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诗中常说“夜未央”,西汉皇宫也叫未央宫,未央到底是啥意思
  • "灯初上夜未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诗中常说“夜未央”,西汉皇宫也叫未央宫,未央到底是啥意思

“未央”,直白地说,是“还没结束”,更准确说则是“没达最好”、“不到最高”。

这里的“未”,是否定词——“不曾”、“没有”等等。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因此有了成语“患得患失”。“未”,即“没有”。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未”,义为“不能”。

“未央”的“央”,稍微复杂一点。

《说文》曰:“央,中也。”

《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

“中”、“央”一义,皆为“中”,遂有“中央”一词。

题中说,“诗中常说‘夜未央’”,最早说的,是《诗经》。

《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郑玄《笺》曰:“夜未央犹言夜未渠央。”

段玉裁说:“渠央者,中之谓也。”他说,诗的后面,还有“夜未艾”的说法,指的是夜之更深之时,大约是鸡叫头遍。“初昏”和“夜艾”之间,是“渠央”,所以是“中”。

这是说,“渠央”,也就是通常说的“午夜”。

当然,汉代以后至今,都有人直接把“央”解为“结束”、“尽头”;“未央”,就是“还没结束”、“没到尽头”。

这个说法,似乎不够准确。

此种理解,不符合中国文化深层蕴含的“易变”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执中”哲学。

中国的古人认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认为“极盛则衰”,也认为“否极泰来”,所以要“允执其中”。

“允执其中”,《尚书.尧典》讲过;《论语.尧曰》讲过;梅赜所献“伪孔传《尚书》”改为“允执厥中”。

但思想是一致的——“中”是“最好境界”,是“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就是在走下坡路,就会像相反方向转化了。

所以,“央”,不应解为“终点”、“尽头”,而该解为“中”、“高点”、“最佳”,才是准确和恰当的。

《楚辞.离骚》云:“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屈原这是说,趁着年岁还不太大,时机也不算晚。就怕鹈鴂叫得太早,使花卉凋零失去芬芳。

如果他已近耄耋,大概就不会如此感叹了。

接近“终点”“尽头”的,是“艾”而非“央”,所以才有“方兴未艾”之说。

最能支持上述观点的,就是汉代“未央宫”这个宫名。

汉末无名氏所著《三辅黄图》卷二《汉宫》云:“未央宫。《汉书》曰:高祖七年,萧何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阙,门观也。刘熙释名曰:阙在两门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未央宫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在北阙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阙东门。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盖萧何立未央宫,从厌牲之术理然乎。前殿,武库藏兵器之处也。太仓廪粟所在一百三十楹,在长安城外东南。上见其壮丽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对曰:以天下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悦,自栎阳徙居焉。”

这一段记载,信息量很大——

第一,高祖七年,即前200年。前一年,韩王信叛乱并勾结匈奴攻打太原。刘邦率三十二万大军迎击,结果中计被围。据说是听从了陈平的计谋买通冒顿单于妻子才得以脱险。局势蛮紧张的,所以说“天下未定”。

第二,这一年,萧何应该是擅自决定修建“未央宫”,刘邦看后大怒,说“天下未定”,你在这儿大兴土木,壮丽过度云云。

第三,萧何回答得也好,说正因为“天下未定”,所以才应该修建宫室。“四海”都是你天子一个人的,不建得富丽堂皇,怎么能显示出你作为天子的“重威”呢?只是让后世不要再继续“无度”就是了。

第四,听萧何如此一说,刘邦才“龙颜大悦”,于是就从栎阳宫搬到“未央宫”来住了。


好吧,“未央宫”之“未央”,绝不可能是“没到尽头”“没到终点”的含义,而是还“没到最高点”“没到最好的时候”。萧何的意思是,高祖您就住在这儿吧,您的好日子远没有达到最高点呢!

不然,刘邦大概早就一怒之下把萧何杀掉了。

"灯初上夜未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未央:王逸注:“央,尽也。”未尽,未已。

《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杜莆《章梓州橘亭饯窦少伊》诗:“主人送客何所作,行酒赋诗殊未央。”

“灯初上夜未央“:字面意思,刚点上灯,夜还未尽。隐含的意思,兴致刚开始。