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小时候可能都发过这样一个梦:
某天起来父母突然告诉你,孩子,咱家其实特别有钱,之前装作普通人只是为了考验你!
但这两天看了沈腾和马丽的新片《抓娃娃》,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这个段子真的成为现实,那它根本不可能是美梦,而是一部中式恐怖片。
我的观影体验非常复杂,有好几次我一边被逗笑一边觉得毛骨悚然,回过劲儿甚至对笑出声的自己有点失望。
你问我,这片子推荐吗?那我肯定是推荐的。
它可能是近一两年我看到最好笑的国产片了。
但仔细一想,会发现它在喜剧的背后,藏了一层极其东亚、堪称惊悚的悲剧。
片名的《抓娃娃》其实蛮有深意,最直接的一层意思自然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沈腾演的巨富马成刚发现自己已经“养废”了大儿子,由此深感富养的孩子容易长歪,于是决定和老婆一起穷养小儿子,为他一比一复刻自己从小到大的各种磨难,以此锻炼孩子的心智,想要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拉着老婆和一整个教育团队,在破房子里扮成穷人,让孩子体会什么叫“辛苦的爸,贤惠的妈,生病的奶奶和必须坚强的我”,沉浸式感受贫困生活的各种暴击。
可毕竟装穷是为了教育孩子,再苦也不能苦教育,于是你又会看到扮成穷街坊的各位老师各显神通,抓住生活中所有机会给孩子灌输知识点,主打一个“润物细无声”。
比如楼下阿姨吹头发的时候会大声宣读吹风机的加热原理,仿佛在上物理课。
再比如扮作书店老板的语文老师会一边看《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一边狂笑,然后主动跟孩子分享这本书,细讲它多么多么精彩,多么多么有趣。
我觉得最典型又最好笑的,是孩子会在上学路上“无意中”碰到外国人,然后外国人会一比一按照课本内容来问路,让孩子锻炼口语,防止他学成“哑巴英语”。
片中有非常多笑点都来源于这种荒诞的设定,但只要你稍微联系到现实,就很容易有我开头说的那种复杂的心情。
因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事儿,那真的是太窒息太地狱了。
大家的人生都应该拥有开放式的答案,而这个孩子的人生,已经被父母设置成了一道精密的计算题,就等着他把那个标准答案给算出来了。
《抓娃娃》的第二层意思这才浮出水面。
孩子成了娃娃机里的娃娃,被困死在那个虚假的、窄小的空间里,而操控着爪子的父亲,正得意洋洋地观看着他的成长,准备等他终于长成自己满意的样子,再把他抓到手中。
这个片子越到后面,观众越能看出策划这一切的马成刚身上那种挥之不去的爹味。
他觉得自己能成功靠的不是时代,不是好运,而是童年吃过足够的苦,并且坚信只要儿子也吃了一样的苦,就能成为跟自己一样的“成功人士”。
有个细节我觉得很妙,就是他甚至请人来演自己去世的母亲,就为了让孩子跟他小时候一样,早晚都要给家里人煎药。
你很难说这种细节对孩子有什么具体的帮助,而父亲之所以选择一定要复刻这个细节,只是因为他小时候经历过而已。
很多成功的中年男人真的很爱把自己生活的小细节“神圣化”,企图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出自己成功的必然性。
马成刚以“爱”的名义折腾孩子,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恋。
不过父亲的“爹”虽然让人窒息,却远不是片子里最让我觉得恐怖的点,毕竟只要你能看破这种爹味,就能摆脱它的控制。
真正让我觉得汗毛直立的,是片中孩子最后决定在高考时对父亲的操控发起反抗,而我的第一反应是——
有什么事儿不能晚点做么,这高考可是耽误不得啊。
我问了好几个已经看过片子的朋友,每一个都跟我一样,在这一段都担心过孩子高考的问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被父母逼着上“兴趣班”的痛苦、被掐断梦想的隐痛、被干涉交友时的难过、被偷看日记的愤怒……
没被父母折腾过算什么中国小孩!
但,在看到有人把追求自由放在完成高考之前时,我们还是那么自然地融入了“高考决定一切”的思维里,自我代入了望子成龙的父母。
要知道我本人甚至都没有参加过高考,可我下意识的思维依然是这样的。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所有教育变成了那颗射向眉心的子弹,有些东西早已被写入了所有中国人的DNA里。
戏里戏外,终于成了一个闭环。
我必须强调一下啊,并不是说高考真的怎么不对了,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大部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和最公平的一场考试。
我只是感慨,明明高考什么的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依然如此容易被带回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里。
看完《抓娃娃》,我的心情真的特别复杂。
我看到很多人拿《楚门的世界》来类比这部片子,设置上当然有很像的地方,可我还是在心里呵呵了两声,拜托,白人的故事还是比东亚人的故事要简单多了。
《楚门的世界》里一切皆假,最后男主的出逃当然可以非常决绝,也算得上皆大欢喜。
但《抓娃娃》最复杂也是最东亚的地方是,给孩子虚构这个世界的,是他如假包换的亲爹妈。
这种真假交错,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的人生实施绑架之实,才是真正戳中了我们很多无法言说的隐痛。
我可以非常坚定地痛斥片中的马成刚对孩子没有一点真正的爱,他最爱的就是自己,但我打心底里明白,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像他这么极端的父母其实非常少,大部分父母都是真爱着孩子的同时想要控制孩子。
当爱和控制共存,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我不喜欢片子最后给出的有点“包饺子”意味的结局,但对不起,我也给不出更好的答案。
会反思的父母太少了,甚至我很多朋友跟父母一起去看这个片子,最后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反馈都不是“这孩子也是不容易”,而是做爹妈太难了,有钱人家养孩子也要倾全家之力啊。
这里多说一句,如果不想跟父母起这方面的冲突,大家要不就尽量别跟父母一起去看了,或者看完别讨论剧情,不利于家庭和谐。
可你要我忘记那些成长过程中的隐痛,成为一个真正万事顺从爹妈的孩子,我也真的做不到。
或许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种跟爱和控制相处的方式吧。
我还在努力中,我们一起加油。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