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写的《抓娃娃》影评里,我说这部电影每一秒都是对穷人的嘲讽。
当然会有人不同意我这个观点,说我破防了,说你觉得在讽刺穷人,就是自卑心理在作祟,还说这是一种穷人思维。
我没富过,确实不太懂啥叫富人思维,但说我自卑和破防的,你算是说对了。贫穷确实会让我自卑,这是贫穷对人最大的伤害,没什么不能承认的。而看到如此赤裸裸讽刺包括我在内的穷人的电影,破防是对自己的尊重。
这些留言,都在我的意料,但我万万没想到,我就因为批评了一部喜剧电影,竟然还被人说:
“不知道是心里多么阴暗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文章,作者有没有认真看电影,肯定是没有,不然不会写出这种没有水平的话语。”
我心理是不是阴暗另说,可电影本身,天地良心我是认认真真看的。但我要说,就算再看一百遍,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抓娃娃》就是在拿穷人开涮。
上一篇文章有些话没说透,今天再说几句。
《抓娃娃》讲的是,一对超级富豪夫妻,为了把小儿子马继业培养成企业的接班人,十几年如一日地装穷,为此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孩子周边的环境打造成了中国版《楚门的世界》,以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规定的路径去成长。
这部电影的本意,似乎是想讽刺中式家长对孩子的操控、没苦硬吃的苦难式教育等等,想表达的是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千万不能这么教育小孩。
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因为,按照电影给出的结果来看,在这种苦难式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马继业,独立自强,严格自律,精打细算,健康阳光,勇于行动,聪明伶俐,还有爱心有孝心,简直就是无数父母的梦中情孩。
于是,矛盾就来了,你想说的是这种苦难式教育方式不好,可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这种苦难式教育反而教出了一个特别好的孩子。所以,对这种苦难式教育,电影到底持什么态度呢?
似乎很暧昧。
当然,电影里,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马继业,也是有痛苦的,那就是他觉得他周围的一切都不真实:
小时候买菜要给肉铺老板做数学题,去三甲医院医生给他的脚腕诊脉,邻居音乐家给他弹奏钢琴曲,几乎所有的小卖铺老板都异口同声地说当然要考清北,断了腿的奶奶突然站起来打篮球且跑得比他还快……
但问题是,电影把这种痛苦归罪于了操控,是超级富豪父母安排他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的操控,让马继业产生了这种痛苦,而并不是因为装穷,上面说的那些事情都和贫穷没有啥本质关系。
也就是说,电影似乎批判了操控,但并没有批判装穷,甚至对贫穷的正面作用做了肯定。
电影里有一个对照组,就是大儿子。虽然我觉得大儿子除了有点二之外,整体都很不错,可在马成钢看来,大儿子富养,废了;然后就穷养小儿子,养得特别好。
这种褒穷贬富的做法,不就是在歌颂苦难吗?
不是说好了“世界上最无耻的赞美,就是歌颂穷人的苦难,来愚弄底层人”吗?怎么到了这部电影里,就成了“只有经历了生活捶打的人,才能真正成长成熟起来”呢?
而更让人窒息的是,作为操控方的父亲,马成钢不但没有任何反思,反而在儿子发现了真相后,对儿子大吼你觉得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但是你何尝不是操控了我们的人生,过错方来质问受害人,这样的主题表达确实很小众。
甚至,他们可能觉得两个孩子的实验还不够,还乐呵呵想再要一个孩子。
总之,《抓娃娃》让超级富豪装穷,然后还告诉我们,穷才能教育人,穷才能锻炼人,穷才能成就人。
可暧昧的是,马继业考700多分,是能上清北大学的,但这显然不是穷和吃苦的功劳,而是金牌团队嵌入式教育的结果,说白了就是钞能力的结果。
一方面赞美穷和苦难,一方面又清楚地知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源于金钱,这部电影的内在逻辑是矛盾的 ,冲突的,人格分裂的。
而电影让富人装穷,却把这两者的好处都占了。在电影的逻辑中,在贫穷和吃苦中历练出好品格,却最终不需要承受贫穷对人的戕害,因为他们的贫穷和吃苦是假的,是所谓的“下凡历劫”。
即使是这种历劫,其实也是由金钱保驾护航的,马继业虽然受到过欺凌,但他没过过真正的苦日子,没感受到过真正的穷。
但是,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对多数人来说,苦难是必然的疼痛,从不是可逃避的历练。
这可能就是真穷和装穷的分野,也是有些人观影过程中不适感的来源。
最后想说说,我写这些,只是表达我的观点,并不逼着你同意,你可以认为我就是在过度解读,你要说你看电影就是图一乐,你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笑,非常喜欢,我都举双手赞同。
但你喜欢这部电影,就不允许我讨厌;你觉得图一乐,就觉得我不应该严肃、理性、认真去分析,觉得我这样做就是心理阴暗,我总觉得有点霸道了。
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一篇你不认同的文章,不应该动摇你的喜欢,你随手关掉这篇文章,并不妨碍你被这部电影打动。
对吧?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亮见,ID:liangjian0624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