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蒯通
民国九年所修《临淄县志》载:“蒯彻墓在五路口庄东里许。”蒯通,实名彻,因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是时,皇帝的名讳是犯忌的,任何人不得和皇帝重名)所以史书上多以“通”代“彻”,称其蒯通。因而有的人便只知蒯通,不识蒯彻了。兄台所问改此名何意,谁人所改?在所知的史料上并无记载,再者此举也无大意
韩信临死前喊蒯通的名字,为何不知正是蒯通把他带上不归路呢
韩信临死前喊蒯通的名字,却不知正是蒯通把他带上不归路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吕后却收到密信,说韩信要谋反,萧何献计谎称刘邦打了胜仗,列侯群臣都来祝贺。于是韩信也前往祝贺,在长乐宫被抓住并被杀害,韩信临死前高喊:“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原来当年韩信打下齐国之后,他手下的谋士蒯通曾经建议他谋反自立,但他拒绝了。临死前,韩信肯定在想早知今日,不如当初真的谋反自立。
蒯通
小编却认为,韩信本是忠义之士,就是蒯通把他带歪了。
蒯通之谋
史料并没有记载蒯通是怎么跟随韩信的,但却记载蒯通为韩信所献的计谋:
1.乱齐之计
汉四年(前203年),汉将韩信破魏、赵、代、燕等国,并向齐国进军。在途中时就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当时就想停止进军。但蒯通却游说韩信:“将军受汉王之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又派使者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韩信一听,心生妒忌,继续进军。
此时齐王已听从郦食其的劝说,撤除了对汉的韩信大军防御,却不料韩信仍然攻打齐国,齐国被打个措手不及。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把郦食其给杀了。韩信打败来齐国援助的龙且,平定齐国,并自立为齐国的代理国王。
蒯通
2.劝韩信自立
项羽对韩信心生顾忌,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被韩信拒绝。之后也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对韩信说:“我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韩信不解,蒯通请求让别人走开,单独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自立,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又怎能见利忘义呢?”蒯通进一步向韩信说明:“现在您功劳太大难以奖赏,威望太高即便汉王和楚王也辅导,如果您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如果您归附汉国,汉人也会害怕您。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担心。”韩信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拒绝了。
韩信
蒯通始终在怂恿韩信谋反
在乱齐之计中,郦食其已劝降齐国,齐国已经成为盟友,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韩信都不应该去攻击齐国。蒯通以功劳为诱惑成功说动韩信,韩信置大局于不顾,进军齐国,不仅害死郦食其,而且把齐国推到对立面,试想韩信当时如果战败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虽然韩信最终仍然平定齐国,但毕竟花费了一番时间,且损兵折将,平定齐国还是韩信的功劳吗?恰恰是因为韩信逼反齐国,这是有罪的,如果不是韩信手握大军,刘邦可能已经把韩信给杀了。
韩信就算是平定齐国,也只能算是将功赎罪。事实上也是因为这件事,导致韩信与刘邦开始产生裂痕。从韩信攻打齐国的结果来看,齐国灭亡,楚国丧失龙且所率之兵马,郦食其身死,刘邦丧失信义,韩信无功却引起刘邦的不满,几乎没有人受益。唯有蒯通虽然明面上没有好处,但至少韩信更加信任他。
韩信2
从蒯通献乱齐之计时起,估计蒯通已经在打着劝韩信自立的主意了,否则他就不会让韩信违背刘邦的意愿去攻打齐国。占领齐国之后,蒯通更是直接开口劝韩信自立。
历史学家蔡东藩就曾批过蒯通:“武涉之说韩信,各为其主,原不足怪。蒯彻并非楚臣,何为唆信叛汉,使之君臣相猜,他时钟室之祸,非彻致之而谁致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