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拗相公”中的“拗”应该是哪个读音
拗(ao 四声)相公
理由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为“拗”注有niù这样一个音,只《辞源》没有。
拗”在古代字书、韵书中有诸多反切,但没有任何一个反切能够切出niù这个音来,所以几部词典都没有为niù音提供古代反切强有力的依据。
从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来看,拗,形声字,从手幼声。有三个主要义项:第一,折,折断。《玉篇》:“拗,拗折也。”《尉缭子》:“~矢折矛枪戟。”清瞿灏《通俗编》:“《辍耕录》:‘南方或谓折花曰拗花。’”古乐府:“拗折杨柳枝。”第二,违,不顺从。《古今韵会举要》:“拗,心戾也。《玉篇》:拗戾固相违也。”唐孟郊《峡哀十首》之八:“腥语信者谁?拗歌欢非真。”第三,固执,倔强。上文已举出很多例证。这三个义项之间联系紧密,可以看出明显的引申关系。语音是与词形、词义紧密相关的。没有任何一条语音变化规律能说明为什么第三个义项的“拗”会发展出与第一、第二义项完全不同的niù音来。
实际无论是从词义引申规律讲,还是从语音发展变化规律讲,niù的本字本来就应该写作“扭”,“扭”字的一个义项是用手拧、扭转,由此引申出“不顺从,倔强”等意思来是很自然的事。 “拗”“扭”二字,自古读音不同,本义也有差异,但却引申出非常相近的义项:不顺从,倔强。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但容易导致语言使用的混杂。
“拗”音niù,最早见于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59年7月所颁发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现实语言中,人们确实有以niù这样一个音来表示固执、不随和、不驯服这样一个词义的,这个字本应写作“扭”,可是很可能有人把它写作“拗”。为了从众从俗,承认这个误读音,似乎也符合审音的原则精神。
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当时可能疏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语音是与词形、词义紧密相关的,不同的词,其引申义相同相近是经常发生的。一些人可能会写错字、读错字,纵使是大作家也不例外。所以审音必须要考虑词形、词义。《辞海》就可能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在审音表与语言本身之间求得一个平衡,于是只好说“拗”通“扭”,把“拗”、“扭”的词义引申造成的词义相近说成为相通。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像《辞源》那样,将“拗”、“扭”读音区别开来,还“拗”读音的本来面目。
元气是什么意思
元气意思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精神;精气 (3)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读音:yuán qì。
引证解释: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引《汉书·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元气始起於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
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
宋曾巩《地动》诗:“吾闻元气判为二,升降相辅非相伤。”
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引《楚辞·王逸<九思·守志>》:“食元气兮长存。”
原注:“元气,天气。”
唐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诗:“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郭沫若《颂武汉》诗:“混茫元气连三镇,骀宕东风遍九垓。”
指人的精神,精气。
引《后汉书·赵咨传》:“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於无端。”
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凡人元气重十六两,渐老而耗。 张公所耗过半矣。”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有了元气的我,就走进夜的都市的腹心,领略异地的新鲜的情调。”
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引《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后人论我宋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清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治国之道,先在养其元气。”
造句
这次股票暴跌,使他伤筋动骨,一时难以恢复元气。
放眼望去,草原上一派元气淋漓之象,忽然,一阵狂风呈波涛汹涌之势涌来。
这次手术后他大伤元气。
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
危境时刻能做到自告奋勇本身就是一种可佳的元气。
经历了这场浩劫,我们家已是元气大伤,生活条件大不如前了。
正好在眼前 (打一成语)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解释:“眼”字的前面是“目”,“正”的符号为“十”,“好”义扣“行”。
成语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读音:yī mù shí háng
出处: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白话释义:凌晨三点等候,一目十去读书。
扩展资料
近义词:目下十行、五行并下
1、目下十行
读音: mù xià shí háng
解释: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白话释义:一个首相姓王,名叫王安石,临川人啊。这个人一眼可以看十行书,读书万卷。
2、五行并下
读音:wǔ háng bìng xià
解释: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出处:南宋范晔《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白话释义:奉年少聪明,从孩童到长,凡所经历过,无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好主意怎么读
好主意的读音是:hǎo zhǔ yì,声母是h、zh、y,韵母是ao、u、i,声调是第三声、第三声、第四声。
主意
1、主见。
2、办法。
鲁迅《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如《拗相公》开首虽说王莽,但主意却只在引出王安石,即其例。”
近义词
一、想法
〈动〉设法;想办法。
〈名〉思考的结果;意见。
二、目的
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巴金《寒夜》七:“他无目的地走过三条街,差一点被一辆飞跑下坡的人力车撞到。”
什么叫相公
历史如宋朝,女子结婚了,称自己的男人叫相公,没结婚之前称公子,不过现在不这么叫了,当今社会称自己的男人,叫老公。你说是吧!
带有“目和行”的词语有哪些
1、目下十行
读音:【mù xià shí háng】
解释: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2、一目十行
读音:【yī mù shí háng】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3、一目数行
读音:【yī mù shù háng】
解释:犹一目十行。
出处: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4、一目五行
读音:【yī mù wǔ háng】
解释:犹一目十行。
出处:《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不胜负荷是什么意思
不胜负荷的意思是:承受不起、担负不起巨大压力、负担、责任等。
读音:
出处: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三国演义》(第八回)
英文翻译:Unsuccessful load
不胜
读音:bù shèng
释义:
1.承担不了;不能忍受:体力~。~其烦。
2.表示不能做或做不完(多为前后重复同一动词):防~防(防不住)。数~数(数不完)。美~收。
3.非常;十分(用于感情方面):~感激。~遗憾。
4.不如:身子一年~一年。
负荷
读音:fù hè
释义:
1.负担:不胜 ~。
2.发动机、电机、电器、锅炉等设备在工作时所产生、消耗的功率。
不胜
出处:
1.《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尹知章 注:“胜,堪也。谓不堪自养,故为累。”
2.唐 岑参 《终南东溪口作》诗:“沙平湛濯足,石浅不胜舟。”
3.《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见吾儿 王雱 荷巨枷,约重百斤,力殊不胜。”
4.端木蕻良 《乡愁》三:“四个薄铁的轮子若不胜其苦地在地下滚着。”
近义词:不堪
英文翻译:be unequal to; cannot bear (stand)
负荷
出处:
1.《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 慬 亦抗愤, 勇 乃负荷。” 李贤 注:“言 勇 能继 超 之功业。”
2.《三国志·吴志·张昭传》:“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3.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盖以大地为一家,而鞠育后进以负荷家业也,其畴不勉焉。”
英文翻译:load; panier
扩展资料
不胜负荷
近义词:不堪重负
反义词:驾轻就熟
不堪重负
读音:
释义: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
英文翻译:Overwhelmed
驾轻就熟
读音:
释义:赶着轻载的车走在熟路上。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 后用以比喻对事情熟悉,做起来容易。
英文翻译:be able to handle a job with ease because one had previous experience
“饔飧”的读音是什么
饔飧:
意思:1.做饭
《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飧井臼。」
直译:一天的生计,只不过是取水做饭。
2.早饭和晚饭;饭食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飧不饱,没闲钱去养马骡。」
直译:并且平民贫穷钱财没有,平常人饭都吃不饱,没有多余的钱去养马了。
3.指馈食及宴饮之礼
朱熹集注:「饔飧,以饮食馈客之礼也。」
直译:馈食,用吃的喝的回馈客人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