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眸娱
如题,目前一直被唱衰的暑期档,并非单纯的好或坏,一个更准确的形容是:乱。
很难再见到这么难以估测的票房市场了。
在春节档以80.16亿的成绩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纪录后,上半年票房成绩开始陷入持续性地低迷,总票房239.02亿,同比减少23.28亿。甚至开启了历史倒车,不敌2016年。
然而当你觉得今年可能要高开低走,受市场环境,票房会继续低迷下去时,4月份的清明档,又以超8.41亿元的总票房成绩再次刷新中国影史同档期票房纪录。甚至,连带着后续的五一档,也以15.27亿元的票房总成绩,位居档期影史第四,放映场次刷新档期影史纪录。
那么就此好起来了吗?没有。
因为后续6月份的票房仅为22.3亿,成为上半年月票房最低,也是近十年来除疫情年份外最低的6月票房。即便在疫情期间的2021年和2022年,6月票房也分别达到21.03亿和19.2亿。
而这个月份又很特殊,6月票房通常被视为暑期档票房的先兆,这一低迷表现让市场对即将到来的暑期档感到担忧。
受此影响,发行市场出现混乱。刚进入7月,多部电影纷纷提档上映。其中,《海关战线》从原定7月5日提至6月28日,《默杀》从7月4日提至7月3日,《抓娃娃》则从7月18日提前至7月16日。
这其中也有插曲,7月3日,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宣布提档至7月10日上映。提档消息是上午公开的,退档公告是晚上发布的。这种朝令夕改说明发行方也陷入一种迷茫,不确定的情绪占据了市场上风。
在不确定的市场,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用一些确定的消息来厘清2024年暑期档的情况。
“暑期档到底有谁在啊?”
“暑期档到底有谁在啊?”方协文的这句话,特别适合用于观众向院线发问。
当中国走过大片时代、IP时代,从2020年一直喊到今天的“含腾量”一词,无疑说明,在没有新的指标作为参考标准时,个人IP的影响力再次被市场视为关键的风向标。
不仅年初春节档“贾玲”“韩寒”的票房成绩可以证明这一点,包括在今年暑期档电影《抓娃娃》提档时,众多网友在预告片评论区集中表达的两种观点“看预告片不知道讲什么内容”以及“沈腾、马丽共同出演的,怎样都想去看”,也可以看出,个人IP对于票房号召力。
除沈腾、马丽外,2024年暑期档还有两位影人具备这种票房影响力:陈思诚、乌尔善。四人分别代表作品《抓娃娃》、《异人之下》、《解密》。
我们详细剖析下这三部作品:
沈腾、马丽主演的《抓娃娃》毫无疑问是整个暑期档,最突然又最具备竞争力的选手。整部电影的最大的卖点很简单:沈腾、马丽合作出演了。
两位喜剧人在大火后,久违地再次一起合作。根据沈腾近些年在电影市场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主演的电影部部爆红大卖,仅有两个例外:2023年的《超能一家人》和2022年的《四海》,但这两部影片中沈腾均不是第一主角。而马丽本身也拥有良好的路人缘,观众对两人合体可谓期待已久,因此,电影行业对《抓娃娃》的票房前景期待空前,预计将达到24亿-30亿。市场唯一担心的是影片质量问题。但与两位演员合作的导演是闫非、彭大魔,此前两位导演指导的作品分别是《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属于是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最受大众喜爱的。预告片中,对剧情内容的遮遮掩掩,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反应出了主创团队的自信。
和沈腾、马丽相比,乌尔善导演属于在2023年一战《封神》的代表。目前,电影版本的《异人之下》最大的困境就在于和剧版的差异。
像是这种IP开发的影视作品,参考漫威电影,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电影质量本身以外,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就是“选角”。演员人物形象要与IP原作契合,并且进行同一开发,用同一演员出演所有系列影视作品。
但现在,《异人之下》所出现的问题恰恰就是影视版本开发的太多了,加上乌尔善执导的电影版,目前有三个影视版本。
而在此前,彭昱畅主演的剧版口碑较好,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乌尔善又在《封神》中以善于选角闻名,因此在《异人之下》的宣传板块里,观众的讨论话题已经被“像不像”所占据。
这也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不确定点:毕竟剧情观众都已经熟知,选角基本将成为影响电影票房与口碑的重要因素。
陈思诚,不同于前述影人,其成功更多源于市场对他过往佳绩的认可。他作为导演和监制,在《唐人街探案》、《误杀》及《消失的她》等影片中贡献突出。新片《解密》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聚焦数学天才容金珍的密码破解之旅。该片融合悬疑、谍战元素,预告片已显露其“视听大片”潜质,预计将成为暑期档的重磅作品。摄影大师曹郁的加盟,更添影片看点。同时,“秃头刘昊然”的新造型也引爆社交话题,推动《解密》关注度飙升,百度指数激增400%以上,并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
院线水暖,短视频先知
除个人IP影响外,近些年另一个能间接观测出票房走势的地方,在短视频平台。
复盘过往影视作品,《孤注一掷》的“缅北诈骗”让电影点映先火;《封神第一部》的“质子选角”和《长安三万里》的“亲子教育”让电影映后翻身;《消失的她》的“现实主义”更是让电影从头火到了尾。
现在的电影宣传,短视频能在任何适合切入并影响电影票房,只要发行方能精准的捕捉到观众的情绪点。
但这存在两个困难:其一是,根据当前暑期档电影放出的剧情来看,大部分作品内容都不具备这样一个情绪燃爆点;其二是,当下观众在审美、情绪、认知上变化幅度较快,发行方难以进行准确把控。
相较于短剧,电影制作周期长,在把握观众情绪上,更多是靠“碰”。很有可能一年前年轻人最赞同的主义,一年后就成为了老旧的代表。
从这一点看,徐峥的沉淀之作《逆行人生》显然就有一点吃亏了,关于“中年优化后我去送外卖这件事”,无论是“中年危机”亦或是“被算法困住的外卖员”在当前社会都很难引爆话题点。
相反,《默杀》结合悬疑与“校园霸凌”情节,成功踩中观众关注点,社交媒体话题和口碑迅速发酵,首日票房超3000万,登顶当日票房榜,次日便实现票房逆跌,豆瓣评分也达到6.9,显示出强劲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