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22岁,庶几与黄亦玫同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关于爱情,现在的我依然还是那句话,一朵一朵爱,哪里是见异思迁?
文 | 何振华
电视连续剧《玫瑰的故事》热播、热议,不像之前有几部电视剧还未“大结局”我即发表观感,《玫瑰的故事》我是搁置手头一大堆事情一集不拉地看完,看完了全剧,看连篇累牍的剧评,看身边周围的人争执的表情,看微信群里、朋友圈中各走极端的褒贬,我欲说还休。直到今天,听见有朋友从对刘亦菲所谓“爱情是随机事件”的台词,拎上了“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扔一个”的见异思迁、用情不专一的道德层面,质疑这等毫无教益、三观不正、滥情的电视剧,怎么能在央视黄金频道热播,我觉得话题真的是越说越远了,干脆想不妨就从最远的话题说起,也来聊几句,轧轧闹猛吧。
《玫瑰的故事》剧照
琼瑶、亦舒、岑凯伦,独独琼瑶的四十几本言情小说,当年我是一本接一本只字不漏通读完的。
根据琼瑶原著改编的电影,我也是一部接一部追着看,林青霞、吕绣菱、胡茵梦,一个个成了我热爱的明星。有人笑我幼稚。
《湖南日报》约我开了一个“谈艺录”专栏,我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阅读琼瑶作品的随笔,我说,琼瑶言情小说之所以让人沉迷、也最教我服膺的,不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不是因为人物塑造的真实可信,恰恰是作家文字语言的流畅和干净。而今热播的《玫瑰的故事》,说是根据亦舒小说改编,其实同王家卫的《繁花》一样,编导的再度创作,原著人事已然面目全非。
我认为,所有关于“玫瑰”的剧评,如果不关乎是否忠实于原著、不关乎表演发挥的形象魅力、不关乎编导对主题意念的把握,只是着眼于超出剧作本身的价值观评骘,甚至凭一己好恶臧否月旦,皆非艺术批评的题中应有要义。
1985年,中国香港文艺片导演杨凡就翻拍过《玫瑰的故事》,男主演是周润发,女主演黄玫瑰由亦舒钦定,必须是张曼玉
看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的黄亦玫,至少我不会想到王语嫣,不会记起小龙女,这就是演员刘亦菲最大的成功。
一如我没有看过金宇澄的《繁花》原著,我也没有看过亦舒小说《玫瑰的故事》原著,《繁花》剧集中出现了游本昌演的爷叔,丝毫不会让我觉着突兀,更不会联想到济公;当刘亦菲演的黄亦玫一身皮装骑着摩托车飞速驶向远方,画外音是黄亦玫念着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的《大路之歌》,此时全剧终,我想到的是另一个美国摩托车手说过的话,大意是,虽然我不知道我会去向哪里,但我一定会飞快地到达那个地方。黄亦玫没有像原著中那样嫁给了年近花甲的爵士。
我觉得电视剧编导设计的这个结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著体现的价值观的一种升华。
佟大为在剧中
电视剧讲述的主线是“玫瑰”的“故事”,但同时围绕着“玫瑰”又不惜篇幅讲述了她的父母、兄长、闺蜜、老板等人物角色的精彩“故事”。这些人物角色的“故事”本身,事实上对“玫瑰”也都起着自然而然的烘托和反衬作用,既不喧宾夺主,更不虚掷笔墨,伴随着黄亦玫二十几年的人生颠簸与婚恋历程,生动演绎了当代青春男女置身于世纪之交、观念嬗变、机制转轨的语境下直面生活、竞相绽放的执著无悔和清靡风华。佟大为、彭冠英、万茜、林更新、朱珠等演员的出色表演,与刘亦菲相得益彰,而彰显的又不光是演技。
我所谓从最远的话题说起,我想要表达的正是收看电视剧《玫瑰的故事》过程中感觉不时闪回到了曾经的自己。当年的我,也并没有视琼瑶的小说为自己的恋爱圭臬。记得1986年的秋天,我在华东政法学院的韬奋楼作过一次“改革与文学”的讲演,互动环节,一位同学问我,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个人的爱情观?我答曰:鲜花遍地开,朵朵惹人爱,爱花爱一朵,一朵一朵爱。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台下一片欢声笑语。
当年我22岁,庶几与黄亦玫同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关于爱情,现在的我依然还是那句话,一朵一朵爱,哪里是见异思迁?而是每一次自以为爱,甜蜜而不乏痛苦。爱人如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汪文斌履新,近期多名外交官有职务调整!
金秀贤秒删三张照片,网友热闹开了……
伊朗改革派新总统上台,在女性中颇得好感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