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吕后杀了韩信,真正原因肯定不是韩信造反,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
  • 在古代有“官当”一说,到底什么是“官当”呢
  • 若是刘邦遇到恃才傲物、居功自傲的人才会怎样

吕后杀了韩信,真正原因肯定不是韩信造反,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

吕雉杀死韩信,如果按照史书的记载,确实是韩信谋反,这也是韩信没有进入世家而进入列传的原因,因为他做了叛臣。但是对于韩信谋反这件事,很多人认为是捕风捉影的诬陷。最明显的道理就是韩信做齐王时不谋反,做楚王时不谋反,已经被贬为淮阴侯,就在刘邦的眼皮底下,无兵无权的他就要造反了,这不是脑袋进水了吗?换个常人也不会那么做。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么说吧,韩信没有造反,但是如果不杀了他,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韩信谋反,就和当初刘邦使用韩信一样。韩信内心有怨气,他感觉自己混到了和樊哙、周勃这些自己的部下为伍的地步很丢人。于是在陈豨到赵地的时候,韩信去送行,并表示你是皇帝所信任的人,但是离开京城后,难免有人会在皇帝面前说你坏话,皇帝这个人疑心病很重,到了那个时候你就危险了。韩信接着又分析说:“你去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所在,如果你不如意想有所作为,我可以在京城作为内应!”陈豨这个人野心很大,但让他反对刘邦,当时他还没有那个胆量,于是他对韩信说:“您说的对,我知道了,会好好考虑您说的话!”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来陈豨造反,刘邦亲自去讨伐,韩信以自己有病为由没有跟随。暗地里却派人去给陈豨送信,在信里说:“你发兵,我可以协助你!”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史记·淮阴侯列传》

写完信后,韩信就开始密谋在京城里动手,目标就是太子刘盈和吕雉,可以看做是一次斩首行动。但是韩信在京城能够调动多少人马呢?说的不好听一点,他府里的很多人都是刘邦的眼线,他这种行为就是在“作死”。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人证出现了,韩信的舍人犯罪,韩信要弄死他,为了自保,舍人的弟弟到吕雉哪里去告发韩信,这个把戏很喜闻乐见,吕雉对付彭越用的也是这个套路。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史记·淮阴侯列传》

吕雉还是有些担心,害怕韩信跑了,于是找到萧何,商量该怎么办。萧何说:“我给他写封信,就说陈豨被陛下杀死了,陛下在宫中邀请群臣,大家都要来祝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还在信里说:“你虽然有病,还是要坚持一下,尽人臣之道。”韩信只好拖着患病的身体,来到了宫中,但一进宫,萧丞相就不见了,武士们一拥而上,把韩信绑了个结结实实,不容分说立刻斩首。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

到了生命最后一刻,韩信才感悟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话,如今被吕雉和萧何算计,这就是命运呀!”韩信死了,吕雉还灭了韩信三族。

刘邦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自然会对威胁自己统治且实力雄厚的异姓诸侯们下手,韩信反与不反,结局都不会有什么分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在古代有“官当”一说,到底什么是“官当”呢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少不了贪赃枉法的官员,每个朝代对贪赃枉法的制裁也都不一样,有轻有重。公元268年,西晋王朝颁布了帝国的第一部重要律法《晋律》,将官员的贪赃枉法称为“脏罪”,从此以后,“脏罪”就被法律规定为不允许赦免的罪行。

但是,《晋律》还规定,官员贵族犯罪可以用爵位和官位来抵罪。这种做法被后世的法律定为“官当”,这是一种制度化的特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官当”作为一种免罪制度列入法律的是北魏王朝制定的《北魏律》,“官当”意味着官员可以合法地将自己的级别作为抵罪的工具。为什么古代的法律会制定“官当”制度呢?“官当”又叫“以官当徒”,意思是用官员的品级抵当徒刑。这是一项允许贵族官僚用官品和爵位抵挡徒流罪的法律制度,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犯罪的官员可以通过“官当”为自己减刑,在北魏,一般五品以上的官员犯罪后可以冲抵二年徒刑,九品以上可以当一年。“官当”就这样成为保护犯罪的贵族官僚逃脱刑罚制裁的手段。“官当”制度确立之后,被后来许多朝代的封建法典沿用了下来,成为触犯法律的官员们逃脱法律制裁的保护伞。在明清两代,“官当”制度虽然没有被明确写进法律,但是法律却制定了革职和停发俸禄等一系列制度,为作奸犯科的官僚大开方便之门。

  “官当”制度无疑是一种制度化的腐败。在法律面前,官员贵族和老百姓是不平等的。在唐王朝之前的两晋南北朝,“官当”成为那些犯了“赃罪”也就是贪污罪的官员减免或者逃脱法律制裁的方便之门。

若是刘邦遇到恃才傲物、居功自傲的人才会怎样

历史很有趣,司马光迁来叙叙。

题主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持才傲物”,一个是“居功自傲”。这两个词虽然都有“傲”字,但意思相差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两个词的意思吧。

善于用人的刘邦 剧照


两个词的定义

1.持才傲物:就是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这种人,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真的有才。没有才而“傲物”的人叫“骄傲自大”,自以为很“大”,其实却很小。

持才傲物的人,往往他的才能都非常突出。要不在某一方面傲世独立,要不就是知识面非常广博且都能出彩。前者如祢衡,文采辩才皆过人;后者如金圣叹,直接将《水浒》删掉五十章。

持才傲物的人,一般都不好相处,但却能令人折服。

第二个特点是瞧不起任何人。如果只瞧不起“无才”的人,我们不会说他“持才傲物”,顶多说他“清高”。但持才傲物的人就像站在山顶上一样,看谁都在下面。即使山顶上还有其它人,他也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眼睛总是向上看。比如西汉的杨恽、东晋的谢灵运。

才高八斗谢灵运


这类人一般比较难相处,情商低智商高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人。不过,别人看在“才情”的份上,也不会那么去计较,还是能容忍他们。这类人以文人居多。

2.居功自傲: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

这类人,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确实有功劳。这类人往往都是在关键时刻能独当一面,或勇猛精进、或稳定朝纲,反正是比较关键的人物。换句话说就是少了他,事情可能就办不成或办不好的人。历史上这类人比比皆是,比如明朝的蓝玉、清朝的年羹尧等。

第二个特点就是身心膨胀。在上级对自己嘉奖、下属对自己阿谀奉承以及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对自己崇拜的情况下,他们很快就把自己定义为“地球少了我就不会转”的那种人。把自己的功劳无限放大,开始目空一切,觉得自己可以掌握天下了。

第三个特点就是归因错误。这类人,会把自己成功的因素全部归功于自己。完全忽略了环境的因素。比如上级的委任、同僚的努力、对手太弱、前人打下的基础等等。这一错误导致他们经常产生错觉,认为这份江山应该有自己的一份,或者自己可以让这份江山颠覆。

这类人大部分是行武出生,似乎很讲义气,只要对他们恭维几句,平常人跟他们就能“很好”相处。但这类人是不能被皇帝容忍于世的:皇帝什么都能给你,就是位置不能给你,而你偏偏就想要他的位置,况且你还有点能力,他怎么能容你活在这个世界上?

汉高祖刘邦 剧照


真正持才傲物的人,一般是傲视整个世界,即使是权势钱财也视为无物;而居功自傲的人,则把权势利益看得相当的重。对权势的态度,决定了这两类人的结局大相径庭。持才傲物的人往往让人受气,居功自傲的人往往让自己丧命。

刘邦身边的人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邦身边有没有这两类人。

刘邦那个时代,与任何乱世都一样,能人辈出。他的身边,文韬武略者众。

文有县吏萧何、落魄公子张良、浪子陈平、沛县小吏曹参、车夫娄敬、穷书生郦食其、能说会道的随何、废材蒯通、使臣陆贾、精通礼仪的叔孙通等。

武则以胯下受辱的韩信、宰狗屠夫樊哙、编席为业的周勃、布贩子灌婴、御车能手夏侯婴、强弓射手申屠嘉、强盗彭越和黥布等为最。

这些人中,有持才傲物与居功自傲的人吗?

在持才傲物方面,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如姚广孝这种蔑视世间一切的黑衣宰相人物。不过,郦食其勉强算是这样的一个人吧。居功自傲的人,倒是每个朝代都不缺。刘邦这里,韩信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表现吧。

项羽 剧照


1、郦食其(lì yì jī)

郦食其年轻时就是出了名的“狂生”。他一生以“酒徒”自称,眼里着实目空一切。历史上,他的标签是“孤傲不逊、狂放不羁,爱喝酒、善词辩”。

秦末汉初天下动荡,各路英雄纷纷登场,郦食其谁都看不上,独独看中了刘邦。刘邦最讨厌“酸儒”,以为郦食其也就是一个普通说客而已,于是在接见他的时候故意找两个女人帮自己洗脚。没想到郦食其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他的底子里也是一个酒肉之徒。他完全无视刘邦身边的美女,上来就表现得跟刘邦一个路数。《汉书·卷四十三》中记载了他们见面的精彩一幕:

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攻)〔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

可以看得出,他还是非常对刘邦的胃口。他虽然远不如萧何、张良和陈平,但刘邦很喜欢跟他在一起。郦食其的最大本事就是“会说”以及“不怕死”。与刘邦初次相遇就送了个大大的“见面礼”:劝说陈留县令投降无效后,率众杀死了县令,迎刘邦进城。别小看陈留这块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根据地,刘邦才算有了真正的后方,才能参与逐鹿中原。

“食其”的名字典出子路的一句话:“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意即食人俸禄替人消灾。本着这一宗旨,郦食其为刘邦说动秦朝守关将士,让刘邦得以顺利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献城投降,秦朝灭亡。另外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也是因为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一席话使刘邦改变了退却逃跑思想,攻取敖仓,获得充足的粮食,得以与项羽展开持久战。

可惜的是,持才傲物的郦食其遇上了居功自傲的韩信,在说服齐王投降这件事情上,好好的嘴上功劳被韩信的剑上功劳强夺去了,还丢失了自己的性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就从韩信开始讲起吧。

韩信胯下受辱 剧照


2、淮阴侯韩信

刘邦的麾下,有两个韩信。我们要说的是淮阴侯韩信,也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胯下受辱”的韩信。

当时,天下这头“鹿”已经被杀了,面对的是来“抢肉”的六国残余势力。其中最难啃的当属齐国,项羽也啃不动它。谁能攻下齐国,基本上天下就在谁手。刘邦也没敢想能轻易拿下,让韩信是作好了持久大战的充分准备。

这时,郦食其跑出来很自信地说:“韩将军已经在燕赵之地所向披靡,齐国却还凭借着地理优势观望,臣相信以己之力能够劝服齐王归顺,兵不血刃就能得到齐国。”

刘邦说:“那你去试试吧,我相信你。”

没想郦食其这一去很轻易地就说动了齐王。齐王带着七十多座城池归顺了刘邦。消息传来,刘邦大喜若狂,恨不得马上拥抱郦食其。然而,刘邦却再也未能见到郦食其。

这个消息,对于兵临城下的韩信来说,就非常尴尬了。韩信热血奋战一年只收复了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一张嘴就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自己军队辛苦得来的战功,还没有一个谋士多。韩信很郁闷,于是听从手下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乘虚而入,偷袭齐国。齐王田广误以为汉王背信弃义,迁怒于郦生“卖己”,将郦食其“烹杀”了。

拿下齐国,是韩信自以为是的最大的功劳。然而,他却没有看到这份功劳里刘邦对他的隐忍,郦食其为他付出的生命。

一时间,韩信成为了仅次于刘邦、项羽的第三大“分鹿”势力。在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竟然有了一丝犹豫。要不是陈平把握大局,刘邦马上就要与他翻脸了。

韩信一而再再而三的居功自傲脸色,让刘邦越看越不舒服。

不过,无论历史上说刘邦是流氓皇帝也好,说他兔死狗烹也好,刘邦对身边的能人,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就来看看刘邦是如何对持才傲物的郦食其以及居功自傲的韩信的吧。

萧何 剧照


刘邦对这两类人的态度

通过上述分析,终于可以好好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刘邦对郦食其,不用说,那是相当的不错。虽然郦食其能力并不是最出色的,同时还自以为是,并且还给刘邦出过烂计,但可以说他是刘邦最愿意交往的一个谋士了。

郦食其陷于齐国,韩信出兵将其陷害致死,刘邦着实悲痛,但为了大计,他也只能隐忍。他对郦食其的弟弟以及儿子都很照顾。也是顾念与郦食其的一段难得的君臣之情。

可以说,刘邦对人才是非常看重的,即使是持才傲物的人也一样,顶多就是多闲聊与少闲聊的区别。

其实,劝说韩信攻齐的蒯通,也是一个持才傲物的角色。刘邦心里是非常恨他的。就是因为他,使得郦食其被害,也是因为他,导致刘邦与韩信关系出现缝隙。但刘邦最终还是没有杀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还是比较有恻隐之心的。

他对韩信也是如此。

虽然韩信居功自傲,也曾经桀骜不驯过几回。但他终于没有反叛,所以刘邦一如既往地容忍他。然而,韩信自己却被利欲熏心,觉得自己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很没有脸面。

他本来是封了王的,因为参与参与谋反事件,被贬为淮阴侯。从此对刘邦更是怨恨。

前197年,与陈豨勾结,密谋造反。陈豨反叛,刘邦率军亲征,在临行时,刘邦召韩信一起随行,实际上就是想考验一下韩信是否与陈豨有勾结,给韩信最后一个机会。

然而韩信却推病不去,暗中与陈豨相勾结,写信给陈豨说:“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居功自傲的韩信,甚至已经被自己的“伟大”麻木到忘记了吕后、萧何都不是省油的灯。韩信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并夷三族,给世人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一声叹息。

心狠手辣的吕后 剧照


要说韩信的反叛之心,刘邦不知道吗?肯定知道。刘邦是现在才知道吗?肯定不是。他早就知道了。但他一再给韩信机会,甚至吕后与萧何打算向韩信动手的事,刘邦也是早就明了的。刘邦想让韩信跟随自己出征,实则也是保护他与防止他继续滑向深渊的一种策略。然而,自以为是的韩信,怎么会理解刘邦的苦心呢?

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和做法,我们能看得出来,即使是居功自傲的人,刘邦也是愿意给机会的。

最后,总结性地回答题主的问题:若是刘邦遇到恃才傲物、居功自傲的人才,他一样会人尽其才,多方关爱。除非太过,否则刘邦不会因“傲”废人。

朋友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沟通交流。感谢阅读!

历经风浪的吕后 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