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一个反向“鸡娃”的故事,富豪父母为养儿装“穷苦家庭“。
不少网友说这是楚门的世界,这个恐怖故事。
而关于养娃,2019年有 一部高口碑纪录片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
它把镜头对准了5个国家的幼儿园,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孩子们“童年的参差”。
时隔五年,它的续集来了 ——
《他乡的童年 第二季》2024
豆瓣:暂无
推荐理由:国产高口碑纪录片
时 长: 5集*60min
推荐指数:★★★
本片由周轶君导演。
她的主业是驻加沙记者,大家可能在高口碑谈话节目《圆桌派》中见过她。
作为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位妈妈。
她把“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才是对成长最好的?”作为纪录片的核心主题。
第一季, 播出后,收获了8.8分的超高口碑。
第二季开播,第一集就就触发了不少人的“童年阴影”,让观众们直呼太窒息。
接下来,进入正片。
01
第一季中,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在一个复杂社会体系里的最终体现。
近些年来,我们对“中国式父母”、“打压式教育”和“鸡娃”的讨论从未停止。
事实上,不仅我们如此。
第二季第一集,周轶君来到了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有怕输精神的国家,他们缺乏自然资源,因此紧抓人的资源,建立了严格的人才筛选机制。
严格到什么程度?
我们被称为“高考定终生”,他们直接把“分流”提前到了小学。
新加坡优质的中学资源有限,小升初竞争非常激烈,六年级的小六会考又叫PSLE。
会考的成绩将决定学生能否进入理想的中学,在中学里会被分配到哪个课程轨道。
而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工作的性质。
为了让孩子能出现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会花费千万新币买学区房。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得继续氪金,报辅导班和教育机构,提前学习课程的内容。
很多新加坡的孩子,从5、6岁就开始补课,一直补到高中及毕业。
下午两点就放学的小学生会出现在商场内的补课中心里,提前学习下一年级的内容。
这个岁数的孩子正是爱玩爱闹狗都嫌的年纪,却要一脸疲惫地面对数学题。
课间终于能玩一下带来的小石头,但没过几分钟就被老师收走了,还责备道:
“你看看你的同学都在在干嘛……”
好家伙,死去的记忆是不是苏醒了!谁小时后又没有听过这句话呢?
02
新加坡之所以卷到这个地步,和他们的历史以及国情是分不开的。
小渔村出身,国父李光耀相信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把新加坡打造成国际都市。
他们的“怕输”和我们的“落后就要挨打”很像,这种精神也延续在了教育上。
纪录片中一个生动的例子。
南洋小学六年级学生,冠侨。
父母生于中国,二人十分优秀,到了新加坡也都成为了大企业的高层精英。
因此,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为了让冠侨进入好的小学,买了颇有压力的学区房,但并不是有了房子就能上名校,名额有限,还要抽签。
52%的概率,简直是一场耗资千万的豪赌。
冠侨妈妈在回忆的时候说:
“比我高考,比我之前任何一次都紧张,当时就不由自主地尖叫起来。”
但即便冠侨上了名校、学习刻苦、在竞赛中拿了名次,家里仍然对他不是很满意。
原因很简单,不是第一名。
在新加坡的教育机构的墙上,贴着一张铁别醒目的红色标语:
“我来这里不是要成为普通人,我来这里是要成为优秀的人。”
这句话,贯彻着新加坡的教育。
甚至于,他们的商店可以售卖藤条,以惩罚犯错误的孩子。
因此,新加坡的孩子从小就对失败极其恐惧,青少年被精神问题和自杀倾向困扰。
新加坡篇结尾,周轶君去了“全纳”幼儿园。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孩子,不同肤色、不同年级,有的坐轮椅、有的有视听障碍。
孩子们带着笑容在镜头前摇摇摆摆,让人想起《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院。
这些孩子里,未来也一定有优秀的人吧。
以上,是第一集的部分内容。
新加坡篇可以说是看得人头皮发麻,还真验证了“有华人的地方就会从生卷到死”。
里面一位妈妈说话很有道理:
“人生有三次成长:第一次,发现父母是普通人;第二次,发现自己是普通人;第三次,发现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
教育和成长,没有唯一的答案。
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其中的多样性,打破一些传统,接纳新的教育方式。
而这个片子,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
看图猜电影 (第1504期)
消息框发送 猜电影1504获取片名
戳“在看”=支持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