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on
四月公映以来,豆瓣评分最高的泰国电影始终是《姥姥的外孙》,哪怕目前这8.8分,比开分的9.1略低。
对最高分的认定自然需要刨除演唱会电影和短片,有意思的是,那些作品大多拥有同一个主演,即身兼演员、歌手多职的人气明星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票房上的表现同样惊人,头四周全都位列泰国票房第一,轻松超过同制作公司GDH的大热作品《天生一对2》。
在印尼,《姥姥的外孙》只用九天时间就赶超《灵媒》,成为当地票房最高的泰国电影。
目前,这部环内地上映的电影佳绩频出,相信但凡这边能够如约引进,击败泰国电影票房榜冠军《天才枪手》曾经爆过的2.71亿,不是没有可能,再不济,赢亚军《友情以上》的5222.5万,总该不难。
《天才枪手》
之所以有这个判断,在于品质,包括简明有力的剧情排布、不过分聒噪的喜剧色彩、突破地域限制的普世反思,也在于这个故事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知道,电影的原名就是《中国家庭》。
摆在明面上的,是姥姥潮州人的身份。她会讲潮州话,会保留清明举家扫墓的习俗,会在电视收看当地大戏,而电影还安排了潮州童谣的出现,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尽管未必能够听懂「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却不妨碍亲切感的营造。
相应地,外孙M有表示自己是华裔泰国人。饰演他的阿萨拉塔纳功,担纲主演过高人气剧集《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里面更是充斥中国文化元素,而跟剧中角色一样,故事从普吉岛转到曼谷,仿佛是《姥姥的外孙》的某个平行时空。
《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
整体而言,这个家庭非常中式,或者说东亚式,也不无不可。毕竟这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中国家庭,老人生养的几个子女,成家的要照顾自己家庭,没成家的游离在家庭核心之外,经济条件差的没有退休概念,经济条件好的会与其他成员谨慎保持距离,所有人会因为习俗与节庆(不得不)相聚,但也仅此而已。
亲情是有的,特别是明面上「孝」字当头,做也要做给外人看,所以形式感成为掺杂自欺欺人成分的表现乃至表演,一旦出现相对极端的事件,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家庭模式要经受堪称严峻的考验。
比如姥姥突然被检查出癌症晚期,子子孙孙的表现自然与往时不同,这当然是这部电影观察乃至批判的一部分内容。与此同时,即便没有看到海报上亲近的祖孙二人,也不难推测电影会有令人动容的段落,或者走向,这是它传播得更远的重要基石。
也就是说,无论是想看现实丑陋一面,或是亲情感人一面,这部电影都会悉数奉送。
而在这种拿捏中,它最有意思的是切入点。内地译名完全没有表现出驱动力的源起,但在港,它是《全职乖孙》,在台,则是更直白的《金孙爆富攻略》,毕竟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就是「如何在姥姥死前,搞到一百万」。
生死与亲情被调侃得凉薄异常,很好笑,也很可悲。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家庭成员来说,那实在是大逆不道,但是啊,很多人会在道德审视上充满口头挑剔,内里则是另外一套,还美曰其名生活所迫、老有所用,那么为何不真实地把一切摆在台面呢?
所以我很难不对电影毫不遮掩的姿态感到佩服。它很冒犯地用半现实、半戏剧的手法,摆出重重比对。
一是拜山仪式上,姥姥、母亲这些女性成员更为上心,忙着打游戏的M甚至不愿意帮姥姥把花瓣撒匀,导致对方因为亲力亲为而摔下山坡,被送医院,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什么愧疚,照料工作依然甩给日夜操劳的母亲。
二是M的堂妹悉心照顾瘫在床上的爷爷多时,最终得到遗产,一座大房子。M受到启迪,所剩日子不多的姥姥迅速被擢升为摇钱树,因此有了罕见前去探望甚至长住照顾她的念头,而他会发现,两个舅父都有打这套房子的主意,一如同期在港上映的《从今以后》,争遗产成了各个家族热衷的日程。
《从今以后》
电影开头这些简洁明了的对照,引动人物火速走位,也带着荒谬讽喻开启了对亲情的勘探。
我们总说人性不可深究,毕竟不止人无完人,说到底,内心阴暗面是太多人不敢捅破的一层纸。《姥姥的外孙》在亲情这座「圣殿」里「亵渎」式地展演,就很有胆识,毕竟对准的是主角,是家庭里的年轻一代,是国人爱说的所谓「养老保险」。
也就是说,它在颠覆养儿防老的观念,并通过延续到再下一辈,用一则生意经来给亲情做出送葬的动作。作为观看者,这种担惊受怕的受虐感其实很刺激,一边惊惶,一边振奋,还会不由自主地猜测,就是这么一个世情,到底要怎么圆到亲厚浓情上。
《姥姥的外孙》的叛逆期其实不长,很快它就会拐到日久见人心,并且日久生情的温暖阶段。
人与人的隔阂,无非是把陌生的彼此代入到称谓指涉的身份里。姥姥意味着金库,外孙意味着陪护,我们当然要看到双方的算盘,然后明白,即便是一道算数公式,也不意味着不容掺杂一点真挚,这也是这部足够惊险的电影所能拐弯的关键。
尤其是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老人,看得出所有把戏。她知道鲜少登门的两个儿子会在她出院后来看望,表示自己一定身有重疾。她知道外孙居然也尾随而来,表示别有所图。
但既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外孙愿意留下,她可以借此知晓自己的病情,验证亲情的份量,也可以在重温旧时共处光景时,衡量人性变迁。或者说,这是观众可以从她的松口与眷顾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毫无疑问地,M一定会在日常交互中感受姥姥的爱,甚至想要好好照顾她,而姥姥也会在长大的外孙身上,看到曾经天真的部分。到最后,也一定有谅解甚或亲和的部分。
尤其是,我们会看到,被外孙误会并不在乎自己的姥姥,这么多年一直信守那些事主都早已遗忘的诺言,譬如给他养好石榴树,果子谁都不给,给他攒钱,让他长大后有一笔温饱的费用。这些秘密被发现的场景,说不催泪是不可能的。
可以想象,这部电影之所以很可能在内地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对很多观众而言,它的好与歹,并不是依靠精密对应电影理论,而是依靠情感驱动。
很多人会想起家中时日无多甚或撒手人寰的老人家,想到曾经美好的童年时光,想到无忧无虑的人生过往。如果成长意味着疲惫与市侩,这样的电影就是在用时间的皮鞭抽打现下的自我。
《姥姥的外孙》在重家庭观念、重人情下往往难以两全的东亚家庭图景里,先行探讨了抚养、赡养这些「生意经」本身难以忽视的凉薄,即这类家庭模式背后过紧的道德束缚,有在结构里维系国人看重的体面,也在物极必反地用高压离间人际。
它还在试图向前一步。黄种人不擅长的沟通、尊重与放手,被勾到支离破碎的现状前头。婆媳关系不好,原因有婆婆说媳妇「箩底橙」的讽刺,也有媳妇故意的疏离,当中自然有传统因袭的挑剔与失落,但也难免掺杂重男轻女的思维,毕竟儿子总该比媳妇值得疼惜。
对重男轻女的鞭笞,还在于残酷对比里。姥姥其实就是这种思维的受害者,父母死后遗产全给了哥哥,而她作为定亲制度的牺牲品,无法用外嫁女身份获得更多庇护,而当她患癌后寻求哥哥金钱帮助,也只得到冷冰冰的拒绝,和睦场景瞬间瓦解。
因此很多人会去批判她明知故犯,明明女儿对自己照顾最为周全,却没有给她什么,反倒是给游手好闲的小儿子房子,不计较他偷自己钱去还赌债,或者在知晓外孙已经把房子挂出去卖了,也还是默默践行给他攒钱的「任务」。
哀其不争吗?不是不可以,但在这种场景,把传统问题单纯归咎于一个老人,多少有些不得要领。
我们很习惯道德批判。人物道德必须是完美无瑕的,不然不能为之感动或伤心, 又或者,人物必须有成长,不然不配被认可或被欣赏。
但是这一点都不现实,一点都到不了所谓的唯物主义高度。很多电影,它更大的使命,或者降低点,兴趣,只是在记录,在呈现,在推导,它天然就会有价值,而不需要上价值。
《姥姥的外孙》通过这个家庭展现种种人世观照时,还会带出空巢问题、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紧缺、退休年限难保等等重要议题,而在理还乱的局面里,母亲轻巧说出一句「施比受更有福」,越过祖孙构建的主舞台,凸显电影更想表达的观点。
当然不是 号召一定要去遵守,去效仿,不然那就成了一种粉饰与训诫。只是突然觉得这种清透,在燥热的当下,挺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