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24节气你知道多少呢
  •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怎么那么准确
  • 谁能详细解释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区分及标志体现我跪服

如何理解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24节气你知道多少呢

●这个年代又有好多人知道这些知识呢?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拿着它不知道起个什么作用?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秋,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还有后面记不住。估计提问者也是一头懵逼。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怎么那么准确

这个问题的表述有待商榷的,二十四节气是观察总结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是首先被确定下来的,但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夏商时期,是通过观测恒星“四中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这四个节气,可是不准确。周朝采用“土圭测景”,即测量一年竿影长变化确定四时,“冬至”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这种方法科学而准确。

而后到战国时期增加到八个,《吕氏春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为什么是二十四呢,也因为古代观测星象的经验总结,例如发现月亮一年12次变化,木星公转一周为12年,所以古人对12这个数字特别的崇拜。人们划分节气也用上了12,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 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 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那以今人目光看的话,二十四节气可以解释为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分为24个节气。

另外题主说的准确是相对性的。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华夏先祖在这片土地总结,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对于指导农事生产有重要意义。因此广泛适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对于海南,台湾地区就不见得有很大适用性了。

谁能详细解释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区分及标志体现我跪服

节令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耕时代的生产实践中,对天地气象的把握与认知,不失智慧结晶。

具体来说,分为十二节,十二气。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十二节气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节气。

四立,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借此来划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分是春秋两季的中间平分,二至是阴阳消长的叠加变化。

一年的更替以立春为一年开始,和我们以春节为一年又所不同。一月两节,以太阳经过黄经的度数为依据。以春分为零度一节一气递进十五度,行周天三百六十度是为一年。而今多以阳历为记,中间误差不过三五日。

一年四季说农事,不知节令怎种田,是《包公辞朝》中的一段戏文,也是对节令文化最好诠释。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节令文化不单指传统文化。还寓意了现代的节会文化。

在四季的农事耕作中,日常生活中节气无不占据着重要地位,点缀和丰富着我们生活的内涵,己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