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何说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 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分别是哪些人
  •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是如何对待元勋的
  •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只留下汤和一人
  •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 四川有哪些世人皆知的将帅之才,他们分别是谁
  • 秦、两汉、隋、唐、宋、明七朝开国第一将都是谁
  • 按说明朝开国元勋也不傻,怎么就那么乖乖的被朱元璋一个一个除掉了朱元璋真的那么有魄力吗
  •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排名前10名是哪些科学家呢

为何说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被朱元璋称为明朝“万里长城”的常胜将军徐达。徐达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个穷苦农家,但是生活贫困的他并没有就此消弥,而是自幼胸怀大志,有济世之怀。22岁那一年,徐达追随郭子兴红巾军起义农民起义,在朱元璋帐下听令。

公元1353年,他在军中追随朱元璋攻打滁州,和州等地的时候,智勇双全,战功卓著,作战十分勇敢,表现出高于朱元璋麾下众位将领军事的才华。两年后,他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采石,太平等地,徐达逐渐成为朱元璋军中的参与决策的重要人物。紧接着在公元1356年,朱元璋打下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并将集庆改名为应天,随后命徐达带兵攻下镇江,自此徐达成为朱元璋军中大将,统军元帅。

徐达成为统军元帅以后,不论是留守应天,还是随军征战四方,几乎百战百胜。公元1360年,徐达留守应天期间,陈友谅攻打池州,千里奔袭。徐达与常遇春配合设伏九华山,斩获陈友谅军队万余人,力挫陈友谅。随后又在应天城下设伏,俘获陈友谅军队近万余人。随军征战,他力取常州江阴,宜兴等地,转战江西又大获全胜。

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决战中,徐达身先士卒挫败陈友谅先锋,朱元璋军队士气大涨大败陈友谅。徐达随后又引兵相继攻下庐州,江陵等地,平定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第二年,徐达又奉命东征张士诚,苦战一年徐达便攻克平江,俘获了张士诚,帮助朱元璋拿下了江南地区。也是在这一年,公元1367年,徐达再次挥师北上,讨伐元朝,不到一年时间,元朝大都被徐达攻下,徐达也被改封魏国公。后来明朝建立,北逃的元顺帝不甘就此失败,由太原起兵攻打北平。徐达直捣黄龙,攻击太远,元军不得不回援,中途中又被徐达埋伏,最后不得已逃宁夏,山西纳入明朝版图。

徐达可以说德才兼备,勤奋好学,他在作战中学习经验,并且纪律严明,每到一处攻下城池以后,他都静止不下百下,并与士兵同甘共苦,对于俘虏,徐达也能实行优待。徐达谦虚谨慎,也十分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在死后被封为中山王。

文/红雨说历史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分别是哪些人

十大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朱德

“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朱德总司令从军于清末,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率军上井冈山,其军事资历是中共内无人可及的。

朱德总司令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总司令”在党内是朱德的代称,毛主席曾称他是“红司令”,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总司令的最高评价,是人民对朱德总司令的最高评价。

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元帅,最为人称道、让人佩服的是身经百战、威武坦荡、谨慎果断、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显赫战功,以及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光明磊落、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铁骨铮铮硬汉子品格。

长征路上,领导战士渡湘江,二渡赤水河,后又征战遵义;抗日战争时期指挥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负责西北战场,并最后解放了西北。

新中国刚成立,他率领中华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党和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

林彪

林彪元帅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做过好事,也曾做过错事,还曾做过坏事,有功绩也有罪恶。他的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经历了由人到神,由神变鬼的可悲历程。

林帅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常胜将军”,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北伐战争时期,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与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随部队上井冈山;长征时期,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指挥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后指挥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解放湘、鄂、粤、赣、桂5省。

毛主席:“林彪是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在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

刘伯承

刘伯承元帅号称军神,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是名震全国的川中名将。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

在抗日战争中,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数十架;利用围城打援之术,神头岭巧设伏兵,打潞城诱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使日军白白多送上百余条性命。

解放战争时期,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十三个师。随后平汉战役,歼敌二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五十五万多,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朱德总司令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贺龙

贺龙元帅是最富传奇的人物。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建立一支工农武装队伍,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打出一片天地,南昌起义时已经有一军之众。贺龙元帅是革命元老,曾在过护国讨袁,护法运动屡立战功,在北伐中大败奉军,成为军长,后来领导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是红二方面军的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率师主力东渡黄河,挺进敌后,取得了雁门伏击战等胜利,指挥河间齐会战斗,陈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率领晋绥部队主力挥师北上,解放了晋中广大地区,并与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部队一起进行了绥远战役、晋北战役。

毛主席在“三湾改编”中为鼓励起义军曾举贺龙元帅事例,他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已经有了两个营的兵力,还怕干不起来吗?”

陈毅

陈毅元帅是著名的“儒将”,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曾与朱德一起率南昌起义军转战闽粤赣湘边界,是湘南起义领导人,并同朱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陈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非常高,一手壮大了华东解放军,其在党政军各方面堪称全才。陈帅在军队中威信极高,他总是能采纳部下的好建议,使部下人尽其才,部下有名将粟裕。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朱德总司令写诗哀悼陈毅:“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重道又亲师,路线根端正。”

罗荣桓

罗荣桓元帅是中共军中的政工人才,从秋收起义一直为党军服务,领导山东全局,收复团结山东,建立共产党在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拥有27万正规军;建立了中共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正规军人数占共产党军队的三分之一。之后配合林彪取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罗帅在在军队政工、组织、动员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帅一贯维护和贯彻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建设、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政权工作、统一战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罗帅是唯一终身从事政治工作且军功卓著的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双优的元帅!

对于罗荣桓元帅,毛主席曾经评价:“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还说:“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可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罗帅是唯一与毛主席一辈子共事的元帅,深受毛主席器重,在十大元帅里毛泽东与罗荣桓的关系是最亲密的,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入眠。一天深夜,毛主席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主席唯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也是唯一悼念战友的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主席《七律·吊罗荣桓》

徐向前

徐向前元帅早在红军时期,就成为红四方面军的负责人之一。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打赢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等一次次战役;后渡汉水,攀乌道,越秦岭,战寒风,翻越人迹罕至的大巴山,直下通江县城,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连续发起三次进攻战役,即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粉碎敌人20余万人的六路围攻。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副师长,先后取得了凤凰山战斗、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战斗、反六路围攻、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中徐帅以少胜多打败阎锡山,特别在歼灭阎“闪击兵团”时表现了高超的指挥能力。

徐帅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和宏伟气魄,敢于和善于打大仗、硬仗、恶仗,具有超人的胆略,打歼灭战时“胃口”大得惊人,敢于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而且战役战斗的兵力也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步步出敌不意,以少胜多,以少歼多。

徐帅亲手栽培的名将是最多的,部下出过五大将、30多开国上将,红军两霸,许世友、韩先楚都是他手下出身。李先念、胡耀邦,陈锡联,徐海东,陈赓,王树声等都曾是他的部下,红四方面军8万雄师,猛将大都出自红四方面军。

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讲bai究党的原则,绝不搞人情du交易,绝不看风驶舵,绝不迎合势头。聂帅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聂帅的主要贡献在于政治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从红军时期开始就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对中共军队建设和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抗战时期,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毛泽东曾风趣的评价聂荣臻:“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年轻时就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征讨桂系军阀,抗击陈炯明叛军,护卫孙中山脱险,参与创办黄埔军校,驰骋东征和北伐战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名将。后参加领导广州起义,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参与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指挥,为红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叶帅数次于危急关头果断出手,力挽狂澜。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全力护卫孙中山转移,使北伐战争得以继续;南昌起义通知贺龙、叶挺,使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施;张国焘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使张国焘阴谋破产;毛泽东逝世后,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叶帅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且谋虑缜密。

十大将军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粟裕

粟裕大将是百战名将,向来被誉为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在近代的抗战史上是一位传奇的存在,他的战功在中国的名将史册中毫不逊色,他是我们的战神,百战百胜。

抗日时期,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车桥战役、南坎战役、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等战役,多次歼灭日伪军,拔除日伪据点。

解放战争时期,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发起开封战役、兖州战役、豫东战役中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济南战役,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后领军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围歼敌军主力立下了赫赫战功。

林彪与粟裕并称“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在解放战争中,两人的战绩最大、军功最盛,林彪元帅也对粟裕将军的战术非常推崇。粟裕将军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林帅特地让人把此战的资料找来,关在屋里研究了两天两夜,最后对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粟裕将军对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凭着他的赫赫战功,毛主席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主席认为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

毛主席:“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刘伯承元帅:“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陈毅元帅:“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叶剑英元帅:“战功高而不自居,贡献大而不自大”

徐海东

徐海东大将打仗最是勇猛,人送外号“徐老虎”,连桀骜不驯的许世友和韩先楚都佩服他。

在十大大将中,公认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最大,但在红军时期,却是徐海东的功劳最大,打的仗也最多。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他驰骋疆场,组织指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数次战役和战斗,打败了数倍于我之敌,威震敌胆,被誉为虎将。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他为重建红二十五军,创造鄂豫陕根据地,领导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在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他勇敢作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先后九次负伤。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功是林彪指挥的115师取得的,而徐海东将军正是115师344旅旅长。

国民党著名将领张学良,薛岳,卫立煌,陈诚,胡宗南,杨虎城等许多将领都是徐海东大将的手下败将。“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请求中共军队协助,张学良点名要徐海东镇守西安的南大门,授权他为南路总指挥,杨虎城将自己的警备旅的兵权全部委托给徐海东,“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徐海东将军功不可没。

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毛主席为解决部队少穿温饱问题,向红15军团首长徐海东打欠条借2500元给中央,当时徐海东将军与毛主席素未谋面,而且指挥序列还不是中央红军的,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没有考虑,立即把供给部部长找来,说不是借,而是给中央红军五千大洋。同时复信说,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拿到五千大洋和徐海东的信后,一块儿落泪。正是由于这样忠于主义、忠于信仰的人存在,中国革命才能胜利。这份深情厚谊,让毛主席一辈子都忘不了盛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将军到了抗日战争后期,因为伤病无法再指挥作战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在大连养伤度过的,没有参加解放战争。

1955年授衔的时候,徐海东说自己没有参加解放战争,长期没有进行军事指挥,没有必要评军衔。毛主席直接指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里面要排第二,仅次于粟裕!”

毛主席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邓小平评价他“对党有一颗红心”。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黄克诚

黄克诚大将是十分特殊的一位大将,黄克诚将军的双眼高度近视,曾多次因此历险,但打起仗、办起事,心如明镜。

曾参加北伐战争,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

反围剿时,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并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并发动局部反攻,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相继占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黄克诚将军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和进军东北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网:开国大将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历经坎坷,忠贞不渝。他在军内党内和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倍受尊敬,连比他年长9岁的毛泽东主席也亲切地称他“黄老”。

陈赓

陈赓大将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在黄埔军校时是“黄埔三杰”之一,国民党黄埔系将领也对他敬重三分;他救过蒋介石、周恩来两位国共巨头,和鲁迅有过交往,宋庆龄曾经出手相救,在上海中央特种情报科深入虎穴,南昌起义、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法援越、抗美援朝常出奇兵制敌,建国后创立哈军工,为两弹事业开道呕心沥血……

在黄埔军校陈赓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东征讨伐陈炯明时,蒋介石身陷重围,急得要“自杀成仁”,是陈赓把穿越火线蒋介石背了出来。

南昌起义后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在特科经历了惩处叛徒白鑫、营救“农运大王”彭湃、顾顺章叛变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陈赓将军一生中最为传奇的经历,但这些事件却从未出现在陈赓将军自己的文字中,更没有留下任何照片。

在上海养伤期间,曾两次会见鲁迅先生,讲述鄂豫皖苏区军民的斗争事迹。

在上海被捕后,蒋介石闻讯大喜,急忙令人将陈赓押到南昌,试图以师生之情劝降。一见面蒋介石就说:“陈赓,你瘦了。”陈赓看看蒋介石,说:“瘦吾貌而肥天下。校长也瘦了。”蒋介石叹口气,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难安啊!”陈赓又道:“身为一党一国首领,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对其诱降被拒,恼羞成怒,但也没有杀他,后来,在宋庆龄出面找蒋介石,当年黄埔同学熊绶春,黄维,胡宗南,宋希濂,胡琏联名上书,希望蒋介石可以放了陈赓,陈赓最终脱险。

抗战时期,他指挥的386旅被美国武官称为中国最好的旅,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伏击战,战绩辉煌,曾让日军专门出动2000多人的部队对其进行消灭,甚至他们还在战车上贴上了“专打386旅”的标示语。

解放战争中,率领二野四兵团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解放云南。

建国后,援越抗法,被胡志明被授权指挥越军,解放高平,并攻占七溪,大败法军。随后入朝鲜,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先后多次跨过鸭绿江指挥部队作战,在后期的志愿军坑道防御战中,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赓的一生比小说还精彩,并且他还是一位乐观幽默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有何险恶,他均笑嘻嘻、乐呵呵,妙语连珠,无拘无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风,人称“军中幽默大师”,他的“纸条求婚”轰动中共五大。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堪称传奇。

谭政

谭政大将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相当于其他上场指挥战斗的将领来说,他并没有单独一个人指挥过战役,他的工作重点是在政治方面,被称为政治大将,是党中从事政治最早的一位将军,而且能力十分厉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中局常委等职。对党领导军队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和战斗力的加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谭政大将是从事政治工作资历最深、时间最久的一位,从井冈山斗争到和平建设时期,每个历史阶段他都有独到的建树。

谭政“谈政”,这是对谭政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对当前党的政治工作者也是一种鞭策和启迪。–毛主席

萧劲光

萧劲光大将是海军司令。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军事生涯60年,海军司令30年。毛主席说:“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一锤定音,从此,他做了30年海军司令,是世界海军史上担任此职务时间最长的司令员,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曾率部参加南昌、南京、鄂西等战役,率部参加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长征,指挥南满部队四保临江作战,率部打沈阳、围北平、越华北、渡长江、占武汉、进长沙,参与指挥衡宝战役等战役战斗。

毛主席曾评价他:“萧劲光是潜龙在田,有大将风度,是大知识分子,是科班出身的第一个学军事的军事家。”

张云逸

张云逸大将是十大将军中资历最老的,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后历经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组织动员上百万民工用小推车将数亿斤粮食和大量作战物资运往前线,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陈毅元帅曾评价张云逸说:“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 “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毛主席曾说过:共产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

毛主席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罗瑞卿

罗瑞卿大将一生经历过数不清的危难,甚至几次危及生命,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人称“不死将军“

在革命生涯中,参加乐安宜黄、建黎泰、金资等战役,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强渡乌江战斗,率部六渡赤水,参加回师遵义歼灭国民党军吴奇伟师的战斗,参加直罗镇战役,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绥东战役,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

毛主席:罗瑞卿往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放心。天塌下来,有他顶着。

朱德总司令:罗瑞卿是优秀干部,平时训练、战时指挥均能胜任愉快。

王树声

王树声大将于红四方面军有“神射手”之称。

早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从黄麻起义时的一支十几人的小分队,到后来十万人之众的红四方面军。王树声将军参与了从创建到壮大的过程,后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王树声将军病重时,周总理带病看望他。

周总理:“树声同志,我们了解你!你是党的一个好同志,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你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这是党对他的评价,人民对他的评价,既是高度的评价,也是恰如其分地、实事求是的评价。

“我不能算,不能算!”王树声摇着头,流下两行热泪。

周总理的这番话,对王树声来说,无疑是党对他的最高奖赏!

许光达

许光达大将是开国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个,同时具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

许光达将军戎马一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见奇功,后来又成为新中国的装甲兵之父,在功成名就之后,许光达将军却把名利看得很淡薄,1955年当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时候,他几次提交报告要求降解,对此毛主席泽东这样评价他,500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志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贤英明天下扬!

在革命生涯中,参加了南征作战、马良坪战斗、绥远战役、高家堡战役、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延清战役、宜川战役、澄郃战役、荔北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等。

毛主席: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周总理:保卫延安的乌龙铺战役,许光达功不可没!

朱德总司令:好一个娃娃连长许光达!

彭老总:这个许光达,有点东西!

贺龙元帅:许光达有大革命的经验,有内战的经验,有抗日战争的经验,有解放战争的经验,还有苏联红军的经验,应授予大将。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为新中国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卓著,值得人们的尊敬。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是如何对待元勋的

有好下场的,也有下场不好的。一句老话,狡兔死,走狗烹。刘邦杀功臣,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一个个死的都很惨。相对好些的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了,一个个都告老还乡了,回去享福去了。还有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很仁义,开国元勋都被封为云台二十八将,流名青史。唐李世民也是还不错的,开国元勋论功排名,有功之臣皆入凌烟阁,配画像,以供后人瞻仰,也是不错的。

大肆屠杀功臣的皆是底层出身的,好不容易得到江山,自己又做了皇帝,自然就怕自己的手下夺走自己的皇位,吃不香,睡不好,于是就一个字“杀”。而李世民和赵匡胤则不同于他们了,李世民是皇亲国戚,十足的贵族出身。赵匡胤之家也算是官宦子弟,干部子弟,团长之少爷,比刘邦和朱元璋他们强多了,骨子里有的是自信和从容了。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只留下汤和一人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皇帝,他能够体恤百姓的劳苦,因此对待百姓很好,可是对待官员的态度就比较差了,明朝成为历史上官员工资最低的朝代,大概就是朱元璋的影响,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更加糟糕而且恐怖的特点就是猜疑心很重,这一点直接导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最后都被朱元璋悉数处决了,只剩下汤和一个算是彻彻底底得以善终。

那么问题就来了,汤和要说能力与功劳也绝对不逊色于被处决的那些大臣的大多数啊,为何汤和就能得以善终,其他人偏偏就会被朱元璋全部斩杀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品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朱元璋与汤和的那些历史往事寻找答案吧。


年少好兄弟

朱元璋与汤和是一个村的,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年长3岁,小时候朱元璋家里十分穷苦,而汤和家中稍微要好一点点,所以在小时候汤和对朱元璋的帮助还是挺多的,两个人可以算穿同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

在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哥哥们都因为蝗灾和旱灾最终被饿死的时候,还是汤和帮助朱元璋弄一床席子把父母以及哥哥埋葬起来的,单纯从这些经历来看,就足以明白朱元璋与汤和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然而两人关系变得更进一步,并且也让汤和从此认定朱元璋不是池中物的,却是这么一件事情。当时朱元璋以及汤和等一群人,在村里给地主家放牛,因为家里穷困的缘故,大家很少能够吃得到肉,所以都很馋。

这天,汤和去到朱元璋面前发了一句牢骚说好久没有尝到肉了,于是朱元璋就给大家出了一个吃肉的主意,并且告诉大家,到时候万一地主询问起来,一个也别吭声,朱元璋会自己解决。

这个吃肉的主意就是把他们放的小牛给宰了一头,弄好之后大家吃得很香,结果地主回来一看发现小牛少了一头,朱元璋就说小牛掉在沟里摔死了,并且带地主去看小牛掉下去的那个沟,准确来说,朱元璋带着地主去看的只是一个石头缝,还有小牛的尾巴在里边,地主一看就明白是朱元璋骗他,因此痛打了一顿朱元璋,随后就把这群小孩都撵走了。

正是这件事情,让汤和认定了朱元璋绝对不是池中物,将来必定会成大器,所以后来汤和跟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就是汤和开始不管做什么,都会走在朱元璋后边,感觉朱元璋就是大哥,他只是跟在身后的小弟。

虽然朱元璋与汤和一起吃牛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这么一个故事,足以说明两人小时候关系不一般,也说明了朱元璋确实还是一个人物,从小就表现出来不一样的品质。


红巾军中汤和的作用

从地主家出来之后,朱元璋先后去投靠自己的大姐以及二姐,结果大姐直接打击了朱元璋一番,二姐还勉强收留了朱元璋几天。因此后来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只是对二姐一家进行了册封,却没有顾及大姐。在几番周折之后,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去到黄觉寺。

而汤和则阴差阳错加入了红巾军,并且因为自己也算比较勇猛,很快就成为其中的一个“千户”,就类似于今天的一个团长。汤和自己有饭吃了,当然没有忘记曾经的好兄弟朱元璋,于是就写信去给黄觉寺的朱元璋,邀请老朱出来一起创业。

朱元璋本来在黄觉寺就觉得不舒服,听说汤和已经成为“千户”,自己立马就准备了一下,去找到汤和一起加入红巾军,可是因为朱元璋长相实在太特殊,去到红巾军中的时候,被郭子兴当做了元朝派来的间谍,就收拾了朱元璋一番,到后来汤和出现,才搞清楚了这件尴尬的事情,郭子兴也觉得有些对不住朱元璋,就安排朱元璋当了一个“九夫长”,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小班长。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仅仅是一个小班长,而汤和却是一个团长,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汤和可能会对朱元璋以领导自居,可是事实上完全与我们想的不一样,汤和不仅不把自己当领导,反而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领导。

朱元璋一去就当上了小班长,很多人有所不服,觉得朱元璋资历不够,结果汤和成天跟在朱元璋身后,像一个跟班小弟一样,别人对朱元璋有什么意见,汤和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去收拾那些人,很快大家都觉得朱元璋不是一般人,就连团长都要巴结他,于是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树立。

后来朱元璋越干越大,还娶了郭子兴的女儿马秀英,也就是后来的马大脚马皇后,这一路上,汤和就这样从团长,逐渐变成真正的朱元璋手下,两人的关系还是和以前一样铁,朱元璋单干之后,汤和也紧随朱元璋身后。

甚至后来朱元璋的事业越干越大,加入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汤和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逐渐降低,但是汤和丝毫没有因此而不爽或者找朱元璋理论,所以一直以来,朱元璋也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个好哥们。


朱元璋开始杀功臣

朱元璋事业越干越大,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就成为了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后,就需要对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些兄弟进行论功行赏,很快又出现了一个难题,当时的国公爵位只有6个,可是功臣实在太多,朱元璋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封,不管是封谁和不封谁,总会有人对此不满,这可把朱元璋难住了。

经过再三思考,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并且出生入死的兄弟汤和进行低一个档次的封赐,这样一来,那些原本觉得不公平或者有意见的人,就会看看汤和,从而没话可说了,因此在朱元璋封功臣的时候,汤和只是封了一个中山侯。

汤和被这样对待,依旧没有去找朱元璋麻烦,因为他很明白朱元璋内心的想法,后来汤和还把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檀,并且在山东封地上,汤氏因为参与到朱檀炼仙丹的事情当中,最后被朱元璋斩杀了,汤和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汤和对于朱元璋,就是一直低调,甚至可以说是卑微,卑微到尘埃里的低调,所以朱元璋不管怎么样,都没有借口去收拾汤和。晚年时期的朱元璋开始清算大臣,结果汤和很快就第一个响应朱元璋,说自己年纪大了,要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朱元璋当时就是想要削除那些功臣的兵权呢,汤和做了一个表率,朱元璋意思意思推辞了一下,就答应让汤和回家养老了,并且专门赏赐了汤和与他老婆一人一份丰厚的金银珠宝,还在老家给汤和专门修建了一座宅邸。

终于汤和回家去了,后来朱元璋开始大肆斩杀功臣,汤和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而正在这时,李善长还要弄了300多个汤和以前的手下去给自己建豪宅,这下汤和一点没有犹豫,就找朱元璋举报了李善长,很快李善长就被朱元璋收拾了一番,一家老小都被斩杀了。

最后朱元璋也算完全信任汤和了,没有再怀疑汤和,而汤和也终于得以安静养老,最后汤和生病卧床不起的时候,朱元璋还专门去看望汤和,紧紧握住汤和的手,讲着从前一起杀小牛吃一起在山上跑来跑去的故事,汤和就这样在回忆中悄然离去,也算得以善终,并且最后还得了一个信国公的爵位,也算值得了。


结语

汤和之所以没有被朱元璋清算,主要原因就是从一开始,汤和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臣子,朱元璋才是领导,所以不管做什么,汤和总是很低调,领导决定的事情,自己默默无闻执行就行,不像那些功臣想要争来抢去,最后也便丢了性命,汤和低调到尘埃里,不争不抢,反而在乱世得以善终,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大明开国谁的功劳最大?可能有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刘伯温呀”。确实经过后世几百年的不断拔高,刘伯温的形象染上了一层仙气,仿佛朱元璋能得天下,全靠刘半仙的金手指指点。

在明武宗正德朝的时候,刘伯温已经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的溢美之词。其实说穿了,不过是江南文人之间的花式互捧而已。资历浅、功劳低的刘伯温凭什么封公爵?还和李善长比,他也配?

至于开国战功第一的徐达为何会在公爵排名中屈居李善长之下呢?这个和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位有关。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两个问题。

李善长与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的特长

  • “潇洒”的干饭人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作为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刘伯温在大元朝官场上其实一直混得不太得意。中举之后的刘伯温没有官做,在家待岗了三年后才在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被授予了一个正八品的芝麻绿豆官:江西高安县丞。

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刘伯温一干就是五年。对于他这五年的表现,《明史》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有廉直声”。但是五年不升职谁也受不了,刘县丞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谁爱干谁干,反正老子不干了。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休息了一年多的刘伯温再度出山,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儒学提举司,设于各行省所在地,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等事。每司设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看来辞官之后也是有所收获的,至少级别从正八品升到了从七品,了不起。

但是这份新工作刘伯温只干了大约一年,就再度辞职回家。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刘伯温在老家、丹徒、杭州等地隐居,一直潇洒快活到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这一年,刘先生已经42岁了。自23岁高中进士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只上了不到六年时间的班,真正我辈干饭人的楷模。即便如此,仍然不妨碍文人间的花样互捧。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刘伯温故居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被认为是“再世诸葛亮”的刘伯温出山对付海贼方国珍。《明史》刘伯温本传对其在平叛行动中的表现大加褒扬,以至于笔者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诸葛伯温”扇子摇几下,方国珍就要灰飞烟灭了。结果呢,元朝大军几次会剿方国珍,来一次败一次,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左丞孛罗帖木儿等一二品高官先后被俘。最终元廷被迫对方国珍实施招安,剿匪不力的刘伯温则再度失业。

转眼又过了8年,时间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50岁的刘伯温收到了一份来自于南京的工作邀约。虽然对方没有像当年的刘备一样三顾茅庐,赋闲多年的刘伯温还是主动和龙泉人章溢、丽水人叶琛一起再出发,这一次他的主公是一代雄主朱元璋。

  • 天象观察家

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成为了一方诸侯。而直到至正二十年才加入阵营的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中的资历确实太浅了。

那么资历不够,能否靠战功来弥补呢?很遗憾,也并没有。刘伯温归附朱元璋以后的主要工作,更多地在于观察天象。比如当陈友谅奔袭南京,一时人心惶惶之际,刘伯温指出“天道后举者胜”,鼓舞了众将士作战的信心。朱元璋准备出师九江讨伐陈友谅,刘伯温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当老朱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之时,刘伯温又提出“金木相犯日决胜”的说法。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更多地以一个术士的形象出现,通过对天象的解释来坚定朱元璋集团的作战信心。至于实打实的战功,无论在《明史》还是《太祖实录》里面,都是找不出来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刘伯温和汪广洋一起受封伯爵。汪广洋的诰文中,有“就职从征,剸繁治剧,屡献忠谋,驱驰多难”这样的高度评价。而刘伯温的诰文中,所提到的最大功劳就是“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说白了还是当一个术士来用。

朱元璋与刘伯温剧照

李善长的能力

  • 君臣一见如故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换句话说,李善长读过书,但是并没有功名,和刘基那些在元朝中过进士的文人是有区别的。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冬天,朱元璋带着徐达、汤和等嫡系小伙伴离开濠州,南下经略定远,最终目标是滁州。

南下滁州途中,李善长求见朱元璋,二人一见如故。熟知历史的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来激励同样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同时提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治军纲领,从维度上拔高了朱元璋的视野,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善长是个推崇法家的文化人,这在大老粗聚集的义军中极为罕见。朱元璋有了李善长的辅佐可谓如虎添翼,而他的主公、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甚至也打起了李善长的主意。颇有识人之明的李善长对郭子兴不屑一顾,坚决站到了貌似弱小的朱元璋一边,这反过来让老朱对他更为倚重。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剧照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率部渡过长江,攻克太平府。其本人出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李善长则是帅府都事。很快老朱攻克集庆,升任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则出任参议。李善长既要参谋军事,又要制定规章制度,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忙得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在干嘛呢?在吟诗作对,享受风花雪月。

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放心地用兵而不用担心粮饷问题。也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大胆地御驾亲征而不用担心老根据地的安危。《明史》中对于李善长在这个阶段的表现,是这样描述的:“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定张士诚之后论功行赏,吴王朱元璋册封了三位国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三人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人之中则以李善长为首。

对于朱元璋来说,评判手下的功劳,从来不单纯的以战功来计算。在他老人家看来,外出征战和居内留守,其重要性不分彼此。就拿本次平定张士诚之战来说,固然徐达、常遇春等领兵将领自然值得嘉奖,但担负留守重担的冯胜(冯宗异),其功劳也不能一笔抹杀。在创业阶段,有幸跟着朱元璋这样的老板,想必是人人乐于效劳的。

但从军在外,与经营布置在内者,任虽不同,其劳则一。冯宗异留守京城,军府之事独任其劳,亦宜受赏。—《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徐达剧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朱元璋在封赏之前特地事先声明“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意思就是本次不管是爵位、俸禄、官职还是排名,都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无人可以反对。至于李善长和徐达,这一次同时“进封大国”。李善长封韩国公,在公爵中排名第一。徐达封魏国公,排名第二。但是为了平衡,老朱给了徐达大明第一高薪:岁禄五千石。李善长则是第二高薪:岁禄四千石。

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余悉据功定封。—《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当年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现在投桃报李,朱元璋也将李善长比作萧何。此时的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韩国公李善长56岁,春风得意。

结语:从加入朱元璋集团开始,李善长一直就是幕僚中第一人。到明朝开国之时,李善长已经为朱元璋兢兢业业地服务了十七年。朱元璋集团所有的法律规章,税收粮草,都是李善长一手操办。在夺取天下的征程中,朱元璋可以没有刘伯温,但却一定不能缺少李善长。这就是为何李善长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能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的原因。

四川有哪些世人皆知的将帅之才,他们分别是谁

四川人他们凭俱着自己的勤劳,勇敢,聪明的丰富内核,用一生的智慧筑起了属于自己的,能够施展自己军事才华的每一个平台,有元帅之才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师,刘伯承,陈毅,聂荣臻,他们都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人才。曾经为中人民的革命解放运动立下赫赫有名的战功,四川人有不怕牺牲,和敢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无法用简简单单的文字可以苗述的。

秦、两汉、隋、唐、宋、明七朝开国第一将都是谁

对于古代名将的排名,真的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而且也有一种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就像比较白起和韩信,霍去病和李靖说更厉害,这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呢?就算是排出单一王朝的武将,往往也因为时间跨度大,也很难有一份大家都认同的排名,但是说到王朝的开国第一武将,这份答案相对而言就是很简单了,很多王朝的开国第一名将不会出现第二个答案,下面就以战绩来说一说秦、汉、隋、唐、宋、明朝的开国第一名将都是谁吧!

秦朝

说到秦朝这个大一统的王朝,史学家通常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这期间的名将不少,但是军功真的并不突出,无论是蒙恬还是章邯都是如此,但是秦朝能够一统天下,这是秦朝“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就是商鞅变法之后才让秦朝经过历代帝王的不断经营,才有了秦始皇的成功,所以在秦朝崛起过程中有两大名将不可或缺,那就是同是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和王翦,相对于王翦而言,白起的能力显然更加突出,不过这里说的是秦朝开国第一名将,所以王翦才是真正的秦朝开国第一名将,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最重要的两个对手赵国和楚国都是都是王翦率军消灭的,东方六国王翦和儿子王贲就灭了五国,仅仅实力最弱的韩国没有让他们父子出手,这份战绩是秦朝统一六国中其他武将不能够比拟的,所以秦朝第一名将是王翦。

西汉

刘邦建立的汉朝,谋臣武将真的是质量非常高,在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中,像张良、曹参、周勃、彭越和韩信在列,按照刘邦开国分封的情况去看的话,第一名将无疑是曹参,不过曹参取得的绝大部分战绩都是在韩信的统帅下完成的,所以在楚汉之争中刘邦能够最终胜出,韩信绝对是第一功臣,甚至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的天下还真的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韩信更是武庙十哲之一,足以看出古代君王对于韩信的推崇。

韩信的成就,最直接的评价就是出自刘邦之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成为汉军大将之后,率领老弱病残平定三秦,巩固了刘邦的后方大本营,刘邦兵败彭城之后,也就开启了韩信开挂的人生,先后破楚、平魏、伐代、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平齐之战以及最著名的垓下决战了,更是给后世留下来大量的经典战术,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拔旗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等等!

东汉

刘秀在古代的帝王中间,军事能力绝对能够排在前列,一场昆阳之战就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手下更是云集了“云台二十八将”,在这些武将中间,官方给出的排名第一的自然是邓禹,最大的功劳就是“既定河北,复平关中”,不过在战绩方面去看,邓禹还是有着很大的不足,按照刘秀的说法就是“恃之以为萧何”,也就是说邓禹更多的是萧何的角色,其实军功而言,东汉第一名将应该是耿弇,二十出头追随刘秀,一生收复四十六个郡,先后攻破300多城,平定齐地被称为“韩信第二”,更是开创除了“围点打援”的战术,不过正是因为年纪轻轻,能力大,刘秀为了避免耿弇称为第二个韩信,两个人有过一番交流,主动辞去大将军,足以看得出刘秀对于耿弇的忌惮了,耿弇二十一岁跟随刘秀,三十四岁辞去大将军,更是位列武庙六十四名将之列,可惜由于宣传的不到位,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知名度普遍不高!

隋朝

杨坚建立的隋朝,有四个人位列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分别是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和史万岁,在四个人中间,杨素的军功更加突出,在北周时期参与平定北齐之战,隋朝建立之后,杨素作为行军元帅的身份灭掉陈朝,在南方平定匪患,后面隋朝北部边疆面对突厥的威胁,杨素作为行军元帅,大败突厥,杨广继位后领兵平定汉王杨谅叛乱,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不能够否认他的军事能力!

唐朝

唐朝真的能够称得上是战将如云,无论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都是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武将,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中,唐朝是单一王朝武将入选最多的朝代,很多在民间声望非常高的名将,像秦琼、尉迟敬德、薛仁贵等等,在唐朝的名将排行榜上的名次也是非常低的,说到唐朝开国第一名将,无疑是李世民了,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一半的疆土都是在他手上得到的,唐朝最大的几个对手也都是李世民消灭的,但是后面李世民成为了皇帝,自然也就不可能在武将中进行讨论了,唐朝官方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武将排在首位的自然是李孝恭,不可否认他的能力,不过他的功劳的取得,很大的贡献都是李靖的,所以说到唐朝的第一名将显然不可能是李孝恭了。

说到唐朝的名将,首推二李,也就是李靖和李绩,这是没有任何值得质疑的问题,所以李靖是唐朝第一名将,更不要说开国的第一名将了,除了辅佐李孝恭打下来唐朝的半壁江山,在李世民继位后更是最为主帅消灭东突厥,消除了唐朝北方最大的威胁,后面带兵消灭吐谷浑,唐朝第一名将真的是实至名归!

宋朝

宋朝的军事实力比较弱,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还真的不多见,名将质量不能够说不高,当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感不强,也就是岳飞被人们铭记,不过岳飞战绩确实不错,但是让他声名鹊起却因为被“莫须有”冤杀,说到宋朝开国功臣,无疑是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的武将们,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所以武将们想要建立功勋并不容易,不过开国的武将们相对而言更加容易一些,在这些开国武将中,说到开国第一名将应该属于曹彬,此人作为主帅消灭李煜的南唐以及后蜀,赵光义继位后,跟随宋太宗亲征北汉以及辽国,这份战绩在宋朝开国武将很大一部分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无疑是开国第一名将了!

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也是战将如云,朱元璋本人也是军事能力突出,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古代帝王中军事能力第一李世民,第二便是朱元璋了!明朝开国武将数量多,质量也非常高,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等等,就是朱文正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历史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机会,在这些武将中间,开国第一名将自然就是徐达,徐达被朱元璋成为大明朝的万里长城,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同时征服四大古都的名将,也就是在明朝时,北京、南京、西安和洛阳都是被他拿下的,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攻破元大都,从五代后唐时期开始丢失,让宋朝君臣念念不忘的燕云十六州,终于在徐达的手中被汉民族重新收回,所以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以及明朝第一名将非徐达莫属!

按说明朝开国元勋也不傻,怎么就那么乖乖的被朱元璋一个一个除掉了朱元璋真的那么有魄力吗

朱元璋为什么可以大杀功臣而无人起来反叛?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假如是王朝中期的皇帝这么干,那么他的皇位肯定坐不稳。

为啥历史上往往是开国皇帝杀功臣?这好像是历史上的不成文的定律,开国皇帝在打天下的时候肯定是要分权的,你要让将领去带兵啊,你皇帝再有能耐也不能三头六臂,但是一旦国家建立,那就要面对怎么收权的问题。分出去的权利不收回来对于新兴王朝肯定是个隐患,所以大多数开国皇帝是选择了杀戮,而在这方面我觉得做的最好的是赵匡胤,他用开会的方式就把权力收回来了,这是最好的结局,但是这一招操作起来也是最难的,一旦操作失败那就会留下麻烦。

所以相对于协商交权,统治者更喜欢靠杀戮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招虽然简单血性,但是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那么为什么开国皇帝杀功臣而少有反叛者?因为一般开国皇帝都是能力超群的人,而且也有一定的个人魅力,而且开国皇帝一般都比较独裁。所以长此以往,造就了下属对于皇帝的畏惧和崇拜心理,觉得皇帝是天命所归,不可触犯。由于这样的心理,功臣明知大限将至也不敢去造反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隋文帝杨坚统治下的隋朝之所以强悍富裕如斯,离不开高颎的辅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颎,隋文帝的政绩会大打折扣。高颎是真正文武兼备的重臣,他为帝国的未来操碎了心,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比如杨广,比如杨谅,而最不该得罪的就是独孤迦罗。当然这种得罪并不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自己能感知到的行为,而仅仅是他触动了对方的利益。

高颖和杨坚是同年出生,这对君臣曾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亲密合作,给帝国带来了长远的发展。当初杨坚欲篡位,而尉迟迥起兵攻打杨坚欲复兴北周,杨坚这边在无人愿意出任总指挥的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解了杨坚的难处,并且不负众望,短短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杨坚登基之后,高颎这为无可争议的功臣做了尚书左仆射,成为帝国的宰相。功高震主这样的事,高颎自然也是懂的,所以他曾经数次请求辞去高位,但是杨坚最终还是将高颎放在宰相位上,作为自己最得力的帮手。

后来在灭陈的过程中,高颎作为晋王杨广的副手、实际上的指挥参与了该战,最终南陈被灭,但在这一场战争中,却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炸雷,当时杨广想要得到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但被高颎阻止,虽然阻止的理由是充分的,但是却还是让杨广很不舒服。

高颎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帝国的财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新的税收登记标准,使得纳税人口显著增加,最大程度的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

这样的人才,杨坚必然是相当珍惜的,在很长时间内,杨坚也确实很信任高颎,甚至有人诬告高颎谋反,杨坚还把那些人处死。但是信任这种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或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两人之间的信任崩盘。

而杨坚对高颎的不信任始于独孤迦罗。实际上,高颎的父亲原本就是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的幕僚,还被赐了独孤姓,因此在曾经的一段岁月里,独孤迦罗和高颎的关系也还是很好的。但随着杨坚对高颎越来越信任,独孤迦罗似乎感觉到了威胁,因为最值得杨坚信任的应该是她,而不应该是别人,而有一件事的发生,终于让独孤迦罗开始怨恨高颎。

我们都知道,独孤迦罗醋意很大,杨坚基本只能宠她,而不能有别的宠妃,但是有一段时间,杨坚宠幸了尉迟迥的孙女,而且逐渐离不开她,独孤迦罗知道后在杨坚上朝的时候处死了尉迟氏。杨坚一气之下骑马飞跑上山,当时高颎和杨素追上了杨坚,高颎对杨坚说:“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将独孤迦罗说成一妇人,这让她非常生气。之后杨坚动了易储的心思,问计于高颎,高颎以“长幼有序”劝谏杨坚,杨坚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独孤迦罗知道后就有了除掉高颎的心思。如果高颎一直不松口,杨广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在当时确实已经是规制,强行更改除非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而宰相高颎拒绝,这绝不是好事。

等到高颎的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终于找到了攻击高颎的机会,当初高颎之妻去世后,独孤迦罗曾劝说杨坚为高颎续娶继室,但是高颎却拒绝了,表示自己空闲时间只想吃斋念佛,并无意于再娶。结果现在却和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就对杨坚说高颎这是欺骗陛下,为的就是爱自己的小妾。独孤迦罗的话在杨坚这里是非常管用的, 杨坚对高颎的态度真就冷了几分。

之后独孤迦罗又拿高颎反对东征而且无功而返这件事上做文章,离间杨坚和高颎,再加上当时出征的汉王杨谅也哭诉自己差点被高颎杀死。杨坚对高颎再次冷了几分。

等到王世积被告发谋反之后,高颎因为曾和王世积有过接触而遭到了怀疑,并且王世积似乎从高颎那里听到过宫禁之事。杨坚遂决定治罪于高颎,结果贺若弼、宇文弼、薛胄、斛律孝卿、柳述等朝中重臣联名上书证明高颎无罪,这还了得,这简直就是挑战皇帝的权威,于是高颎就被免官回了家,只保留了他齐国公的爵位。

过了不久,高颎的国令又向杨坚告发高颎,说高颎的儿子曾用司马懿的事例来劝说高颎,这一次杨坚直接将高颎贬为庶人。到杨坚去世之前,高颎再也没有被启用。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排名前10名是哪些科学家呢

按照题目要求,列写10位科学家,他们是: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解决了中国贫油国问题。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孙家栋,辽宁省瓦房店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他既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又是卫星之父、北斗之父。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隐姓埋名二十多年,与钱学森等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终于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是功勋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开甲,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盛泽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被授予“人民科学家"。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钟南山,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张定宇,河南确山人。1963年12月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在职研究生学历、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2020年8月11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21年2月17日,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9年9月17日,国家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2020年3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获“共和国勋章”。

他们是中国的骄傲,中国也需要他们这样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