
在《狂飙》里跟张颂文有精彩对手戏的张译,也难逃被烂尾剧反噬。他主演的《他是谁》,开篇以刑警追捕连环凶杀案展开,碎尸等扑朔迷离的情节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相互交织,紧张烧脑感拉满。
可正当观众以为这是部硬核的悬疑刑侦剧时,剧集后半段画风突变,变成了男主张译和女主之间的注水言情剧,两人略有对立的立场产生的情感羁绊稀释了破案的浓度,大结局的潦草收场也令观众颇有怨言。
集齐张子枫、梅婷、王砚辉等中青年演技派的《回来的女儿》,更是高开低走的典型。剧集前期设下的关于人物、道具等关键线索的谜题,勾起了观众强烈的猎奇心与窥探欲,还引发了自来水的热烈解读。
谁知情节越往后越拉胯,直接变成披着悬疑的外壳讲亲情。不仅人物行为动机和细节逻辑经不起推敲,很多前期铺垫的重要信息甚至一笔带过,这使得观众有种被糊弄的感觉,吐槽该剧故弄玄虚。就连对主角结局的交待都略显敷衍——梅婷饰演的廖穗芳之死是通过台词宣布。
如果说悬疑剧烂尾的主因,在于容易陷入故弄玄虚的套子和情节反转导致逻辑欠缺与调性割裂,那么同样作为烂尾重灾区一员的古装剧,魔改往往成为被诟病的焦点。由于古装剧大都改编自女频小说,并且体量又大,方向一偏航就可能失控。
去年刘诗诗担纲女主的《一念关山》就遭遇了口碑一路走低。前半段女主任如意的坚韧自强和剧集透过女主视角传递的现代化女性价值观,收获了一波女性观众的好评。可是随着女主坠入爱河,格局突然变小,人设也从大女主急转直下变成了恋爱脑娇妻,引起女性观众的反感。
植入重生设定的《为有暗香来》,也难逃古偶窠臼。剧集前半程铺垫了女主华浅重生想要改变前世命运,这种新鲜感吸引了观众,谁知结局竟是女主做了场梦,而钟情于她的小侍卫竟是虚构的人物。观众真情实感嗑CP,结果被主创虚晃一枪。
《长月烬明》在播出时主角人设就一直受到争议,而观众的怨言在oe式结局达到顶峰。剧粉认为没有把小说番外加进剧版,导致了故事完整度的缺失。种田画风的《田耕纪》,播到后半段女主宅斗的战斗力减弱,甚至变成圣母,轻易就原谅了恶人亲戚,招来网上骂声一片。
烂尾剧阵营里,还有都市剧。《鸣龙少年》豆瓣评分从8分降到6.8,导火索在于剧情崩塌。原本剧集是通过聚焦男主的成长与心境来揭示家庭教育问题,但自从男主父亲去世后,剧情走向令人看不懂。男主人设发生的变化无逻辑支撑,心理疾病瞬间被治愈,而高考的情节也开始离谱。
豆瓣分数从7.7滑落到6.1的《一路朝阳》,也是后面剧情崩坏。本该是走现实主义路线的都市励志剧,女主的人物线却慢慢变得悬浮,北漂女性的生存境况失真,走出困境的方式被认为依赖开金手指,甚至因为男主的大叔设定被网友指出有爹味。
综上可见,人物颠覆、情节崩塌、调性不统一、价值观老旧、魔改和大结局难自圆其说,是滋生不同题材烂尾剧的原因。而这些被骂上风口浪尖的剧,主演既有流量演员,也有中生代实力派,还不乏金牌班底坐镇,但也难挽回剧集口碑崩盘。
怎样避雷,化解烂尾
国产剧烂尾,似乎越来越频繁。某种程度上与影视剧评价体系的开放有关,当人人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发表意见,又当沉默的螺旋潜移默化影响舆论走向,一部剧从播出到收官,出品方、主创和剧宣们几乎都如履薄冰。稍有差池,就可能“晚节不保”。
但观众的眼睛又是雪亮的,他们有了辨别好剧烂剧的能力,不会再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哪怕是被黑的剧,只要质量过硬,照样能逆风翻盘。比如早几年低开高走、令观众直呼真香的《宸汐缘》。这更反衬出一些前期吊足观众胃口的剧,因为品质硬伤而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一部剧为何会走向烂尾,背后有诸多原因。首当其冲就是剧本问题。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可是国内编剧的话语权缺位早已是不争事实。除了那些知名度高的头部编剧,大部分编剧都过着看甲方脸色的日子。而这个甲方,可能是资方、平台、影视公司、大牌演员。
“出谋划策”的人多了,杂音干扰下编剧很难保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定力,多方平衡拉锯战难免使得成型的作品跟早期有出入。直观表现之一,就是被网友吐槽的配角加戏,抢走主角高光,这些配角容易被视为资源咖。
《度华年》中后期,男二戏份比重增加,有盖过男主风头的迹象。《一念关山》加强男二和女主的师徒情感线的处理,被剧粉诟病。前期反响不错的《新闻女王》,也由于后半段女主佘诗曼戏份减少,把重心放在女配身上,口碑大幅下滑。这也是为何看着粗制滥造的喜剧《全资进组》能大受欢迎的原因——借主角之口一针见血揭露了影视行业的各种乱象,男主成为大众的互联网嘴替。
导致剧本短板引发剧集烂尾的原因,还有编剧能力不足。毕竟编剧不是万能的,在某些特定题材上会有盲区或是逻辑缺乏严密性,于是便采用一些偷懒捷径来填补剧情。
比如《一路朝阳》编剧刻画职场戏份,给角色开金手指,以至没有扎根现实土壤的共情力。《云之羽》大结局上演一家和睦大团圆,兄弟情深由于缺乏前期铺垫而显得突兀。《鸣龙少年》编剧写的高考情节充满悬浮。
既然烂尾剧的危害和成因显而易见,那有哪些解题思路?一些尤其在中后段表现亮眼、完美画下句点的剧集,能给创作者带来一定的避雷启示。
开播一周年的《莲花楼》,凭着硬核品质杀出重围走出长尾效应。单元结构案件串联,每个案子都为主线服务,叙事节奏把控得当、拒绝强行反转,角色行为动机自洽,因此人物走向合理。随着大结局真相浮出水面,人物各有归宿,“李相夷绝笔”那幕堪称男主人设的点睛之笔。严密的逻辑支撑情节、始末统一的人物,和古装武侠+悬疑杂糅出彩的调性,为这部剧开启了华丽的逆袭之路。
《漫长的季节》作为一部生活流悬疑剧,很好的将家庭与悬疑融合,没有节奏比例的割裂,更没有刻意故弄玄虚设钩子,而是把细节做足。导演深厚的功力塑造出形形色色带有毛边的底层人物,散发浓郁现实质感,令观众对他们的命运感同身受,真正做到了“人物是影视剧的灵魂”。
符合当下大众审美的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无论对人物反内卷的刻画,还是不用说教手法传递出的正向价值观,为观众给予了抚慰心灵的前行力量,开辟了慢节奏剧的春天。
时间循环剧《开端》虽是创新题材,但并没以此为噱头大肆宣传引导。扎实的具有幽微人性的小人物,让观众对他们的行恶有了理解和同情。每一次的时间轮回,在断点和剧情信息的补充上,都拿捏了看客的观剧心理,形成吸睛的强抓手,足见主创功底。
横跨多年的青春年代剧《梦中的那片海》,将人物群像嵌入时代洪流,展开中国发展轨迹与成长众生相的画卷,带人回味特殊年代的情怀。不过多煽情,用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国家腾飞背后是无数国人做出贡献的主旨。
如果说烂尾剧是某种顺应行业和时代的特定产物,那么在源头上下药,或许能降低面世的概率。把剧本做实,产业链各环节都各司其职,不越俎代庖,就能还观众纯粹的观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